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所葬高陵在安阳西高穴虽被确认但仍疑云重重


曹操所葬高陵在安阳西高穴虽被确认,但仍疑云重重
     今天(27日)上午,河 南省文 物局、河 南安 阳市及国 家文 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与部分专家学者一起在京举行新 闻发布会,向新 闻界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 大墓位于河 南省安 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曾多次被 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 家文物局批准,河 南 省文物局组织河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但字体的写法疑点太大。
 
  曹操高陵前室

  
  曹操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石牌只有一块有魏武王仨字,字体不一致太可疑。

  
  曹操高陵出玉、玛瑙装饰品



  
  曹操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故意刻画很可疑。

  
  曹操高陵航拍照片
 
 
 


  
  曹操高陵侧室门

  
  曹操高陵出土刻铭石牌像现代仿制品。

  
  曹操高陵出土刻有“魏武王慰项石”石枕,边沿破了,字迹清晰,像是故意弄出来的。

  
  曹操高陵墓门

  
  曹操高陵墓道

  
 

    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堪称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据介绍,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
    1000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谜团重重。但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汉魏古墓,被传为“曹操墓”。它为何被认为是“曹操墓”?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曹操预感寿命将尽时才颁布的。果然,两年后的春正月,曹操死于洛阳,临死前又颁布《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还进一步交代家人:“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个《遗令》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无意中在宫内秘阁中发现的。
从《终令》和《遗令》可以看出,曹操是把自己的墓地安排在了邺地西边西门豹祠以西的一块高地上了。但这只能作为考察曹操墓地的参考,还不能作为确切的依据。因为在曹操死后,他的儿子和公卿大臣并不会严格地按照其《终令》和《遗令》来办理,比如曹操要求“不封不树”,不要做任何标记,但事实上他的墓地却建筑有祭殿、车库和马厩等,那就是曹操死后确实葬在了“高陵”,也就是西陵,这一点《三国志》有明确记载。而根据《三国志·魏书·贾逵传》和《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等传记记载,所谓的“高陵”就在邺地。所以曹操墓在许昌、安徽亳州等说法都可以排除。
从曹操的《终令》与《遗令》中,可以发现高陵与西门豹祠密切相关。
西门豹祠在今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一处临公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只留下三四通古碑,其中两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而另两通则为民国和清朝道光年间的。其中道光二十七年修建的《重修邺二大夫祠记碑》碑文记载:西门豹祠建于北齐天保中,自明弘治年始春秋祭,道光九年祠堂被地震震塌。
最早提到高陵的是在晋文学家左思的《魏都赋》中“墨井盐池,玄滋素液”的注释,晋张载为“墨井”作注说:“邺西、高陵西、伯阳城西有墨井,深八丈。”由此可以知道高陵在邺西、伯阳城之东。伯阳城是战国时魏国的边邑,《史记》中曾有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和魏国在豫北冀南是以漳河为界的,魏国在漳河之南,那么伯阳城也应该在漳河之南了。在漳河南岸也曾有清流村(原为安阳县属地,1953年划归河北磁县),在该村之西曾存在伯阳城遗址,按照推理,高陵也应该在漳河之南,也就是现在的安阳县境内不会是在漳河之北的磁县。
     另一部文献的记载,更具体地点出了西门豹祠与曹操墓的关系。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提到相州邺县时说:“故邺城,县东五十步。”也就是说,唐代的邺县在故邺城(曹魏邺城,北周焚毁)西五十步的地方。
《元和郡县图志》还说:“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在这里,明确点出了曹操的“西陵”在邺县西30里地,也应该在西门豹祠西十五里地处。
     但是,邺县西三十里处指的具体方位并非一个十分明确的地理方位。西包括正西、西南和西北三个方向,在西北、西南多大的角度处也不好说。如果西陵(高陵)在正西或西北,那么曹操墓应该在今天的河北磁县境内;如果在西南,则在今天的河南安阳县境内。那么到底是在哪个方位呢
     由于对“西”的三种不同理解,产生了曹操墓在河北磁县河南安阳县的两种说法,双方也因此争论多年。
      按《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邺县西,不是正西,更不是西北,只能是正南。因为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还曾提到过磁州滏阳县,即今磁县,其境域处于漳河之北。在故邺县的正西和正北,就到了磁州滏阳县境内了,超出了邺县管辖的范围。
     根据唐代的碑刻和墓志铭来证明。在唐朝开元三年有《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之碑》,开元七年有《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修定寺就是今天的安阳县西北的清凉山东侧的修定寺,说明邺县在唐代的地界往西到达了今天的清凉山(古代叫天城山),所以应该说安阳县的西北部在唐代是属于邺县的。
       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中提到曹操墓时说:“魏武帝高平陵在邺镇西南三十里,周回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又说:“十二月,余登铜雀台,西望荒郊烟树,永宁寺僧指示余曰:‘此曹公西陵也。’”这里所说的邺镇是指北宋熙宁五年废邺县后的邺县故城,仍在邺城西五十步的地方。
       正当曹操墓的各种争论难以辩明真假之时。 1998年4月,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0.5公里处的机砖场里,该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时挖出一块墓志。这块墓志埋在地下2米深处,高20.7厘米、宽31.3厘米,魏书志文,共14行126字。墓主为卒于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的鲁潜,其官至后赵大仆卿都尉,正三品官员,属于朝廷的重臣级别。志文明确提到了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与距离:“(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高决桥应该为高穴桥,古代“决”通“穴”。根据晋制(后赵属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按一尺等于现在的24.5厘米计算,一步五尺,计为122.5厘米,这样算下来,鲁潜墓距离曹操墓也只不过有300多米远,
    但遗憾的是,鲁潜墓志并非在鲁潜的墓中发现,而是在起土时发现的,起土时并没有发现墓葬,也没有堪探鲁潜墓究竟在哪里?

     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0.5公里处有东西两块土地,东边叫大城岸地,西边叫小城岸地,鲁潜墓志就出在小城岸地。距鲁潜墓志出土地以北8米远处,曾在1992年挖出过一座古墓,但只有遗骨及数枚货币,可能被盗过,无法断定是否为鲁潜墓。但这一带有一个墓葬群,近年出土了大量的东汉五铢和曹魏五铢等钱币及金银铜器、瓦当、宫门上的镀金铜泡等,显然有些是大型建筑上的附件。这些建筑或许与曹操墓有关。
    从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向西出发,到达西高穴村不过七八公里的路程。丰乐镇是西门豹祠所在地,《元和郡县图志》推测的曹操墓在西门豹祠西7.5公里正好相同。

   “曹操墓”的发现,与盗墓贼偷盗的两件文物有关。“曹操墓”所在地,原为一窑场取土点,被挖掘五六米深后遭到废弃,有勤快的村民在此种上了庄稼。2005年底,种庄稼的村民在此浇地时,发现有一处地方水一直向下流,经查看发现那里有一个洞,推测下面可能是古墓;过春节时,有人发现该墓已经被盗;随后,盗墓贼多次光顾;安阳县公安部门先后抓获4批20多名盗墓贼;其中在2008年,安阳县安丰乡派出所侦破的盗掘“曹操墓”案件中,从盗墓贼手中缴获三块墓内汉画像石,画像石上部有“主簿车”、“咸阳令”、“纪梁”、“侍郎”等字样,其下部为水陆攻占图场面。从画像石的铭文来看,墓葬规格相当高,应该为汉魏时期的高级贵族墓葬。据说,从墓葬中盗出流失到民间的文物极多,有瓷枕、石璧、垫脚石、刻铭石牌和船形石器等,其中有的还是首次发现。
     在这些文物中,最珍贵的莫过于瓷枕与刻铭石牌了。据盗墓贼交代,瓷枕上刻有“魏武王御用”字样,刻铭石牌上也有“魏武王”字样。刻铭石牌已被安丰乡派出所追回,但已断为两截,其上除了“魏武王”三个字以外,还有其他的文字,可惜已漫漶不清,无法辨认。曹操生前为“魏公”“魏王”,他儿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他才被追封为魏帝。
     盗墓贼说刻铭石牌盗自现在正在发掘的所谓的“曹操墓”, 另有一种民间说法,说有人从盗墓贼手中买到刻铭石牌,请文物部门相关人员鉴定时才发现此事。文物工作人员询问购买者石牌出自何处,购买者称听盗墓贼说出自现在的“曹操墓”,但并未得到盗墓贼的证实,因为至今也没有找到该盗墓贼。
 
      这次发现的这座东汉古墓也非完璧,已被盗墓人捷足先登。墓身上已有两处盗洞,一个盗洞是北朝时期凿的,另一个是近两年新凿的。曹操陵墓中的文物估计已所剩无几,与该墓紧邻的曹操儿媳卞后墓,希望能在卞后墓找到关键性的文物左证。虽然卞后墓也发现了盗洞,「但没有凿到底」。
 

中 国社 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国 家文 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考古学家梁满仓,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等陈述了对大墓的考古认定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国 家文 物局文 物保 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在发布会上表示,西高穴墓发掘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目前根据专家们的确定,可以认为,西高穴墓为曹操高陵。
     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其次,曹操高陵的发现,让我们新获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第三,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第四,曹操是中 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西高穴墓的发掘,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调查,追缴被盗掘的相关文物等。河南省及安阳市有关方面对西高穴墓保护展示规划也已开始着手进行。
                       
    曹操墓仍是疑云重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等于公告了只己的墓地置,对一个盗了一辈子别人墓的老手,其《终令》:“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可信吗?
     曹操在洛阳预感寿命将尽时,临死前又颁布《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但话锋一转“无得遵古也”。
   从发表的文物看,有瓷枕、石璧、垫脚石、刻铭石牌和船形石器等,其中有的据说还是首次发现,但没有一件带“曹”字或纪年的文物。
     盗墓贼说刻铭石牌盗自现在正在发掘的所谓的“曹操墓”, 说有人从盗墓贼手中买到刻铭石牌,请文物部门相关人员鉴定时才发现此事。文物工作人员询问购买者石牌出自何处,购买者称听盗墓贼说出自现在的“曹操墓”,但并未得到盗墓贼的证实,因为至今也没有找到该盗墓贼

    那些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最大的疑问就是这个“”字。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
 
   因为与“”相对的是“”。“”指曹操的长子魏文帝曹丕,文帝是曹丕的谥号,而曹操武帝称呼,是曹操的长子曹丕当上魏国皇帝之后追封他父亲的。曹操死的时侯官位是“魏公”和“魏王”,此时曹丕还未当上魏国皇帝(文帝),曹操下葬时“魏武王”之“”就不合常理。是否这些“魏武王”字样的东西究竟是否出于此墓,购买者称听盗墓贼说的话,还不足于说明问题,因为该墓没有出土能确证是曹操本人的墓志之类的直接证据.何况“魏武王”可有另有他人。
   洛阳万安山,古称大石山、半石山。古时这一带林木繁茂,是游猎好去处。如今这里是光山秃岭,万安山下有魏文帝曹丕陵和魏明帝曹睿陵:


     关于万安山下有魏明帝曹睿陵,见于《水经注,伊水》的记载:“又来儒之水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径斌轮城北。昔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是说魏明帝高平陵在此大石山下山。《资治通鉴》载:曹丕与其子曹睿在大石山打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母鹿,命睿射子鹿,睿泣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


伊川乡村概览》(中州古籍出版社)记伊川吕店乡梁沟万安山下有“魏文帝曹丕陵”
下图石堆一带据说是魏文帝曹丕陵墓遗址):

实地考察,只见万安山之阳山高崇峻,有龙虎之气,主峰海拔937.3米,是洛阳城可看见的最高峰,太阳出来阳光首先照射到此山峰顶,故此地称为“ 阳光首先照射的崇峻之山”的“高山大陵”合乎古代帝陵选址的“风水”需求。魏文帝曹丕陵墓遗址梯田中,发现有大量汉魏砖瓦碎片残留(见下图):

安阳曹操墓虽已确认,但疑云重重。“曹操墓”的发现,与盗墓贼偷盗的两件文物有关。

“曹操墓”所在地,原为一窑场取土点,被挖掘五六米深后遭到废弃,有勤快的村民在此种上了庄稼。2005年底,种庄稼的村民在此浇地时,发现有一处地方水一直向下流,经查看发现那里有一个洞,推测下面可能是古墓;过春节时,有人发现该墓已经被盗;随后,盗墓贼多次光顾;安阳县公安部门先后抓获4批20多名盗墓贼;其中在2008年,安阳县安丰乡派出所侦破的盗掘“曹操墓”案件中,从盗墓贼手中缴获三块墓内汉画像石,画像石上部有“主簿车”、“咸阳令”、“纪梁”、“侍郎”等字样,其下部为水陆攻占图场面。

从画像石的铭文来看,墓葬规格相当高,应该为汉魏时期的高级贵族墓葬。据说,从墓葬中盗出流失到民间的文物极多,有瓷枕、石璧、垫脚石、刻铭石牌和船形石器等,其中有的还是首次发现。

在这些文物中,最珍贵的莫过于瓷枕与刻铭石牌了。据盗墓贼交代,瓷枕上刻有“魏武王御用”字样,刻铭石牌上也有“魏武王”字样。刻铭石牌已被安丰乡派出所追回,但已断为两截,其上除了“魏武王”三个字以外,还有其他的文字,可惜已漫漶不清,无法辨认。

有必要对魏文帝曹丕陵和魏明帝曹睿陵认真研究。
1977年3月,在曹植墓中发现一块阴刻铭文砖,内容为:“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戍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候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椽位张顺。”

这里的太和七年,应是青龙元年(公元233年),所以记太和年号,可能是刻这块砖的人不知道皇帝已经改了元。曹植是太和六年十一月去世的,墓葬在4个月后完成,负责此项工程的200人同时得到了休假200天的奖励。这块墓砖的发现,为曹植墓的属性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三国志·卷三·魏书三·明帝纪第三》中记载:

“六月戊子,太皇太后崩。”

“秋七月,武宣卞后祔葬于高陵。”

这是在“太和四年”也就是公元230年。

《三国志·卷五·魏书五·后妃传第五》中说到:“太和四年春,明帝乃追谥太后祖父广曰开阳恭侯,父远曰敬侯,祖母周封阳都君及【恭】敬侯夫人,皆赠印绶。其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

从这些看来,卞太后死后是肯定与曹操合葬了。

但这卞后死的时候多大呢?

《三国志·卷五·魏书五·后妃传第五》中有记载:

“魏书曰:后以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齐郡白亭。”

这里的“魏书”是魏国自己的史官记载的国史。而“汉延熹三年”是公元160年。也就是说,卞太后死的时候是70岁!

後趙建武十一(345)年十一月魯潜墓誌

趙建武十一年,大歳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大僕卿駙馬都尉勃海趙安縣魯潜,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廿一日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决橋。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歩,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歩,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歩,北迴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歩。

上黨解建字子奉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南向。

=====================
  

附录:大河报记者独家踏访曹操墓 葬品寒酸不像皇陵

2009年12月28日 09:03来源:大河网-大河报http://www.dahe.cn/xwzx/sz/t20091228_1722210.htm
 

1228a0801.jpg

曹操高陵墓门

1228a05曹操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石牌..jpg

发现的“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等重要文物

1228a0803.jpg

发现的“遣册”

1228a0105h.jpg

发现的头骨

  □首席记者张体义

  12月初,记者得到信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阳市文物考古部门共同发掘的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大墓极有可能是曹操墓。由于曹操及曹操墓在中国历史上有特殊而敏感的地位,考古部门非常慎重,不希望媒体提前介入。

  12月21日下午,省文物局领导特批大河报记者跟随负责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进入曹操墓“一探究竟”。

  有关人员特别说:你们大河报可是第一家获准进入曹操墓的媒体啊。

  站在曹操墓门口

  2009年12月21日下午,在赶赴安阳的车上,记者问潘伟斌曹操墓的方位和以前发现的鲁潜墓志提供的位置符合吗?潘伟斌说,基本一致。

  记者问他曹操墓挖多长时间了,他说:已经干了一年零九天了。

  等记者还要详细询问时,潘伟斌已经睡着了。司机师傅说,曹操墓发掘进行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而且是冬季野外作业,考古人员非常辛苦,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尤其是潘伟斌,更累。

  车到西高穴村村西考古发掘工地,已经接近下午4点。

  一块空旷的台地上突起两座钢架大棚,周围有围墙挡住,门口拉有警戒线,还竖立着醒目的警示牌:外来人员谢绝入内。

  在潘伟斌的带领下,记者进入考古发掘工地,发现大墓有两座,朝东,有着长而且宽的斜坡墓道,南侧的那个被称为二号墓的正在发掘,从上向下看,隐约可见墓室内有人在忙碌。北侧的那座则冷清清的。

  潘伟斌说,墓道平常是用塑料布盖着的,今天要照相,刚掀开,你看到的是墓道的全貌。

  顺着墓道南侧的土台阶,记者一步步走向墓门,中间的墓道面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夯窝,这是当年修墓人夯打墓道留下的痕迹。

  走了几十米后,记者到达了曹操墓墓道口。

  抬头向上看,仿佛站在一座古城的大门口。墓门是用大方砖砌出来的,拱形顶,再往上,压着厚厚的黄土,从墓底到地面估计约十五米。

  墓门用大砖斜放砌成封门墙,不过只剩半人高了。

  跨过这道矮墙,就从现代进入魏晋了。

  翻过矮墙,进入曹操墓

  翻过矮墙,记者进入了曹操墓的墓室。

  回头望,发现矮墙后的墙壁上有凹槽,当时这里应该还有一道门的。进入前室,面积并不大,四四方方的,大砖砌的四面墙向上逐渐收缩,形成了一个尖顶,考古学上称这种建筑为“四角攒尖顶”。

  前室两侧各有一个侧室,形状像窑洞似的。北侧室门口堆了一堆断石板,进去看看,发现墙上有个大洞,露着青砖后的黄土。

  前室、侧室的地面上铺着非常平整的石板,边长近90厘米,像大号瓷砖,看上去非常贵重。墙边地面稍凹,仿佛是预留的流水槽。

  墙面上涂有一层“白灰”,颜色灰黄而且斑斑驳驳,没有壁画。

  记者发现墓大门后和侧室门边墙上有不少弯头的铁钉,用手摸摸,还很结实。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一位考古工作者介绍说,当时墓室的墙上可能挂满了帷帐,装饰起来,像卧室一样温馨。

  记者问一个在工地上干活的女村民,她说:刚打开墓时,墙上都是土,地上很乱,都是盗墓贼弄的。

  前室后墙的正中,也有一个拱门洞,记者伸开双臂一量,宽度在1.7米左右。

  穿过这个门,就进入了后室,那是曹操安息的地方。

  随葬的都是寻常物

  进入后室,发现格局、规模与前室一样,只是地上比较凌乱,后室正中有个深坑。两个侧室地板上积有厚厚的土,工作人员在灯光下正在紧张地清理、拍照。记者发现墙上安装有摄像头。

  抬头向上,距地面十三四米的墓顶上有两个大洞,其中一个能看到外面覆盖着透明的塑料布。

  在后室门旁,记者发现一堆土块上有明显的朽木痕迹,夹杂着朱红颜色,还有一片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残片,周围散布着不少长约20厘米的棺钉。一位工作人员说,因为盗墓贼的多次扰乱,人骨架已经散乱不全了,经初步鉴定一男两女,男性六十岁左右,和曹操死时的年龄相近。

  记者发现地上散落着锈蚀的铁器、铜器,还有不少的圭形小石牌,刻有字,非常漂亮的汉隶,其中一块上写着:三十五寸雨化屏风。

  潘伟斌介绍说,这些石牌是记录曹操墓随葬物品的账单,考古上叫“遣册”。可惜已经不全了,目前发现的有几十种。记录的内容多是常见的东西,如“食单一”、“黄豆二升”、“胡粉二斤”、“香囊三十双”等等。

  记者问潘伟斌有证据证明这是曹操墓吗?潘伟斌肯定地说:有,我们征集到的一个石牌上有“魏武王常所用虎大刀”,和墓内出土的石牌一样。还有一个石枕,背后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我们知道曹操有头痛病,这个石枕应该是曹操生前常用的,将石枕在开水中加热后,放在脖子后热敷减痛。还有人推测说可能是治颈椎病的。在后室,记者发现了不少的铁片,带有两个圆孔。工作人员说是曹操的铁甲片。当年曹操在长江横槊赋诗时穿的是这件铁甲吗?曹操诗中说“铠甲生虮虱”指的是这件铁甲吗?可惜锈蚀的铁片不会说话。

  曹操墓内突然停电了

  进入曹操墓,记者感觉这个“皇陵”没有想象中的大,而且随葬品比较寒酸,没有“皇陵”的气魄。

  潘伟斌说,如果太豪华,就不对了,曹操是“薄葬”的。

  正说话间,突然停电了,墓室内漆黑一片。记者抬头望望顶上的洞,从那儿透进来的微弱光线使墓室内显得没那么阴森。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给我们带来亮光的那个洞是盗墓贼留下的,曹操墓近两千年来,多次被盗,最近几年盗掘更厉害。盗墓贼从上面挖洞进入墓室后,将各个耳室的石门打破进入侧室。你看到前室左边侧室内墙上那个洞没?盗墓贼从那里打洞,一直通向北边的“一号墓”。曹操墓的大门是从内部打碎的,打破门后又将封门墙拆了一半,看到外面是墓道才罢休,我们进来时翻越的矮墙还是原墙。找不到好东西的贼把石门也打碎,将带画的石块都拿走,把剩下的石块集中堆在了前室内。

  记者恍然大悟,怪不得前室左侧堆那么多石头块,原来是盗墓贼干的。

  工作人员说:你看到后室中央那个深坑没?

  记者说看到了,是不是当时的葬俗,把好东西埋在棺材下面?

  工作人员笑了,说:盗墓贼挖的,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认为下面会有好东西。

  潘伟斌也证实说:我2006年第一次进入曹操墓是从盗洞下去的,发现墓室的门保存还比较好。后来有关部门填土封了盗洞。2009年考古发掘时进入墓室发现里面遭到严重破坏,发现有一个搪瓷缸,里面有半缸蜡油,说明盗墓贼在洞里呆的时间比较长。

  电终于等来了,村里的村主任也来看看情况。记者问他以前知道这儿有大墓没?他说:不知道,奇怪得很,我们村里的旱地都有坟头,只有这块地没有。前些年,村里烧窑起土,这儿漏水,灌不满,才发现了大墓。

  工作人员说,耳室内厚达十几厘米的积土就是从盗洞漏下的。幸亏有这些土,一些小件文物才得以保存,否则早就被盗墓贼拾掇光了。

  走出曹操墓,天已经黑了,一弯月牙挂在天空。

  墓道口的空地上放了一块拼在一起的雕刻精美的画像石,画面内容是汉魏时期比较流行的“七女救父”题材,风格和记者在墓室中看到的残片非常像。一位安全保卫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从盗墓贼手里追缴回来的,特意搬出来照相。

  在考古队驻地食堂吃了晚饭,记者赶回郑州,潘伟斌他们又去加班了。

  半夜的时候,记者接到潘伟斌的电话,他再三吩咐不可提前见报,并透露说在晚上的清理中又有了重要发现。

============================

安阳挖出曹操墓 随葬品挺“寒酸”(组图)

2009年12月28日 07:23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墓地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 曾多次被盗

  墓室发现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应为曹操遗骨

  怎么认定墓就是曹操的 72疑冢传说从哪来 随葬品为何“寒酸”

  文学作品中的曹操生性多疑、狡诈,为了防止后人盗取他的陵墓,临终前设72“疑冢”,以混淆视听。

  一代枭雄曹操之墓究竟位于何处?1700多年后,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将这一千古之谜揭开。昨日,省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著名历史人物、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陵墓。

  ■商报记者 李雅静/文  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供图

  【陵墓发掘】

  墓地最深处距离地面15米

  该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

  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该项目考古队队长潘伟斌感叹说,如此规模宏大的墓地,在他20年的考古生涯中还是第一次见到。

  墓地虽遭多次盗掘,但还是发现了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

  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考古人员在进行墓室清理时,发现有人头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认定依据】

  六大证据证明这就是曹操墓

  曾有传言,称曹操为了保护自己的墓葬,特别设置了72个疑冢。那么,凭什么断定这个是真的?

  省文物局表示,有关专家在对考古发现进行多次论证后,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

  认定依据共有6个。首先,该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的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思是,墓地建在比较高的地方,没有封土,没有碑刻)的情况相符。

  其次,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在这座墓葬中也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发现意义】

  将开启汉魏历史研究的新篇章

  发布会现场,专家们普遍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千百年来,这些问题扑朔迷离,异说种种,疑雾重重,并由此产生了对曹操的许多怀疑和曲解。”一专家表示,曹操高陵的确认,解决了诸多历史悬案。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此外,发掘成果还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将获得新的突破。

  据悉,曹操高陵的发掘,尚有许多工作仍在进行,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调查等。保护展示规划也已着手进行。

  【记者连线】

  发现曹操墓多亏盗墓贼

  商报记者昨天联系了该项目考古队队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

  潘伟斌异常激动:“曹操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加上坊间又有72疑冢的传说,这次发掘非常有价值。我们破解了一个千古之谜,影响非常大!”

  潘伟斌回忆说,能够发现曹操墓,完全是一个意外。2006年的时候,他们在安阳进行考古发掘,当时有人举报附近有盗墓贼出入。后来当地警方又破了一个文物的案子,请他们去鉴定,一看不打紧,这里的东西是东汉时期的,非常重要,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

  “发掘前,盗墓贼已经来这里不计其数,我们根本就没抱什么希望,谁知道发现了一个曹操墓。” 潘伟斌说。

  曹操墓相对来说比较“寒酸”

  曹操的薄葬究竟薄到什么样的地步?与同时代的帝王将相相比,是不是寒酸很多?

  潘伟斌解释说,薄葬制是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原因,一跟他早年参与过盗墓活动,目睹不少坟墓被盗后尸骨狼藉有关。二,跟他一直提倡的节俭生活有关。

  “当时连年征战,社会财富极度贫乏,在这种大环境下,曹操就提倡薄葬制。据说,曹操这个人也是非常节俭的,10年只盖一条被子,死的时候就是穿着当时的衣服入殓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

  “这个墓的薄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像同时代蜀国、吴国的帝王贵族那样,放很多玉器、金器在里面;玉圭、玉璧这些礼器虽然都有,但全部以石头代替。另外,东汉很多墓里都有精美的陶器,这个墓里的陶器不仅个头小,而且做工粗糙。”

  72疑冢纯粹是历史的穿凿附会

  1700多年后,一代枭雄曹操的墓地终于被找到了,那么坊间流传的72“疑冢”之说,又是从何而来?

  潘伟斌说,这完全是历史的穿凿附会。这跟时代需要有关。因为曹操墓地地表没有任何建筑,唐以后就找不到了。宋朝时,为了宣扬忠君思想,一些文人就批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让他变成了白脸奸臣。后来,金、元占领了黄河以北地区,但是他们一直对黄河以南虎视眈眈,这和曹操当年统一天下的构想是一致的。因为同样的政治诉求,统治者就开始宣扬曹操的雄才伟略,并将河北磁县的72冢古墓群误认为曹操墓。

  “但是清末不少盗墓贼挖开后,却发现里面的东西是东魏、北齐时期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考古人员也进行了发掘,证实那里确实不是曹操墓。《人民日报》还曾专门发表文章,揭开疑冢之谜。”

=================

“据新华社北京27日电
      27日上午,......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确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据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曾多次被盗。
      该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报道二:
      “(安阳西高穴墓地考古队队长)潘文斌也承认一些直接证据来自于盗墓者。2008年,盗墓贼从此墓中盗出铭牌一块,其上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字样。
      盗墓行为从2006年开始变得很严重。安阳当地派出所先后抓获5批盗墓贼共38人。”      引自《这是曹操吗?》2009年12月29日00:18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陆振华 北京报道

报道三:
      “记者问潘文斌,有证据证明这是曹操墓吗?潘伟斌肯定地说,“有。我们征集到的一个石牌上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字样,和墓内出土的石牌一样。      引自2009/12/29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记者 朱治华 孙若茜综合《郑州晚报》、《东方今报》等报道 。

  报道一是新华社引用的关于确认曹操墓的新闻发布会通稿。其中提到“共出土器物250余件。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
      “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不论是确认派还是质疑派,都一致认为这三件“魏武王”铭文最为重要,正如新华社通稿中提到“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但是作为一项重大考古工作的新闻通稿,却言语含混,一改考古通报严谨细致的惯例。既然是该墓多次被盗,那么那些是此次考古现场发掘出土,那些是“追剿该墓被盗”,这个关键问题上含糊其词。按通稿的语法,显然给人的印象是成“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系墓内出土,而“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则是“追剿该墓被盗”。果真如此吗?
      在报道二中,考古队潘队长“承认有些直接证据来自盗墓者“2008年,“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被盗出。说明“大刀”不是本次出土,而是从民间“收缴”上来的。
      在报道三中,还是这位潘队长称“我们征集到的一个石牌上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字样,和墓内出土的石牌一样。”,原来“大戟”也不是此次考古出土,而是潘队长等从民间“征集”到的。
      如此,新华社通稿中提到,唯一提到的三件“魏武王”重要直接证据“大戟”、“大刀”和“项石”都不是考古出土,而是从民间“收缴”和“征集”来得。
      那么人们不仅要问,其他所说200件“文物”中又有那些是考古出土,那些是从当代民间中收缴收集来得呢。从民间收来的东西放回墓中,再拿出来,这叫考古吗。

==================

曹操的底细一般读者都比较清楚,他就是《三国志》上的“魏武帝”,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三国演义》中魏国的主角。虽然史书上称曹操为魏武帝,实际上曹操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这是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后追谥的。曹操真正的最高封号是“魏王”。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介绍,曹操的祖父曹腾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但他竟然是一名太监,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太监怎么会有儿子、孙子?原来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差不多相当于“国防部部长”的位置。曹嵩是哪来的,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称, “莫能审其(曹嵩)生出本末”。

    曹操小时候,“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小子机灵聪明,有谋略权术。但负气仗义放纵不拘,不务正业,不知修身,所以当时大家没有觉得曹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认为曹操将来能做大事。“玄谓太祖(曹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桥玄的意思是,天下将大乱,若非有治国能力的人不能挽回局面,安定天下,这样的人大概就是你曹操了。

    桥玄这话或许是曹操发迹后的附会,是拍曹操马屁的,但不管怎么说,曹操后来果然成了定鼎天下的人物。

    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这孝廉不是什么实体职位,就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干部。虽然孝廉是预备干部,但却是曹操政治仕途的开端。

    后来他到洛阳当了郎官,这郎官也不是真正的官,相当于现在没有正式转正的见习官员,目的是让见习官员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根据评比考核结果,再派到实体岗位任职。

    不久,曹操果然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有了实权。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jiǎn)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 一度官场失意回家打小鸟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乱世出英雄,曹操的用武之地出现了,他被提拔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大获全胜,斩获起义军首级无数。这一仗打过后,曹操官运亨通,进入了仕途的快车道,升为“济南相”。

    济南国(今山东济南市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后,大力整治,一下奏免了十分之八的不称职的现任官员,引起官场地震,贪官污吏们吓得纷纷逃窜。在济南相任上,曹操显示了真正的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

    但由于东汉政权已到末期,官场腐败,政治黑暗。朝廷虽然封曹操为议郎,进了朝廷,但由于议郎是汉代光禄勋所属郎官的一种,相当于高级顾问。曹操觉得这样的安排与自己的想法不符,加上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回家看书打小鸟,书面语言叫“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年),曹操再次被起用。汉灵帝刘宏去世的前一年,政权更加动荡,宦官把持大权,公开标价卖官。朝廷为了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刘宏死后,京都大乱。这时,盗墓史上另一名人董卓隆重登场了,并在这之后,与曹操结下了梁子。

    时为西凉刺史的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因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时逢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控制了中央政权。这之后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姓易名逃出京师洛阳。

    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曹操即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曹操的盗墓行为,就是在这之后。

    ● 梁孝王墓主人曾想当皇帝

    曹操的盗墓动机并不复杂,为了筹集军饷,他才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为保证盗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独出心裁,在中国盗墓史上第一次设置了专职盗墓机构,委任业务人员。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有几十个人专门负责,部队打到哪儿就盗到哪儿,哪座随葬品多就盗哪座。

    曹操盗得最著名的墓冢是芒砀山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这也是梁孝陵被盗的最早记录。

    刘武,是刘邦的孙子,生于哪一天史上记载不详。但其父兄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分别是创造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刘武是汉文帝嫡二子,汉景帝同母弟,其母窦皇后。

    刘武于公元前178年被封为代王,公元前176年改封淮阳王。公元前168年,梁宣王刘揖薨,无嗣,刘武继嗣梁王,于公元前161年就国。这便是“梁孝王”的来历。

    在西汉历史上影响很深的“七国之乱”中,刘武平定有功,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保卫了国都长安。但他居功自重,又仗着母亲窦太后的疼宠和梁国地大兵强,想当皇帝。

    这里面有一个插曲,《汉书·梁孝王传》(卷四十七)记载,汉景帝与刘武这个弟弟关系很好,孝王二十五年(前155年),在未立太子前,有一回汉景帝和刘武一起喝酒,喝到高兴处,汉景帝说了,“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意思是,我死后把皇位传给你。刘武知道景帝说的是醉话,并非真心话,但还是很高兴的。当时母亲窦太后在旁边,也替刘武高兴。

    汉景帝说此话是有背景的,因为他们的关系好得确实非同一般。《资治通鉴·汉纪七》(卷十五)称,刘武曾多次入朝,“既至,宠幸无比,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射猎上林中。”刘武竟然和皇帝平起平坐,出入自如,这是一般关系做不到的。

    刘武一度有夺景帝皇位的念头,但有贼心没有贼胆,最后还是放弃了。

    ● 梁孝王墓内发现中国最原始的冰箱

    刘武在王位23年,于汉景帝中元六年(前 144年)六月初六,暴病而亡,谥“孝”,史称梁孝王,葬于永城芒砀山。

    永城芒砀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水宝地之一,秦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陈胜,死后就埋在芒砀山北。自刘武起,世代梁王与王后、臣僚都葬在这附近,形成了一片规模宏大的王陵区。

    梁国的都城当时在睢阳,离此处有200里。刘武之所以选择葬在这里,除了风水好,以及睢阳附近没有空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是刘邦的“福地”。刘邦起兵反秦之时,正是隐于芒砀山泽岩石间,并以此为根据地,最后发展壮大,夺得天下。汉文帝在位时,特地在此立了高祖庙。如此好地方,真是宝地了,所以刘武要把自己及后代都安葬在这里。

    目前已发现的著名王墓,除了梁孝王墓外,还有梁孝王王后墓、柿园西汉壁画墓、僖山金缕玉衣墓、僖山西汉梁王墓、汉代梁王室陵墓群、僖山画像石墓等,皆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芒砀山地下文物丰富,宝贝多,成为历代盗墓贼最爱“旅游”的地方,至今芒砀山汉墓区仍是盗墓贼的天堂,时常可以发现盗墓贼的身影。

    刘武的墓在芒砀山群中的保安山南山东侧半山腰上,坐西面东。这朝向是汉代流行的最吉朝向。

    因为汉景帝的一句醉话,刘武的皇帝梦一生未断。所以,生前没有当上皇帝,刘武死后也想过把帝王瘾,加上梁国富有强大,阴间王宫就要造得富可敌国了。《水经注·获水》(卷二十三)称,刘武坟墓“斩山作椁,穿山为藏”。

    刘武墓构建复杂,布局严谨,规模超常,工程量甚至超过一般的帝王陵。经现代考古测量,墓室总容积达1367立方米,与皇帝享用的规制有过之而无不及,称之为“天下第一石室”并不为过。

    刘武墓,当地老百姓俗称“孝王洞”,或“梁王避暑洞”,如清光绪年间编撰的《永城县志·古迹》中便有这样的文字,“孝王洞在保安山之东麓,其中有十字街、饮马池。”整座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侧室、耳室、角室等部分组成,还设有完备的排水系统。曾有人在里面转了几天,也没有摸出来。

    这些墓室都是仿他们生前的生活实景营造的,壁画精美无比,其豪华程度连现代人看了都惊讶。到底豪华到什么程度,从刘武及李王后墓内配备的两件设施上便可以看出。

    第一件,“冰箱”——储冰室。中国古代的冰箱自然不是用电的,而是自然环保型的,食物保鲜,使用冰窖。中国目前最原始的冰窖实物,就是在梁孝王的墓内发现的,在南回廊的东段南侧,有一个仿阁楼式的小房间,这里就是冰窖,即储冰室。

    第二件,“卫生间”——内置厕所和浴室。古代的厕所多在室外,目前中国最原始的室内厕所实物,是在刘武的墓里发现的。在与后室相连的过道西壁,有两个小房间,南面是浴室,北面就是厕所。现在的中国农民不少还是在露天地挖坑方便,只有住了商品房卫生间才安排在室内,但刘武夫妇在那时已过上了现代化生活。

    不过,刘武的室内厕所到底是什么样,我未看过。但徐州的龟山汉墓我看过,和现在的蹲坑式厕所没有什么区别,在平地上放置两块长方形的石头,两石之间便是一个坑,人踩在石头上方便。此厕所设计相当人性化,考虑了老年人的使用,在蹲坑右侧靠墙的地方,单独镶了一块石板,石板上安装有一个小小的柱状把手,这样方便完事后抓着站起身来。
 曹操盗墓,《三国志》原文并不见载,仅见于补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于简单,令当时的大学者裴松之作补注。

    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卷六)中补注陈琳的事迹时,引东晋史学家孙盛编撰的《魏氏春秋》里的文字——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魏氏春秋》里的文字则出自袁绍攻伐曹操前的“檄文”。此文出自“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之手。陈琳确是当时的大才子,诗、文、赋都很拿手,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成了陈琳流传后世的散文名篇。如果不是陈琳揭露了事件真相,曹操盗墓的史实恐怕就难辨真假了。

    在陈琳所作的檄文里,写到曹操盗刘武墓时,有三条信息相当重要。

    盗墓时,曹操是亲临现场指挥取宝的。这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比较少见,这些人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办。

    在军中设置了专职盗墓机构,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中国盗墓史上第一次出现专业的盗墓名词,这是鲜见的。

    曹操盗墓非常狠和彻底,“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隳突(huī tū)就是破坏的意思,破坏得很彻底,这也是盗墓者的典型性行为之一。当然,曹操的行为里可能包含着阶级仇恨。

    盗墓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就是因为盗掘秦陵,让战争对手刘邦抓住了把柄,坏了自己的名声,也坏了帝王大业。陈琳将曹操的盗墓行为写进檄文,正是考虑到盗墓行为的不义不伦,希望通过社会道德法庭来审判曹操,搞臭曹操,用笔是相当老到和歹毒的。

    曹操有头风病,据说曹操在看陈琳写的檄文时正犯病,看到要紧处时,曹操惊出了一身冷汗,头也不觉得疼了。

    虽然如此,曹操对陈琳对他的盗墓指责,并没有过分的恼怒。《三国志·魏书·陈琳传》(卷二十一)记载,袁绍兵败后,陈琳归顺了曹操集团。曹操对陈琳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意思是,“你以前跟袁绍时写信(檄文)给我,只需列举我本人的罪状就行,为什么要往上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陈琳当时听到曹操这样的态度,立即低头承认自己有罪。曹操是个爱才的人,没有进一步追究陈琳。从此番话来看,曹操既没有承认自己的盗墓行为,也没有否认。

    应该提到的是,袁绍在指责曹操盗墓逆行的同时,自己也是一屁股屎。他手下的数十万大军也都把盗墓当做战争期间的“助兴节目”,甚至比曹操还厉害,每过一地,都会将古墓盗掘一空,造成了当时中原“地无完冢”的惨状。

    ● “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

    曹操盗墓时设“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其来历一直是个谜,很可能是曹操的一时戏言,也可能是陈琳的比喻说法。但在这以后,一直到今天,“发丘”和“摸金”还代表着盗墓。

    因为“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之间的关系不好分清,还闹出了一段文坛互讥的故事。苏东坡写诗时,往往误用典故,如以“长桑君”为仓公,以“摸金校尉”为摸金中郎,闹出了葱为韭的笑话。

    同时代文人严有翼便将苏东坡狠狠地讥讽了一番,并写进自己的《艺苑雌黄》一书。书中第61条“东坡诗用事之误”,说的就是这件事情。苏东坡的《游圣女山诗》云:“纵令司马能镵(chán,犁铁)石,奈有中郎解摸金”,误以为校尉是中郎了。

    晚清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五)中也提了此事,但替苏东坡说了话:“宋严有翼诋东坡诗,误以葱为韭,以长桑君为仓公,以摸金校尉为摸金中郎。所用典故,被其捃摘,几无完肤。然七百年来,人知有东坡,不知有严有翼。”

    袁枚对苏东坡的错误颇不以为然,认为严有翼的指责过分了。袁枚的观点可能受到了宋人洪迈的影响。洪迈在《容斋四笔》中,特点评了严有翼的点评,题为《严有翼诋坡公》。

    到了明清时期,“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传播更广了。如清代时,贵州苗族盗墓成风,便有“椎埋到处摸金多”一说。

    我在北京电视台做节目时,现场有观众问我,“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到底是什么意思?这里,便专门来说一下。

    “中郎将”和“校尉”,都是古代的军中职位,“中郎将”在汉代是皇帝身边的亲信红人,统领皇帝的侍卫,御前将军。相当于今天专门担任京城和国家领导人安全工作的警备司令,级别很高,也很重要,是皇帝的嫡系人马,非一般人能担任。

    “校尉”,在战国末期已有此官职,秦汉时为部队中的中级军官,级别比中郎将低很多,“中郎将”是指挥官,“校尉”是具体办事的头儿。

    “发丘”,就是盗墓,自然“发丘中郎将”就是盗墓大队长;“摸金”指到墓中寻找宝物,“摸金校尉”顾名思义,就是带着一伙盗墓者干具体事的盗墓小队长。具体的曹操的军中都是些什么人担任的,我不知道,史书上没有交代。

    “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后来还真的成了官职名称。

    曹操盗墓的事情,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二百年后,南北朝时期宋前废帝刘子业便是两者的“粉丝”。刘子业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乱伦皇帝,他与其亲姐姐山阴公主刘楚玉胡搞,最后还给姐姐找了不少“二爷(面首)”。

    《宋书·前废帝本纪》(卷七)记载,刘子业小时候就对“古事”有兴趣。看到曹操盗刘武墓时设“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也心血来潮,在朝中设置了此官职,由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祐担任。但他们是否真的盗墓,史上未记载。

    可能是曹操盗墓的影响太大了,在曹操死了近千年之后,出现了政府性质的官方盗墓机构,不过称呼不太一样,叫“淘沙官”,这是金的傀儡、伪齐皇帝刘豫干的事,这在前面讲到过。

    ● 曹操盗墓手段成千古之谜

    曹操盗墓时不可能不考虑社会的感受,所以他应该是有借口的。那么,曹操以何名义盗掘了刘武的墓?史书上没有说,但不妨碍我们推测一下。

    大家都知道,1928年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盗清东陵时,是借军事演习的名义进去的。曹操会不会这样?唐代大文人欧阳询等编撰的《艺文类聚·宝玉部上》(卷八十三),转引《曹操别传》称,“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

    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编《水经注疏》,在转引《艺文类聚》上段文字时,将“操别入砀”易为“操发兵入砀”。这句话这么一改,曹操盗墓的由头便露出马脚了,曹操盗墓还真如孙殿英那样,是以军事行动为幌子,很可能也说是军事演习,才开拔进墓区的。

    曹操盗刘武墓非常成功,而让考古专家不解的是,梁孝王墓的墓道都是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的,那时没有大型的起重设备,曹操手下是靠什么打开陵墓,盗出这些财宝的?

    1981年,江苏徐州龟山汉墓发掘时,也发现了用与刘武墓相似的条形巨石,堵塞墓道。龟山是西汉楚王刘注夫妻墓,是刘武的本家。刘注夫妻墓也相当豪华,是把整座龟山凿空了做成的。用于堵塞墓道的石头,每块塞石重达6—7吨。

    但如此严密的反盗墓手段,也让盗墓者破解了。当年的盗墓者,在塞石上打了“牛鼻眼”,中间穿进绳子将塞石一块一块拉了出来,由此得以顺利进入墓室。但这里又有一个疑问了,这伙盗墓贼是用什么方法将这么重的塞石拉出来的?曹操的手下是不是用了同样的手段,将刘武墓盗开的?没有人能说得清,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 曹操盗走了金缕玉衣?

    刘武墓空间巨大,该用多少随葬品才能填满啊!刘武的封地,正处于最富足的中原地区,富可敌国,死时家里还有黄金四十多万斤。过去对贵重金属的计量单位一般都是“两”,这里用“斤”来形容,可见刘武家财富之丰厚程度了。随葬品数量应该是很惊人的。

    曹操单单选中刘武的墓,就是看上了他墓中大量的随葬宝物。曹操盗墓的初衷就是寻宝,变卖后补充军饷,不找刘武这样的“肥墓”挖,那不是犯傻吗?

    曹操从刘武墓中盗走了多少宝物?《艺文类聚》上有这样的文字——

    “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

    据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三年。

    曹操到底盗取了哪些宝物?史书上也没有交代,说得太笼统。但有一样东西极有可能是曹操盗走了——刘武穿的金缕玉衣。

    玉衣,是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又称“玉匣”,当时迷信认为,穿了玉衣可保尸身不腐。玉衣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编缀而成,一件玉衣,一个工匠需要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做出来,因此相当珍贵。

    而因为串起玉衣所用丝线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对应的等级分别是帝王、诸侯王、公侯。而在实际葬事使用中,并非这么严格。

    如1971年在与刘武墓同一座山北侧的汉墓中、1986年在同一葬区僖山汉墓中,先后出土了金缕玉衣;而在河北满城的中山王刘胜墓中、徐州狮子山第三代楚王刘戊墓中,也都出土了金缕玉衣。对于死后着何种殓衣,还是要看看墓主生前的财富实力。

    刘武的财富实力超强,殓服自然不会是银缕玉衣或铜缕玉衣,而应该是金缕玉衣。

    这件在今天看来价值连城的衣服哪儿去了?从《艺文类聚》上看,刘武的葬具棺材都让曹操给撬开了,那身金缕玉衣不是他拿走了,会是何人?

    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没有盗走,就是让曹操破坏了。或许那个时候并不把金缕玉衣当成什么宝物,在考古中曾发现,古代盗墓贼干过抽出玉衣的金缕而扔掉玉片的事情。

    ● 刘武私会王后“黄泉道”的秘密

    曹操盗掘刘武墓时,虽然得了巨额黄金等财宝,但并不彻底,后来又有盗墓贼光顾过刘武的墓,也得到了不少随葬品。而且,曹操到芒砀山盗墓时,可能只盗了刘武一座墓,其众多后妃墓可能并未受到盗掘,连200米外的李王后墓都完好无损。

    这是1991年,李王后墓被发现之后才知道的,当时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汉代皇帝与皇后死后同陵不同穴,刘武和李王后也是这样安葬的。李王后墓位于保安山北山头,与刘武一样,“斩山为廊,穿石为藏”,是超级石墓,墓室比刘武的还大还豪华,长达米,从东到西贯穿了整整一座山,是目前发现的国内最大的石室墓,当地人戏称李王后墓“从山东到山西”,形容此墓的巨大。

    李王后墓的发现很偶然,是1991年4月河南商丘人在芒砀山炸山采石炸出来的。

    这里多说一句,因为这次发现,还暴露了一个埋了两千多年的秘密,刘武与李王后阴间私会的“黄泉道”,竟然不通。

    刘武生前十分宠爱李王后,临死前特意叮嘱长子刘买,将来一定要将自己的墓穴和李王后墓穴打通,修通一条黄泉道,让灵魂能继续往来,再续夫妻情缘。而考古中发现,这条黄泉道,仅往刘武墓的方向开凿了50多米便停下了。这是为什么?

    有专家推测是施工困难的原因。还有一种原因:未来得及修好,李王后就突然死了。因为刘武死后,李王后耐不住寂寞,与食官长及郎官尹霸等人通奸。刘武如果在地下知道此事,可能也要被气昏过去了。结果,这事后来让孙媳妇知道了,讲了出去,李王后因此生病,好好的身体一下子就不行了。

    附带说一下,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盗掘的险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

    《三国志· 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

    不止如此,为防止盗掘,曹操还建了好多疑冢并施行秘葬。成书于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中称,“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同时期的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中称,“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

    曹操实际葬在高陵(又称西陵),但高陵在哪儿,至今仍是让考古界困惑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