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有其立身之魂魄,一个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民族必有其骄人的文化核心,一个岿然屹立世界而不衰的国度必有其昂扬奋进的精神支柱。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虽历沧桑巨变而弥坚,经星移斗转终不衰,文明创新绵延至今而不断,或问曰:何之故也?神州答曰:民族文化生命力强大、国家之人文精神底蕴丰厚、民族精神魂魄强势之故也!
在以往的若干历史世纪里,中华文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世界文明做出过巨大而卓越的贡献。回顾中华文明,一部中华文明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一是自黄帝至秦汉统一,为中华文明起源、创生、形成的阶段。文明核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属于中华民族自发达、自创新、自团结的时代;二是自秦汉统一至唐宋时期,为中华民族与亚州各民族交流竞争、互渗共融、繁荣鼎盛阶段[儒道佛共生共存,梵(印度)华(中国)同化,胡汉融合]。至唐宋时期,中华文明携虎虎生威,几达“造极”之顶峰,并向东亚辐射,泽被远西,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东亚文明国,创造了中华文明最灿烂、最辉煌的篇章。三是从唐宋至元、明、清朝道光、咸丰时期,为中华文明渐显式微、封闭自守、停滞不前阶段。由于蒙古、满清入侵,弱势文明依靠强大军事力量占领中原地区强势文明并被同化,使中国文明失去了进一步前进的动力。由于明(郑和下西洋以后)清两朝都实行封疆闭关自守政策,中华文明囿于统治阶段专制的加强而只能是进行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文明交流出现衰象,再加上汉民族在蒙满弱势文明面前表现出来的强大优越感,整个中华文明几近处于停滞阶段,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向更高层次上的发展与迈进。四是十九世纪为整个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阶段。这一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坚船利炮轰开我中华民族紧闭的大门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侵入,东方农业文明在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巨烈碰撞中应对乏术,抵抗无力,加上英法联军侵华、中法战争、中俄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均遭失败。堂堂中华丧权辱国,受人欺凌的现象比比皆是,屡屡发生,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致使中华文明沉沦不兴达上百年之久,为寻找中华文明的新出路,一批思想先进的贤人志士开始“睁开眼睛向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迷惘而反思,由反思而质疑,中国传统文明受到强烈抨击和批判。五是从二十世纪中后期开始以来是中华民族文化觉醒、奋斗、复兴、崛起的时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以来反抗外来帝国主义侵略赢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中华民国第一次全面结束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华民族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完全收复了主权,中国人民站起来做了国家的主人,这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一度沉沦的中华文明开始再现复兴崛起的伟大曙光。特别是二十世纪后期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贯彻和执行,使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日益富足,国家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中华文明在反思传统文明的基础上也开始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由原来全面否定中华文明、盲目崇拜、照搬西方文明,开始变为与西方文明进行平等交流对话,以实现互促共荣。这正象我们渴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样,西方在吞噬了工业文明带来的恶果之后,也开始将目光对向东方,开始向东方寻求、学习中庸协调发展的儒家智慧。在中西文明的冲突、对峙、交融的过程中,外来文明中的先进合理部分开始融入中华民族的文明内核,成为促进中华文明发展前进的新动力。中华文明也开始由自卑走向自尊自强并昂首挺进世界文明的洪流,其影响世界文明的潜力也正变得日益强大,一个更加充满自信、更加奋发有为的民族和国家在国际上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尊重和瞩目。
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变革史上,中华文明一直做为强势文明而存在,只是近代以来,由于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固步自封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力入侵,以及文革破坏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部分人的心理上存在着崇洋媚外思想,才出现了短暂式微的衰败景象。我们承认我们的文明有亟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有些地方也确实需要在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进行不断完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就此而怀疑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绝对不能对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精华进行全盘否定,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轻易地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不自信的体现,也等于否定了自己民族国家现时存在的必要,从而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成为“无根”群体,甚至还有沦为其他民族附庸的危险。如果抽掉中国传统文明文化的雄厚根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中华文明崛起的万仞大厦也必将会因为没有坚固的根基而无从建起,再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重塑中华民族强势魂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上,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有勤劳勇敢、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尊严和国家主权独立的优良传统。对外来入侵者无比憎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无比崇敬,就象血液一样已经深深地溶入了每一个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躯体里,成为了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民族性格特点,并在中华文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凝聚人心、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
然而,令人万分痛心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向西方文明学习的同时,一些西方反华势力、汉奸买办势力、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所谓“精英”(绝对不是“精华”)分子,对我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无端指责与几近否定的思潮却一浪高过一浪,在某些领域,在国际互联网上的贴文中,大量抛弃中华民族固有优良传统的现象俯首可见。他们打着民主、人权、自由和反腐败的旗号,逢中必批,逢国人必骂,逢中国政府必攻击,逢中国文化必否定,大有不将我中华民族根基挖空掏尽誓不罢休的劲头,这种现状如不迅速扭转,必将葬送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事业,应该引起民我国政府和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高度重视。
我们为祖国先人创造的古老、悠久、深厚、优秀的博大文明而骄傲,同时也为现在某些不知自重、对异族文化顶礼膜拜、对我国优秀传统文明进行妄自菲薄、无端指责否定而扼腕痛惜。记得美国的某一位总统说过:你可以不爱某一届政府,也可以不爱某一个政党,但是你不可以不爱生你育你养你的祖国。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应该想想你为祖国奉献了什么。一个于国于民鲜有贡献、一个只知对国家、对民族、对政府和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非难否定、替反华势力鼓噪张目的人,必将是一个没有民族自尊的人,是一个缺少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人,也是一个没有良知、必为全国全民族唾弃的人。
同样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一再证明,一个没有自己人文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没有脊梁的民族,一个不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伟大足迹、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如果把民族国家比作人的躯体,国家文明、人文精神就是脊梁骨;如果把中华民族比作一条腾飞的巨龙,中华文明之精华就是龙之脊梁、民族魂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核心,自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不可能也绝不会全盘接受“西化”,这是由中华文明、中国人为精神的悠久历史、博大深厚和中国人的特殊道德修为所决定了的。在以往中华文明与异族的交流融合中,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魂魄表现出了强大的张力和同化力,在现在和将来,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互促共进中,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一面也必将大放异彩,变得更加超群卓异,并引导中华民族全面走向崛起。
人文精神和民族魂魄的实质是对于人之为人的思考,其核心是如何做人。文明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和互补性。再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重塑中华民族强势魂魄,重点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时代发展的精神相结合;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相结合;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塑造民族人文底蕴相结合;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吸收、借鉴、融和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
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的精神相结合。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任何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文明都是注定没有出路的。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证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文明要求,文明的发展进步必须和时代发展的主题紧密结合,在承继传统文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要素,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创造更新更高级的新文明、新文化,培养民族新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的新魂魄。
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相结合。民族人文精神和民族魂魄的载体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人,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人聚合起来共同构成民族人文精神和民族魂魄。因此再造中华民族人文精神、重塑中华民族强势魂魄必须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相结合。我国古代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中,特别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修为和理家治国建立宏图大业结合起来,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成长轨迹和教育内容,力求实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和谐、自然、正常发展。现在,我们培养教育人才,也不应该脱离这一轨道,应该将教育的方向引导到让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上来”。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同样也有明确的育人标准,即强调培养君子与圣人。古人讲: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才是圣人。主张办学以人为本,做人以德为本,讲求成才先做人,不成人宁无才的教育精神。因此,重塑中国人文精神和民族强势魂魄,必须从抓好每一个国民的素质教育入手,人人从自我做起,躬行实践真善美,将人生理想、信念、责任融合升华到一个新境界,努力把每个中华民族的个体成员培养成励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爱国主义塑造、培养民族的人文底蕴相结合。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故土、对祖国山河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独立的一种强大凝聚力量,是一个民族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把对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热爱,对人民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无限热爱,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富强和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融入到为祖国的强盛发展的大业中去,努力做出最大贡献的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奉献。就爱国主义来讲,其基本点就是无条件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无论你有何冤曲、有何挫折、始终都不能改变对祖国的大爱。爱国主义是一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鼓励人民艰苦奋斗、献身祖国伟大建设的光辉旗帜,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他都必将首先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人。否则,只能是国家和民族的败类。
四、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吸收、借鉴、融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相结合。文明从来都不是孤立独自发展的。世界各民族由于居住区域、语言思维差异,政治经济形式迥异,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和风俗特点也各不相同,鲜明地显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倾向。然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又是可以互补互促的。在世界上全优或全劣的民族文化、纯而又纯的民族文化几乎是不存在,任何文明的发展壮大都必须吸收、借鉴和融合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的人文再造和民族强势魂魄的重塑,同样也离不开吸收世界其他各族文化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当前中西文明巨烈碰撞的时刻,中华文明要积极保存和壮大民族文化的内核精华,在确保本国本民族文化之根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有益营养,重点在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爱国意识、公德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加强,为中华文明的全面崛起奠定坚无不摧的坚定力量。
再造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重塑中华民族强势魂魄,既是国家、民族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成员应尽的义务,只要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强势魂魄健康有力、长盛不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就一定会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