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四条”未提治“捂地”,有点失望


12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举措。会议同时明确表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12月15日《新华网》)

2007年的这个时候,中国房地产在经过多年的持续上涨、2007年的疯狂上涨后,价格终于有所回落,成交量急剧萎缩,中国房地产市场全面进入低迷状态。正因为房地产市场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用“房地产业绑架中国经济”其实毫不为过。因此,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走出低迷。

可是,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利用大好政策,在拼命推销尾盘的同时,看准了央企大量囤地所导致的低价疯长现象,把已经获得的地块牢牢地“捂”着不放,等待坐地赚钱。

由于供求关系的失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但率先走出低迷,更是出现了罕见的上涨。分析原因,供应量和销售量的严重失衡,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就笔者所在的城市而言,1-10月份,共销售商品房200多万平米,而同期可销售商品房仅150万平米,供销出现了50万平米的缺口,10个月就成功消化了50万平米的尾盘。

这样的供求关系,市民已经没有了选择权,排队购房现象再次出现。

“国四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虽然亮点多多,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

“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应该明确打击“捂地”行为,否则就是软指标,最终无法得到落实。

“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其实毫无必要。如果供应量大了,价格就不会上涨;如果供应量很大,价格就会下跌,和投资性购房关系其实不大。

“加强市场监管”,属于老调重提了。理论上讲,我们什么时候放纵过监管?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这一点很好,但应有具体指标,否则有成空谈。

大家不妨分析一下,2007年商品房的供不应求,是因为土地供应不足所致;而2007、2008两年,无论是哪个城市,土地的投放都是天量,很多城市已投放的土地量或将够10年开发的了。

可就在如此之多的可供开发的土地面前,商品房市场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怪现象,这对于有着“土地闲置费”、“土地无偿收回”制度的中国,真显得不可思议。

一言以蔽之,是开发商“捂地”造就的这一不正常的市场。而开发商敢于“捂地”,国土资源部应该要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

有鉴于此,“国四条”没有将重拳治理“捂地”列入,令人遗憾。


我的相关文章:
解读国务院12·17房地产新政
地产拉动GDP效应明显,优惠政策续期极有必要
解读国务院12·17房地产新政
房价暴涨,源于捂地,根在行政不作为
房市借“好日子”涨价,是饮鸩止渴
治捂盘不如治捂地,房产调控渐入佳境
房地产:冷眼看新政
新闻链接:
“国四条”释放清晰信号 楼市高烧当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