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的房价狂热疯涨,正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忧虑。时下最受热议的电视剧《蜗居》,形象地反映出目前中国大中城市广大人民群众买房难住房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11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与10月份的3.9%同比涨幅相比,涨幅扩大1.8个百分点。这已经是中国房价连续第6个月上涨,而且也是自2008年7月以来最大的单月同比上涨指数。
进行前后两个月比较,11月房价比10月涨了1.2%,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新建住宅的价格涨幅更高,11月同比上涨了6.2%,与10月相比上涨了1.5%。如果将房价与居民收入做比较,居民购房压力显得更为醒目。
中国社科院上周发表的《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将达到8.3,即是说房贷等于一个三口之家城镇居民年收入的8.3倍,这远远超过6至7倍的合理区间,而且说明居民购买住房已经非常困难,房价存在泡沫成分。
如果把需要往城镇转移的农民也统计在内,85%的家庭没有购买住宅的能力。
换用老百姓的语言说,一线城市里的房价,普通人可能“两辈子都挣不出来”。以广州为例,根据调查发现,11月份,广州市区的房均价在攀升到了每平方米1万3000元的水平,100万人民币以下的房已经很难找到了。
与动辄上百万的房价相比,2008年广州居民人均年收入为2万多一点。
从表面上看,2009年的中国经济似乎已经回暖,但经济却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国家将继续维持现有的经济刺激政策。不过,中央领导也明确地意识到,背离市场规律疯狂上涨的房价将极大第威胁中国社会的和谐,于是较明确地将抑制房价列入工作日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要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房,国务院宣布将个人住房转让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期,从两年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前规定的五年。
不过,对于这些抑制房价举措究竟能产生什么效果,很多经济学家一般不表乐观。本人认为,中国经济结构的弊端,以及地方政府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才是房价屡抑屡涨的症结。通俗地讲,就是政府靠高价出卖土地圈钱,然后将钱转嫁到房价上,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比如广州,土地财政占地方政府收入至少在30%以上。因此,除非改革土地财政模式,否则房价猛涨走势不可能改变。
其次,是开发商的高额利润绑架了中国房价,也绑架了中国经济。房价高企所造成的生活成本提高,也在侵蚀年轻人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希望。年轻人对前景的无望感,正在埋下社会稳定隐患、缔造社会运动的动员力。日益高企的房价将导致社会不满,而这种不满可以构成社会的基础性情绪,引发全社会的动员。
一句话:如果不加以控制,高企的房价将是导致和谐社会崩溃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