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写<都市精灵>》舒乙


                  我怎样写《都市精灵》

                                                   舒 乙

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我们借用了一座过去的寺庙当馆所,它叫万寿寺。《都市精灵》这篇文章是由这座馆所写起的。

万寿寺建于明代,原来它有一座大钟,就是大钟寺里现在挂着的那一口。后来万寿寺成了放经版的地方。到了清代万寿寺成了皇家寺庙,最辉煌的时候是在乾隆时期。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过六十大寿,曾在这里大搞庆贺活动,据说,当年寺外,在河的南岸,站了数百名和尚、喇嘛、道士,在这里诵经凑乐,极其庄重热闹。“万寿寺”这个名字也就因此而得。到了清朝末年,万寿寺是太后和皇帝的行宫,他们到颐和园去,要在这里打尖。万寿寺非常大,有左中右三个大院,中是庙,左是方丈院,右是皇家园林,后者是皇太后的行宫。慈禧太后由紫禁城到颐和园途中,先是乘骡车到万寿寺,在庙里做佛事,在行宫里吃饭喝茶休息。行宫这边有六进院子,最前面是御膳房和御茶房,第五进有一个大花园,有回廊,通向一座二层的小楼,楼上便是太后的卧室。吃饱了歇足了,慈禧太后由庙前的小码头登龙舟,靠拉纤逆水而上到颐和园。万寿寺的东面不远处有一座水闸,叫广源闸,是元代郭守敬修长河时建造的。郭守敬引西山的泉水入城。水穿过北京城后流到通惠河,最后入海河。这里曾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运河的源头。把广源闸的闸放下,长河的水位得以提高,河面增宽,水势也趋于平缓,便于行大舟。

万寿寺正好位于紫禁城到颐和园的路途中间,是北京城西直门外的一大景观,一派田园风光,自古就是踏青的胜地。每到清明时节,青草和柳芽初生之际,人们便由城里涌向这里。在庙前的河畔或散步或嬉戏或野炊。

万寿寺行宫大花园里的树都很古老,有北京西郊最大最老的槐树,有许多侧柏,都挂着园林部门颁发的一级古树名树的红牌子,树龄当在三百年以上。

这个大院子以及这些古树就成了鸟儿们和小动物们的福地。说它是闹市中的一块净土就因为它的僻静、安宁和拥有难能可贵的自然状况。

如今,万寿寺的西墙外就是北京的西三环大道,每天车水马龙,又繁忙又喧闹,当初的田园风光已不复存在。想当年,站在慈禧太后的梳粧楼上是可以看见西山的。

现在墙里墙外成了两个世界。难怪喜鹊、山喜鹊把万寿寺的花园当成了自己的家,它们实在是无地可去了。还有那只可爱的小松鼠,的确成了文学馆的一景,如今,在北京城里,哪儿还会看见野生的小松鼠呢。

顶稀奇的是那两只冬天在这里树上呆立着的大乌鸦。过去北京的上空有许多鸟。家家有麻雀,许多家的屋檐下有小燕子,属于公众的是乌鸦。乌鸦每天清晨和黄昏两度飞临北京上空,多到遮天蔽日的程度,真的可以叫做北京的市鸟。白天它们飞到郊外的田里去觅食,晚上回到温暖城市里的树上来安睡,完全是人类的朋友,亲近得很。满族人是敬乌鸦的,相传它们救过危难中的努尔哈赤,所以满族人把乌鸦当神鸟。在东北满族人的门口都要立一根“索不拉杆”,把一支木斗像升旗那样升上去,里面装滿了高粱,是喂乌鸦的!如今,北京的上空已经没有这种每天两次的乌鸦大飞翔了。剩下的,像万寿寺里的那两只呆鸟,只好白天也呆蹲在万寿寺里的古树上,既不飞也不叫,怪可憐的。老鸹不“老鸹”了,真是悲哀啊。这两只乌鸦的处境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后大自然和人类渐渐疏离的真实情况。

《都市精灵》这篇文章通过万寿寺里的鸟的故事和小动物们的故事说明人类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变,呼吁人们要珍惜地球,珍惜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的一切生物,并且提出一个要求:城市要有鸟有鱼有小动物,有则是好,无则是坏,而且以此来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并作为衡量人居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将来,识别一个城市的好坏优劣可以用野生鸟来当标准,看它的上空有没有鸟,有多少,有没有自己的城鸟,当地的人们是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它们的。

一篇散文,要以记实为出发点,选准一个切入点,找到一点特别的意思,深入进去,举一反三,加以类比,最后借题发挥,既抒发感情,又引出见解,切中时,成为有景有情有思的文字。

 

载《中国校园文学》2009年第3期  

《都市精灵》一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