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孔子见南子”而告状是太矫情了


 电影《孔子》还未上画,就惹来了二件“大事”:一是主演周润发引诱朱军“下跪门”;二是抛出一段45秒的“子见南子”的预告片。一时间搞到网络“腥风血雨”。特别是后一件,事缘是孔家后裔(据称是“孔子第七十五代直系孙滕阳户掌门人孔健先生”)代表孔家后人,向《孔子》剧组发了一条措词强硬的声明,说如果不删除与孔子形象相悖的有关“话儿、内容、武戏、战争戏”,将不惜动用法律解决,云云。

 

想象一下,把商业片告上法庭,之后,大家手持一部《论语》,再在裤袋中装着《史记》和《左传》,按二千多年后的法律程序打一场真正“旷世”的官司,此情此景,想必比电影《孔子》更有睇头!为营造气氛,最后好象周润发说的“小吴,把电灯都给我灭了,点起油灯吧”!

 

新浪博客上关于双方争议的文章,已经过了招,大致的内容都是认为“孔家后代掌门人”的江湖贴太霸道,支持“掌门人”的帖子也有不少。那么,为何而争?争之有何用呢?到底孔子私会南子又犯了谁呢?我想:引起如今网络上“兵戎相见”的争论,最应怪一个人——子路(孔子的大弟子),这老兄太多事了!

 

南子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荡妇,如果只是一般民间荡妇,没有大相干!可她却偏偏是春秋大国之一——卫国的国母。南子的淫荡是历史出名的,其最“重彩”的一笔是已成大国国母的南子,无奈又不忘记旧爱(她堂兄宋子朝、春秋著名的美男子),更荒唐是南子的老公卫灵公又是一件“干湿褛”,男女通吃,自已大玩男色外,为求平衡,竟为夫人与其情郎相会大做“顺水人情”—— 专门为南子另建了一座宫殿,大开方便之门,甚至经常邀请公子朝来作“国事”访问。于是,夫妻间,你出你的墙,我偷我的腥,互不碍事,其乐融融。

 

可想而知,卫国的淫縻之风下,早已礼崩乐坏。但孔子又偏偏到这种地盘去捞官职(前495—前493年,孔子仕卫灵公三年),并带了多事、莽撞的子路同往,想不发生一点事就太难了。

孔子是一位名人,南子有没有如现代“粉丝”争见明星一面的心理,我不得而知,反正有一天她派人去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意思说得很明白“所有想见我家卫灵公的,都必须先见我”,话说到这份上,一心想在别人地盘里混的孔子,有可能推辞吗?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争论不休的一段“风流疑案”——“子见南子”。

 

在《论语》中关于这件事,只有廖廖几句(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重点是突出是孔子见过南子后,子路不高兴,逼得夫子发毒誓“如果我做了什么苟且的事,让上天惩罚我吧!让上天惩罚我吧!”,这个场面相当搞笑,一个学生逼问老师有无“潜规则”,老师满头大汗地发毒誓澄清!换作现在的师生,绝不会有此事,但不管如何说,为人徒弟,对老师的品行“恶言拷问”,历史上非子路莫属!子路的多事,也为后世人留下一段千年迷案——到底孔子和南子之间发生了什么?单纯见下一下面?还是另有风流韵事?

 

这方面的史料不多记载,《史记孔子世家》倒有很艺术化的记录“……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尊孔的司马迁在这里用了一种令人遐想的文学手法,什么是“环佩玉声”?我晕!这更为这段迷案加上更有“色彩”的佐料。以致儒家夫子们每每说到此,都有如骨鲠在咽的感受,也成为一些别人用心的人,质疑孔子人格的污点。

 

文字绕了一圈,还是言归正传吧。今天网络有关“子见南子”有无色情因素的争议,我认为本身就象刚猛的南拳碰上太极高手一样,是很难分出高下的。当时的情景谁见了?“掌门人”说没有,编剧说“环佩玉声”肯定有,谁说得准?!如果动用法律来解决,那更是浪费我们法官宝贵的时间,去为一次二千多年前一次约会的性质,来下一次无聊的定论。

 

电影是文艺的一部分,很多的影片都打上了“情节虚构”的字眼,而打着“卫道”的旗帜,去向一部商业片过不去,非要争个学术上的高下,这本身就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做法,很令人怀疑是不是电影制造方联结孔家后人大肆炒作,坐收宣传之效。当然,我这破文,也是中其圈套了。

 

孔子是对中国圣人,每一个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孔子。其实大家都知,他是一个被捧上神坛的人物,历史上尊孔批孔的事不断交替,适逢现在把孔子抬上一个更令人“高山仰止”的高度,难道就不能让人“大逆不道”说一句孔子的坏话吗?那些代表孔子后裔第N代孝子贤孙们,直把孔子看成了其私人珍藏,吸吮孔子剩余价值的做派,令人大惑不解。“人无完人”,孔子是人,他也有自嘲如“丧家狗”的时候,为何不能让一部电影发挥其无限的想象力,重塑一个新“孔子”。当然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交付过电影票的钱后,孔子就算跟十个八个南子谈情说爱,我们也不会把银幕上的孔子看成了二千多年前的孔子。这也包括我们现在所有人谈论的孔子,也决非二千五百年前那个孔子!

 

我们现在说的孔子,一般含义已超越了人,是指“孔家学说”。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孔家后裔把孔子“私企”化,动不动就用“正宗传人”的身份来卫道,本身就是一种狭隘。请不要把我们在看一部商业影片,当成是参加祭孔大典。在这里,孔子第七十五代直系孙滕阳户掌门人孔健先生,是不是搞错地方弄错方式了?

 

这件事不禁令我想起有关联的一件事:1929年,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生会上演林语堂的《子见南子》,不想却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曲阜孔氏的族人竟联名控告该校校长宋还吾。鲁迅就此写出《关于<子见南子>》,结果如何,各位好奇的网友不妨查下。

 

其实,有关孔子和南子之间是否发生绯闻的争议,最好由孔子自己的话来作答。在同一篇的《论语》中,有一段如此写;

子曰:“不有祝鱼它(合成一个字,电脑打不出)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注:祝鱼它是卫灵公的太祝,能言善辩;宋朝(也就是宋子朝,南子的奸夫),是美男子。]

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是有感而发的:不靠巧言令色,就没法避祸,更不用说出人头地了!所以有时适当变通也未免不可!

 

所以,按孔子的话来理解他同南子的关系:没有绯闻者,符合孔子的真实性格;有绯闻者,也符合现实环境下求全的孔子。当下的争论,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本来就是一场 “无为”之争!为一个打上“情节纯属虚构”的商业片而大动干戈,怒而上告,本身也是一种矫情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