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对于中国教育改革,常常有民办教育界的声音发出,而信力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信力建是搞教育“实业”的,他是由其一手创办壮大的信孚教育集团的老总,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更象是一位儒生。儒生往往是不安分的,总是要指点江山挥斥方酋的,信力建办民办教育屡有创新,而他也常博出位,关心起具宏大叙事特征的教育改革甚至是民族文化之类的事了。
据信力建自己统计,他曾做过35个工种,工农兵学干(部)都干过。最后打碎自己的“铁饭碗”,净身跳进商海。信力建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在民办教育界开创过很多个“第一”,经常吃“螃蟹”,因此有人称他为“中国民校第一人”,说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儒商,新时期以来中国民办教育的先驱,是被称为“爱心大使”的慈善家,是善于独立思辨并自成一派的思想家。 据梁建华、温键键著的《中国民校第一人:信力建传》所载,他曾因善心捐助校长,获得一个珍贵的办学机遇,首创挂靠开办短期培训班模式,最初只招到8个学生。不久,信力建创办国内第一家民间“MBA培训”——外资职员培训班,信力建亦因之掘得创业的第一桶金。
信力建与昌岗中街道办合办幼儿园,又是国内第一次开创“国有民办”、“公私合办”的办学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今天饱受争议和批评。紧接着,信力建接二连三地推出了当时公办幼儿园根本没有的、不久以后就被广泛拷贝的“新产品”,如日托、夜托、全托、临时托等,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设了家长开放日,让3岁的孩子开始学英语,而且请外教。信力建努力让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早在1995年,信力建就注册了中国第一个教育商标——“信孚”。 信力建的志向是要把信孚办成500年老店。信孚是国内第一家把培训当成员工最大福利的民校,也是最多大师云集的民校,还是培养民校校长最多的民校,堪称广东民校的 “黄埔军校”。
在业界内,很多人都佩服信力建把握先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的功夫,比如在选择教育对象上,他把对象定位为高考落榜生后,又将广州外来工子弟作为新的对象。信力建热心于平民教育,对外来工子弟不收赞助费,还首创了分段收费的策略,解决了外来工子弟读书难的问题,此举也被誉为“城市希望工程”。他认为,只要站在外来工的利益立场去设计收费模式及标准,就可以赢得这个市场。信力建一直强调与奉行的“无竞争取胜”的理念,与“蓝海战略”不谋而合。如今,信孚教育集团已经拥有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近20所。
据《中国民校第一人:信力建传》载,信力建开创了三驾马车的经营理念。三驾马车,就是国内第一家以投资办学为专业并提供管理经营服务的公司——广东志信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由民办教育集团建立的教育研究机构——信孚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第一家专业化教育管理公司——信孚科教发展公司,三位一体地对企业进行集约运作。信孚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导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集研发中心、教育投资、教育科研、教育管理于一体的民办教育集团。
信力建是个书生,从小就爱读书。很多人说,儒生经商往往会有仁义之心,而儒商信力建则可以说算是个慈善家了。
信力建创办广州市第一家社会力量兴办的儿童福利院,并让福利院的孩子直接免费升上信孚的中小学校。创办国内首家社会力量兴办的老人院。首创“教育信用卡”,设立“白云信孚助学计划”,每年资助130名贫困儿童完成9年义务教育。而由他零散资助的孩子则不计其数。
信力建虽然是书生,但并不是个循规蹈矩的标准书生。喜欢与众不同,观念出位。这个在大学时经常开摩托车搭着美女同学在校园疾驰而过的学生,这个理想是将来想当总理的学生,长大后却办起民办教育,开了国内教育产业风险投资之先河。而这样一位信奉资本杠杆力量的教育商人,却对公益性的文化颇感兴趣,而且浓烈的既象学者,又象“愤青”,屡屡就国家教育及文化发出温和而刺耳的观点和见解。
他办《信孚教育》杂志,又编辑出版“信孚教育丛书”,出版有思想味道的各种书籍达60余种,其中很多有影响力的学者出版他们的专著,都是信孚资助的。比如《稷下之风流》、《教育炼狱十年》等书。
信力建在全国率先开展理财教育,携手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开发理财课程教材,出版了《大家的经济学》一书,此举吹响了信力建进军教材出版的号角。国有出版社一统天下、高度垄断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市场,而信孚成为全国第一家进军教材开发、出版的民办学校。
信力建还创建了田野调查基金,旨在推动中国学术研究逐步走向社会前沿、更加贴近社会大众。作为始作俑者,信力建策划并资助了一场“镇三界”的武夷论道。他召集当下中国三大文化流派——自由派、保守派、新左派代表人物聚集武夷山,掀起了一场理念的思想风暴,制造了媒体传播兴奋热点,大量吸引了公众眼球,使之成为著名的“学术讨论会”。紧接着,信力建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信力建资助和参与举办了很多场教育研讨会,办这样的会议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学者们的改革声音传达出去,影响教育决策。
信力建喜欢坐在书斋里读书的感觉,但他又注定不是只在书斋中读书的那种人,他从思想到行动都很活跃。在《新京报》、《新快报》等报纸上开专栏写时评文章,在网络上广开博客,几乎天天更新,甚至一天写几篇文字,似乎他的眼睛总在盯着教育盯着社会不放。
信力建获得过许多民办教育的奖项,也获得过媒体颁给的教育领域风云人物之类的奖,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他也越来越勤于思考和行动。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信力建说:“我一直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上,不断呼吁而且身先示范。我想,恰恰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才让我的种种关于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思考和实践。”
也许,中国真的需要这样融办实业、研究教育、关心慈善、关注文化于一身的人,而信力建确属这样的人。
(朱寅年撰稿)
信力建语录:
民办教育是一项有益于民族发展的事业,它让学生获得读书权利。
公办教育是以国家的财力来普及国民教育,帮助弱势群体受到教育。民办教育应该是“用者自负”的教育,是优质教育。
从教育部的角度说,应该放开教育,让老百姓多受教育;从卫生部的角度说,应该搞好卫生,让老百姓少去看病。
教育最大化,不要因为分数,不要因为金钱,不要因为地域,不要因为身体状况、性别,不要因为任何一个情况减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最大限度扩大受教育的层面。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传播真知、真理,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历史它必然是这样走过来的。
据信力建自己统计,他曾做过35个工种,工农兵学干(部)都干过。最后打碎自己的“铁饭碗”,净身跳进商海。信力建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在民办教育界开创过很多个“第一”,经常吃“螃蟹”,因此有人称他为“中国民校第一人”,说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儒商,新时期以来中国民办教育的先驱,是被称为“爱心大使”的慈善家,是善于独立思辨并自成一派的思想家。 据梁建华、温键键著的《中国民校第一人:信力建传》所载,他曾因善心捐助校长,获得一个珍贵的办学机遇,首创挂靠开办短期培训班模式,最初只招到8个学生。不久,信力建创办国内第一家民间“MBA培训”——外资职员培训班,信力建亦因之掘得创业的第一桶金。
信力建与昌岗中街道办合办幼儿园,又是国内第一次开创“国有民办”、“公私合办”的办学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今天饱受争议和批评。紧接着,信力建接二连三地推出了当时公办幼儿园根本没有的、不久以后就被广泛拷贝的“新产品”,如日托、夜托、全托、临时托等,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设了家长开放日,让3岁的孩子开始学英语,而且请外教。信力建努力让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早在1995年,信力建就注册了中国第一个教育商标——“信孚”。 信力建的志向是要把信孚办成500年老店。信孚是国内第一家把培训当成员工最大福利的民校,也是最多大师云集的民校,还是培养民校校长最多的民校,堪称广东民校的 “黄埔军校”。
在业界内,很多人都佩服信力建把握先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的功夫,比如在选择教育对象上,他把对象定位为高考落榜生后,又将广州外来工子弟作为新的对象。信力建热心于平民教育,对外来工子弟不收赞助费,还首创了分段收费的策略,解决了外来工子弟读书难的问题,此举也被誉为“城市希望工程”。他认为,只要站在外来工的利益立场去设计收费模式及标准,就可以赢得这个市场。信力建一直强调与奉行的“无竞争取胜”的理念,与“蓝海战略”不谋而合。如今,信孚教育集团已经拥有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近20所。
据《中国民校第一人:信力建传》载,信力建开创了三驾马车的经营理念。三驾马车,就是国内第一家以投资办学为专业并提供管理经营服务的公司——广东志信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由民办教育集团建立的教育研究机构——信孚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第一家专业化教育管理公司——信孚科教发展公司,三位一体地对企业进行集约运作。信孚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导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集研发中心、教育投资、教育科研、教育管理于一体的民办教育集团。
信力建是个书生,从小就爱读书。很多人说,儒生经商往往会有仁义之心,而儒商信力建则可以说算是个慈善家了。
信力建创办广州市第一家社会力量兴办的儿童福利院,并让福利院的孩子直接免费升上信孚的中小学校。创办国内首家社会力量兴办的老人院。首创“教育信用卡”,设立“白云信孚助学计划”,每年资助130名贫困儿童完成9年义务教育。而由他零散资助的孩子则不计其数。
信力建虽然是书生,但并不是个循规蹈矩的标准书生。喜欢与众不同,观念出位。这个在大学时经常开摩托车搭着美女同学在校园疾驰而过的学生,这个理想是将来想当总理的学生,长大后却办起民办教育,开了国内教育产业风险投资之先河。而这样一位信奉资本杠杆力量的教育商人,却对公益性的文化颇感兴趣,而且浓烈的既象学者,又象“愤青”,屡屡就国家教育及文化发出温和而刺耳的观点和见解。
他办《信孚教育》杂志,又编辑出版“信孚教育丛书”,出版有思想味道的各种书籍达60余种,其中很多有影响力的学者出版他们的专著,都是信孚资助的。比如《稷下之风流》、《教育炼狱十年》等书。
信力建在全国率先开展理财教育,携手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开发理财课程教材,出版了《大家的经济学》一书,此举吹响了信力建进军教材出版的号角。国有出版社一统天下、高度垄断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市场,而信孚成为全国第一家进军教材开发、出版的民办学校。
信力建还创建了田野调查基金,旨在推动中国学术研究逐步走向社会前沿、更加贴近社会大众。作为始作俑者,信力建策划并资助了一场“镇三界”的武夷论道。他召集当下中国三大文化流派——自由派、保守派、新左派代表人物聚集武夷山,掀起了一场理念的思想风暴,制造了媒体传播兴奋热点,大量吸引了公众眼球,使之成为著名的“学术讨论会”。紧接着,信力建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信力建资助和参与举办了很多场教育研讨会,办这样的会议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学者们的改革声音传达出去,影响教育决策。
信力建喜欢坐在书斋里读书的感觉,但他又注定不是只在书斋中读书的那种人,他从思想到行动都很活跃。在《新京报》、《新快报》等报纸上开专栏写时评文章,在网络上广开博客,几乎天天更新,甚至一天写几篇文字,似乎他的眼睛总在盯着教育盯着社会不放。
信力建获得过许多民办教育的奖项,也获得过媒体颁给的教育领域风云人物之类的奖,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他也越来越勤于思考和行动。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信力建说:“我一直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上,不断呼吁而且身先示范。我想,恰恰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才让我的种种关于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思考和实践。”
也许,中国真的需要这样融办实业、研究教育、关心慈善、关注文化于一身的人,而信力建确属这样的人。
(朱寅年撰稿)
信力建语录:
民办教育是一项有益于民族发展的事业,它让学生获得读书权利。
公办教育是以国家的财力来普及国民教育,帮助弱势群体受到教育。民办教育应该是“用者自负”的教育,是优质教育。
从教育部的角度说,应该放开教育,让老百姓多受教育;从卫生部的角度说,应该搞好卫生,让老百姓少去看病。
教育最大化,不要因为分数,不要因为金钱,不要因为地域,不要因为身体状况、性别,不要因为任何一个情况减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最大限度扩大受教育的层面。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传播真知、真理,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历史它必然是这样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