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本书+点评《十月围城》


现在每天上网的时间严格进行自我控制,不能超过1个小时,所以捡紧要的说。

 

强烈推荐中信出版社的《哈佛制造:Ahead of the curve》,作者是哈佛商学院2006届的英国毕业生菲利普·布劳顿。说实话,以前我看这种翻译过来的外国人写的书都觉得挺别扭,就好像看配音的好莱坞电影那种感觉一样。不过这本书唤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我没有间歇地看完了。虽然我不认识菲利普(他毕业的那个月,我还没去,去了估计也不一定会认识),但是看他的书觉得非常的亲切。我们有比较相似的背景,我是学传媒的,菲利普也是学传媒的-他之前是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记者。这类人在哈佛算小众,主流是咨询公司的、私募的、银行的。所以我们看哈佛的视角,我们对哈佛的体验非常类似。我写《我的哈佛日记》时的初衷也和他比较像——不是神话或者单调地讴歌哈佛,而是真实记录小人物的小体验,还原原版的哈佛。哈佛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保守、比如远离了真正的产业界的现实操作而侧重喋喋不休的争论(商学院、教育学院都有类似的问题),比如美国为中心,对其他国家的忽视(我在《年轻的战场》这本书里面写了我参加哈佛商学院创业竞赛时也有同样的感受).........所以,我还是坚持我的观念:经历大于学历。我们从社会中学到的往往多于学校的老师能够教到的。同时,这本书也可以给很多没有任何工作或者实习经历的同学敲响警钟:没有丰富的体验,很难有实质的吸收。这本书适合所有想去美国留学,特别是读商学院的朋友提前读。

 

点评《十月围城》。说实话,爱国主义的题材一定会让我这个中国人激动,就像我看《建国大业》也很激动一样。但是很难让我内心深处钦佩这部电影,因为这类题材往往题材宏大、宣传说教较多,更重要的是,爱国+功夫很难获得好莱坞式的国际“软实力”,也就是大陆影院里面热映一番就结束了,不可能在大陆人以外产生任何效应。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就是题材比较局限(比较喜欢刺激我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节),宣传说教成分太重(《花木兰》也是这样,感觉老是在给我们上课,总怕我们不爱国了),想象力太单一(爱国+武打),编剧比较弱(我搞不明白,为什么那个如此爱国的小伙子既然有勇气去当孙中山的替身,却没有力量搬动扳机打死那个似乎只会武打,不会用枪的胡军,如果连这个能力都没有,胡军似乎不是刺杀的最合适人选,那个小伙子也应该把做替身的机会让给更强悍一点的人;我也搞不明白为什么每一分钟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孙中山还要给革命者上政治动员课,抓紧时间,少几个人牺牲好不好?;为什么为了表现不同的武打效果,一定要所有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残酷死去?)

 

中国电影的问题不是电影界自身可以改变的,电影是社会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一面镜子,牵涉到教育、知识产权、国民心态等太多综合的元素。只能遗憾地说,中国的电影,告别八股套路,真正成为中国软实力的载体,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