近日,武汉大学“感悟爱•折射爱”学生团队对武汉市300多名即将毕业的初三年级农民工子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初中毕业后,选择继续上高中的同学只有18%,而上技校和职高的占72%,成为大多数同学的选择,10%选择直接去打工。(据2009年12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多数同学选择初中毕业后去职高或是技校,这显示出他们急需掌握一门技术来养活自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发人深思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近八成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弃读高中?报道说,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允许,同时也需要孩子尽快找到工作作为家庭收入的一支来源;第二,经历了小学、初中的学习经历,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学习兴趣。
不可否认,家庭经济贫困和学习兴趣不高是农村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但是,由于目前生源减少而在中专、技校、职高、民办学校中间展开的激烈生源大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确切地说,如今许多农村初中毕业生硬是被老师、同学或者亲朋好友给“忽悠”进技校或职高的,放弃读高中并非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意愿。本人今年“十一”回乡下老家时就亲历过这种场面,至今还为被招生老师三寸不烂之舌“忽悠”走的三名品学兼优初中生的前途命运担忧,不知他们到了那所即将倒闭的技校后是否后悔了?
初中毕业生是技校和职高最主要的生源,而农村初中生又是重点。然而,相关的统计数字却显示:从2006年到2008年,全国初中学校招生总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仅2008年,全国初中学校招生1859.60万人,比上年减少8.9万人;在校生5584.97万人,比上年减少151.22万人;毕业生1867.95万人,比上年减少95.76万人。初中毕业生数量的减少,对技校和职高招生将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出现了集体大滑坡,造成了一些学校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用尽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招来的却是千差万别的学生。
面对生源减少和职业学校无序竞争,招生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地区或学校给老师下达“硬性指标”摊派招生已经成为业内规则。为了完成任务,获得“劳务费”和领导赏识,一些老师甚至是不择手段,要么“求助”于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及其家长帮忙,要么不惜一切代价向自己亲朋的孩子“下手”,将其拉来“入伙”,这种类似商业营销的招生模式在业界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在陕西,省、市、县都有量化任务。去年,大荔县的任务是3780人,县里把指标分到34个初中,学校又分解每个老师。“不管你想什么办法,只要完成就可以,如果完不成,一个名额罚款200元钱。”面对指标重压,大荔县段家乡初级中学一位老师和家人找了很多熟人,就是拉不到生源。迫于学校催得紧,只好托熟人,在职校内花220元钱买了两个手续交给学校。(2008年8月20日《华商报》)
当然,至于孩子完成义务教育任务后,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接受继续教育,是他个人的权利,别人不好干涉。选报技校、职高还是高中,关键要看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当下的社会现实。如果平时成绩一般,感觉学习很吃力,还硬要读高中,勉为其难,结果反而适得其反。但是,对于那些念得起并且有条件念得好高中的孩子,就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他继续升学深造,而不是为了完成协助技校和职高招生任务,就千方百计地“忽悠”断了他们的高中教育之路。尽管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也可通过“3+证书”的高职类高考,考上全日制普通高校继续深造,但其素质质量是要大打折扣的,人才培养的规律不能违背。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为了让没考上高中的孩子掌握一门技能,最终目的是帮助群众致富。把能考上高中和考不上高中的孩子掺和一起送进技校和职高,既反映了接受教育的不公平,也会进一步拉大城乡人口文化素质差距,这对学生本人不负责,也是对国家长治久安不负责任,无论是农民眼前利益和农村长远发展都会贻害无穷。所以说,要狠刹“忽悠”农民子女读职高和技校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