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2010年《国际形势黄皮书》(以下简称“黄皮书”)。黄皮书指出,包括美国、法国、中国、印度等西方七国和“金砖四国”共计11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排名,中国排在第七位,美日德综合国力位列三甲。(据2009年12月25日《法制晚报》)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在当代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决定于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或某一单方面的力量,更主要的取决于综合国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取得了长足的提高,名次也不断靠前,这的确是一件令国人欢欣鼓舞的事情。
然而,在我们自豪地感受祖国不断强大、高喊祖国“崛起”的时候,不能忽略了中国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国”,应该多一些“小国”之忧、“小国”之痛。比如,我们是GDP总量大国,可是放在13亿的分母上,又是小国;我们是加工制造大国,可是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又是小国;我们是人口大国,可是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社会文明程度不高;我们是领土面积大国,可是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又是小国;我们是教育规模大国,可是顶尖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创新,又是小国;我们是消费大国,可是生态环境,又是小国;我们是体育竞技大国,可是全民健身和公众健康水平,又是小国,等等。强弱之比,有无之间,彰显中国之小.
中国还是一个社会公共福利“小国”,国富民穷是不争的事实。其实,中国老百姓的腰包里真的没有多少钱,中国每年新创造的财富中的大部分被政府拿走了,而应该承担的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却不到位,甚至比较差劲。中国社会开支2007年仅为GDP的5.8%,而瑞典32%,法国29%,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政府社会公共开支低,就意味着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福利,变成了老百姓背上的沉重负担,让他们如何能够富裕起来呢?目前中国人储蓄率占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其实老百姓克勤克俭省吃节用地存钱,都是为了一旦“过河”(度难关)。扩大内需确实是繁荣经济的良方,但是没有政府完善的社会公共福利政策做保障,老百姓恐怕只能是持币观望,根本就不敢消费。
事实上,综合国力不同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反映综合国力的指标更多地是采用总量指标,而描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更多地是用人均指标。中国2008年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GDP只有2460美元,位居世界第104位。对此,有专家深刻指出,在人均世界第104位的背后,则是人均社会保障的缺失所折射出的社会不公。
其实,一个社会经济总量的蛋糕越做越大,而蛋糕的分配却存在严重不公时,必然会诱发社会动荡危机。“基尼指数”反映的是社会分配差距。按照基尼指数的指标体系,国际上公认0.4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超过这条“警戒线”就容易引起社会动荡。黄皮书认为,中国的基尼指数居倒数第二位,早在1994年就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06年,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4%的人口掌握70%的财富。这说明,在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之下,GDP成了一个虚假的繁荣。
所以说,在我们梦想中国和平崛起的时候,必须正视中国目前还是“小国”的现实,把准自己的定位角度,勿忘“小国”之实,常怀“小国”之忧、“小国”之痛,时刻保持清醒与冷静,决不能夜郎自大,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要关注民生,发展经济,踏踏实实地办好自己的事情。更要小心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