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针疗法


概论: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针具针尖用火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该疗法至今至少有2700余年的历史。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载的“九针……九曰大针,长四寸……”描写的正是火针的雏形。火针古称“燔(fan)针”;“焠(cui)刺”;“烧针”;“白针”;“煨(wei)针”等。《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令其汗……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直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才正式定名为“火针”。明代杨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为详尽:“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从这些文献中均可看到在古代火针的适应症仅仅有四种:即痹症、寒症、经筋症、骨病。据2009年第7期《上海针灸杂志》刊登: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市公安医院承担的“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火针临床优势病种的文献研究”一文,按照《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的检索程序,输入检索词“火针”;“烧针”;“白针”;“煨针”;“燔针”对1994年至2007年相关文献461篇进行了文献研究,发现火针优势病种(居前五位者)主要集中在骨科、皮肤科、外科、神经科和妇科。为火针治疗的优势病种的有骨科疾病中骨关节劳损性疾病出现频次74次,肌肉劳损出现频次25次,类风湿性关节炎出现频次24次;皮肤科疾病中带状疱疹出现频次40次,疣类疾病出现频次18次;外科疾病中体表脓肿出现频次16次,淋巴疾病出现频次12次;神经科疾病中神经性疼痛出现频次23次;妇科疾病中乳腺疾病出现频次10次,外阴白斑出现频次9次;五官科疾病中口腔溃疡出现频次8次。

机理: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火针的治疗机理:1.借助火热,温壮阳气。火针疗法通过加热的针体,经腧穴将火热直接导入人体。这种被导入的火热,通过俞穴、经脉,在人体内可以直接激发经气,鼓舞血气运行、温壮脏腑阳气,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2.开门祛邪。即通过灼烙人体腧穴而开启经脉脉络之外门,给病邪以出路。火针借助火力,灼烙腧穴,出针后其针孔不会很快闭合,加之较粗的针具,加大针孔,则痈脓、淤血、痰浊、水湿等有形之邪,以及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均可从针孔直接排出体外,使痼疾顽证得以治疗。3.以热引热。即借火力强开外门,使毒热外泄。局部血气壅滞,火郁而毒生,出现红肿热痛等多种病症。使用火针,借火力强开其门,使壅结的火毒直接外泄;同时火针温通经脉,助血气运行,则火毒随之消散。

目前西医学对火针治疗的机理研究较少,尤其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深人探讨火针的作用机理方面做的太少。从现有文献报导的相关理论来看大致可概括为损伤、激活、排出、炭化、促进、吸收、杀菌、灼断、协同九各方面来解释的。     

1.损伤。火针治疗过程中必须将针体烧至通红,再将炽热的针体迅速刺入粘连瘢痕组织,从而造成针体周围病理组织的微小灼伤。现代医学认为修复过程起始于损伤,损伤处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被清除后,由其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生来完成修复过程。修复后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炽热的针体快速刺入粘连疤痕病变组织,可使针体周围病理组织灼伤坏死。坏死组织对机体来说,可作为一种刺激物,必将引起周围健康组织的反应,首先有白细胞及巨噬细胞侵入,将变性的破坏物质吸收。吸收后,缺损的细胞、组织通过周围健康组织细胞的再生予以修复,重新恢复原有组织结构。火针的疗效有认为针刺治病的机理可能与机体的微小组织损伤有关,而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为Ⅲ类或Ⅳ类纤维。
      2.
激活。火针较粗的针体,可能导致包括肌纤维断裂等超急性期局部组织反应,从而起到激活免疫反应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有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数、总补体、溶菌酶、血液谷胱甘肽、血清皮质醇等均有改变,并有利于抗炎。
      3.
排出。现代研究表明火针直达病所,高温破坏炎性病灶,利于渗液的排出。关节内积液反复产生,疼痛感觉时好时坏,难以治愈等,通过火针放出积液,促进炎症吸收,治疗次数少,而疗效提高。通过灼烙经筋而疏通经络使瘀血等有形之邪随针孔直接排出体外,以达开门祛邪之功则痼疾得治矣。
      4.
炭化。火针携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瘫痕组织被灼至炭化,粘连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液循环状态随之改善。这种效应可能与白热化的火针刺激穴位后,部分组织受到高热作用被碳化,机体的生物理化效应过程持续较长时间有关。
      5.
促进。以火针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火针能扶正助阳、温通经络,并能祛邪引热、理气活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火针集针、热于一体,刺激患肢经穴,疏通经络,加速患部血液运行,改善微循环。如火针可刺激胎记部位的血管和神经,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局部供血,加速新陈代谢和物质转化,沉着的色素自然会减少,皮肤恢复正常。
      6.
吸收。火针点刺具有消坚散肿,促进慢性炎症吸收作用。可将病变组织破坏,激发自身对坏死组织的吸收。通过多次散刺及每次治疗后一段时间的休整,机体对灼伤组织充分吸收、新陈代谢后条索状筋结物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有人通过火针治疗组的光镜观察发现,前中期多有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新生活跃,残留肌组织与新生结缔组织相间排列;后期炎症反应轻,增生结缔组织以小血管为中心,向周围肌纤维放射状延伸,肌纤维正常排列结构尚存。而从外观上则可观察到,损伤形成的疤痕结节变软变小或消失,显现出吸收再生的良性过程。
      7.
杀菌。火针烧到白亮时刺入颈淋巴结病变组织,杀死不耐高温的结核分枝杆菌来达到治疗的作用,其疗效机理是否与此有关,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但火针最善温通经脉,点刺疮面可起通经散火,祛腐敛疮,杀菌止痛之功是确切的。
      8.
灼断。现代医学认为,在伸肌总腱深处有细小的血管神经束,压痛点即在此血管神经束穿过肌筋膜处,血管神经束在此受到卡压。手术切断此束,疗效肯定。而用火针直接灼断此束,疗效显著。但是,在火针治疗时,必须准确无误地刺到压痛点下肌筋膜处,以确保灼断血管神经束,否则效果就差,或无效。多刺12针未发现任何不良影响。
      9.
协同。火针直接灼烙肛裂痔瘘后一次性使其病理组织灼伤、疤痕、结痂、坏死;而火针刺后又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可将病变组织破坏,激发自身对坏死组织的吸收。
针具与操作:

火针一般是用钨锰合金钢丝拉制而成的(大都由医师自制),也可用较粗的不锈钢针或者毫针。常用火针分为粗(直径1.1mm或以上)、中(直径0.8mm)、细(直径0.5mm)三种型号;根据不同用途又有平头火针、三头或多头火针、尖头火针等多种类型。近些年还有出现了一些特制的如弹簧式火针以及各种电热火针等。粗火针主要用于针刺病灶局部,以治疗外科疮痈、痰核、瘰疬等各种疾患;中火针适用范围较广,除面部穴位及肌肉菲薄部位外身体其他部位穴位都可用;细火针主要用于面部以及体弱、老幼的患者。三头或多头火针常用于对体表痣、疣的治疗。

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也是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令患者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其随意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在消毒针刺前,要进行穴位标记,一般都用拇指指甲掐压“十”字,以保证准确刺入。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取穴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穴位选定及常规消毒后接下来就是烧针,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中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烧针一般用酒精灯,术者左手端酒精灯,右手持针,针尖向着针刺部位,将针尖与针体伸入酒精灯火焰的外13,根据针刺需要来决定烧红的长度。一般是从针体向针尖烧,以针通红发白为度。当针烧红后要迅速、准确刺入标定点处随即快速拔出,整个过程大约只需110秒。一般情况下火针大都是不留针的,采取快入而即出的方法只要针尖略点皮肤,即可提起,速度可达每秒钟23刺。不必过重过慢。火针从接触到离开皮肤的时间控制在0.3秒左右。但有些疾病也可留针,如火针刺淋巴结核,需留针12分钟,以清除消化干酪样坏死组织;又如远端穴位治疗疼痛性疾患时,也需留针5分钟左右,但留针时间都短于毫针。针刺深度、方向要根据病情以及针刺部位的组织结构等情况来定。一般而言,痰核、瘰疬、窦道等要刺入其核心或基底,皮肤表皮疾患则刺深未过皮肤;如刺四肢、腰腹以及肌肉丰厚处可以刺达0.51寸;而面部、背胸部位则浅到12分深,有重要脏器、大血管的部位需避开。大都采用与皮肤呈90度的直刺法以及与皮肤呈45度的斜刺法。火针起针时医生要手持消毒干棉球,以防出血(尤其在针刺局灶性皮损增厚的皮肤病时,往往会出血)。出针时不摇大针孔,可迅速按压针孔,以减轻疼痛。针孔无需特殊处理。火针治疗以23天针刺1次,3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左右。但疗程与针刺时间都要视病情与身体状况而定。
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采取火针治疗时首先要遵守针灸治疗的一切规则(即共性之处),针对火针疗法的特点应该注意以下五点:1.对接受火针治疗往往最大的障碍是心理上的恐惧,因此对初次接受火针治疗的患者应作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积极进行配合治疗。2.刺激量不宜过度,尤其对身体虚弱或寒热敏感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也,下针一宿发热恶寒,此为中病勿怪之。”因此刺激量过度,有时可出现“经一宿,身上发热恶寒”的现象,此大都“为中病,无害事也”多可在2日内自行消失。3.注意用火安全,酒精灯不要灌得过满(如果采用棉球酒精不要蘸过饱)防止烧了患者皮肤、头发、汗毛等部位或烧伤衣物。4. 针后当天针孔会出现红晕、红肿应避免洗澡,切忌用手搔抓针孔。如有针孔微红、灼热、轻微疼痛、瘙痒等现象无需任何特殊处理,数天后可自行消失。5. 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火针作为针灸疗法中的一种方法在施术时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如怀孕的妇女及经期的妇女,腹部及血海,三阴交等穴则都要慎刺或不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不明原因的急腹症,火热证候和局部红肿者,精神过度紧张、饥饿、劳累者等都是火针的禁忌。

200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