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要在中国采购内饰弹簧件!”12月11日,温州一家弹簧与冲压件汽车零部件公司总经理蒋瑜(化名)与丰田纺织(上海)有限公司(下称丰田纺织(上海))的采购负责人洽谈完后,乐呵呵地说,此前这些产品是从日本进口至国内,而现在丰田现在准备在中国本土供应商中采购这些零部件。
这是丰田在中国悄然发生的变化。金融危机对丰田汽车造成全方位的影响,以紧密性闻名的供应商体系正在悄然松动。丰田试图为外部供应商打开一丝门缝,而丰田旗下的零部件商也在积极寻找其他的整车生产厂。
丰田放开零部件体系
“面试”结束后的第三天,蒋瑜谈及此时依然十分高兴,“我们互相在吹牛。”他开玩笑说。丰田纺织(上海)的采购负责人索取了产品样品和技术图纸,称技术人员检测完毕后再与他联系。
丰田纺织(上海)有限公司是丰田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专门从事汽车座椅,门板等相关业务等汽车内饰件。丰田在中国有一汽丰田和广州丰田两家合资公司,如果能够成为丰田的供应商,对公司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裨益。
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证实,丰田正在通过该网站的采购平台接触更多的中国本土零部件商。不过在更早之前,中国零部件商为丰田供货的机会并不多。
“丰田与供应商的紧密配套关系一直是各个企业学习的范本。”与美国公司同时选择2~3家供应商,使之互相竞争不同。丰田汽车采用了与供应商密切合作的关系,甚至持有核心零部件商部分股份。其中日本电装集团、爱信精机、丰田自动织机即是“丰田汽车的三驾马车”,丰田汽车持有这三家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的股份,并是电装集团的最大股东。
丰田模式使主机厂在产品设计初期就介入零部件,与供应商共同开发,实现零部件领域技术领先。在数量与交货管理方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丰田汽车供应链体系效率一直高于美国公司。而由于主机厂的深度介入,该过程中减少浪费的行为更为透明。这正好符合丰田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彻底杜绝浪费。
不过任何体系均非完美,丰田“教科书”一般的供应商体系,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终于出现裂缝。
丰田的难题
2009年初,电装集团的预亏公告引起业内关注。在丰田超越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公司的同时,电装集团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成为全球顶级汽车零部件以及系统供应商。但过度依赖丰田,却为电装埋下下滑的种子。
10月,电装集团公布2009年上半财年(3至9月)财报,净利润为51亿日圆(约0.56亿美元),同比下跌91.4%。经营利润为98亿日圆(约1.08亿美元),同比下跌91.5%。
与此同时,全球第六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日本爱信精机也发布2009年上半财年财报,该公司2009年上半财年出现348亿日圆(约3.83亿美元)的亏损。同期爱信精机净利润为316亿日圆(约3.48亿美元)。
“在丰田这种供应商体系模式下,主机厂必须持续增长,才能保证零部件公司的增长和忠诚度。该模式对主机厂的零部件管理能力要求也高于其他公司。”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说,“体系内一品一点”(同一个零件只由体系内的一家供应商生产)的配套模式,将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命运捆绑在一起,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2008财年,丰田全球汽车销量为832.8万辆,同比减少11.7%,净亏损4370亿日元。2009财年上半财年,丰田汽车亏损为629亿日元,大大低于上财年同期盈利6364亿日元的业绩,上半财年全球销量348.3万辆,同比下滑16.3%。预计2009财年全球销量为703万辆。
金融危机造成丰田产量迅速走低,丰田销量下滑引起连锁反应,造成电装集团和爱信精机业绩快速下滑。而零部件子公司销量下滑,再度对主机厂销量增长提出要求。过度追求销量的结果,却是质量控制和研发能力弱化。
针对丰田今年国内和北美超过500万辆的召回,国内汽车专家钟师认为,丰田汽车采购体系过于单一,是其零部件频频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堡垒松动
将丰田供应商模式与欧洲汽车公司、美国汽车公司比较,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巨大的差别。欧洲汽车公司奉行2~3家供货商竞争供货,与供货商没有资本联系,没有丰田式的“主从”关系。甚至在技术方面,零部件公司更为强势,如果德国博世。美国公司则倾向于“全球化一品一点”的“全球构架”体系,使汽车部件成为一种具备标准接口的产品,适合全球分公司使用。
丰田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和效率,并维护主机厂与零部件商双方利润,技术保密性好。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采购成本平均比日本丰田等公司的采购成本高8%。与此同时,丰田在生产国成立诸多零部件公司,在产业链各个环节降低成本并分享利润,同时进入该国的售后市场。
但从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看,欧洲汽车公司明显优于日本和美国公司。其独立的零部件商提供的产品质量和成本水平也相对更高。
今年10月,丰田汽车常务董事毛利悟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判断失误等原因,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发展落后于整体市场。为了强化在中国市场的成本控制能力,特别是小型车的成本控制,丰田汽车将放开零部件配套体系,在原来以日系零部件企业为主的配套体系中,逐渐引入中国当地的零部件供应商。
蒋瑜转述丰田纺织(上海)采购负责人发言说,该公司可以提供的内饰弹簧及部分冲压件“一直都是从日本进口的”,现在丰田准备在中国找本土供应商提供这些零部件。
不过丰田中国方面回复CBN采访说,丰田对待体系外供应商一直持以开放公平的态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陈文凯认为,丰田不会完全放开零部件供应商体系,其核心部件应该不会,“丰田现在实际上是对供应商体系进行优化,就像丰田在欧洲,有20%的零件是来自外部零部件商。”
另一个变化是,电装等丰田集团成员的零部件公司正在扩大与中国其他公司的合作。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山田升表示,“我们已经开始向一些自主品牌供应汽油电喷产品和柴油共轨产品,未来我们希望提高向自主品牌的供货比例,使电装在华对丰田供货比例降至全球50%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