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宇
1月3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前9个月税收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1-9月份,税收总收入同比增长2.2%,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3.9个百分点。此前,财政部发布的9月份财政收支数据还显示,1-9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3%,其中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3.1%。
乍看之下,无论是税收收入还是包含非税收入的财政收入,似乎都不再保持2004年以来20%-30%以上的增速。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同期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速,曾引起“国富民穷”的广泛争议。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了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实际增长了10.5%和9.2%,都显著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速,这是否意味着“国富民穷”的局面正在改观呢?
答案并不像数字显示的那样乐观。1-9月累计财政收入的低速增长掩盖了近几个月财政收入已经开始提速的趋势。比如,6月份以来财政收入增速突然加快,8-9月份都在30%以上的高位。而且,财政收入是以现价计算的,由于目前CPI和PPI处于负增长中,导致财政收入的增速有所低估。
从分税种的情况来看,第三季度,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增速大幅上升最引人注目。上半年,企业所得税同比负增长13.8%。但7-9月却分别增长了17.2%、239.2%和91.1%;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仅为0.7%,但7-9月却分别增长了8.7%、13.2%和17.9%。
当然,由于企业所得税采用的是月度或季度预缴的形式,税务部门可以调整预缴的比例和期限,因此可能出现月度企业所得税的大幅波动。比如,今年1月份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了较高的70%的预缴比例,曾导致2-3月份企业所得税同比大幅增长。
1-9月企业所得税虽下降了0.4%,但考虑到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骤降了10%左右,这显示税务部门有可能通过提高预缴比例的方式提前多征收了企业所得税,未来汇算清缴时有可能还要退回去,这种从企业手里“抢钱”应急的方式并不足取。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上半年似乎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局面,个人所得税的增速低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不过当时也引发了居民收入“被增长”的讨论。客观地说,当时个人所得税的低增长可能与2008年10月9日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等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也与居民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增加有关,这部分收入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且在个税起征点之下的居民收入增长也不会带来个税收入的同步增长。但从第三季度来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出现了下滑,而个人所得税(主要面向城镇居民征收)增速却大幅上升,这就不能完全用上述的诸多理由来解释,这一方面说明目前个人所得税制度需要调整,特别是起征点还需要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暗示居民收入中来自政府的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开始减弱。
当然,从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财政支出的增速大幅上升,但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这一指标来看,依然维持在2008年的20%左右的水平上。并且,这些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底的调研报告也显示,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率不足三成。由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主要以中央政府资金为主,这些项目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尚且没有跟进,其他民生工程的财政支出能否落实就显得更加悲观。
整体看来,尽管中国的税收政策有一些可喜的结构性变化,比如今年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但似乎仍然没有摆脱“国富民穷”的局面,这在第三季度中国经济从经济危机中“缓”过来以后更为明显。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在其新书《金融的逻辑》中表示,从17世纪到20世纪,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除日本于19世纪后期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其命运外,到今天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国家,今天基本是既民主法治,又经济发达。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国先富还是民先富的问题。在中国60年国庆期间,成龙和刘媛媛演唱的《国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如果从经济角度出发,也许这句歌词要改成“有了富的家,才有强的国”,因为只有家庭和个人相对富裕了,政府相对贫穷了,才会削弱政府的权力,使其真正去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强的国。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观看中国盛大的国庆典礼时,在心潮澎湃甚至潸然泪下之余,还应该追问,这样的辉煌场面到底是谁创造的以及辉煌一下要花多少钱。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
本文内容归道琼斯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