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多年来一直陷入外交谈判僵局,都希望对方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
这一决定是在一种日趋强烈的紧迫感之下做出的。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北部的宁夏省每年因极端气候影响遭受的损失就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2%。情况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中国遵循传统经济模式的做法已不可取,资源、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使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维系。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环境的恶化将限定住中国产业结构和城市结构的发展,在低碳世界中,这种结构将成为一个包袱。
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以节能环保产品为特色的“绿色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成为各国政府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新政。中国作为人口、制造业和能耗大国,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广阔的前景。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行动目标包括三大方面,也包括三个未来新的就业增长点:
一、环境保护型的就业岗位
2008年来,我国工业经济优化升级,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工业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财政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通过创新突破面临的困境,高技术产业盈利能力增强。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增长52.6%。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利润增长28.4%,同比提高12.8个百分点;给开发绿色经济带来一定基础。
行动目标规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一些都将带来一系列的就业岗位。
中国应当将发展环境治理作为产业,以推动就业。发展经济与良好的环境分不开,包括周边的环境。这里可以产生或增加环境调查员,可以让大学生去进行调查,问题调查清楚后需要治理,这也会产生就业岗位,之后还需要管理和维持,这些都可以产生就业,包括环境监督员等,可以让本地区的下岗失业工人等从事。
二、能源增长型的就业岗位
中央政府已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将支持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做为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各地区也纷纷推出发展本地区绿色经济的规划和举措。
行动目标规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目前,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因为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看好;适应及缓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需要向一种新型的生产、消费和就业模式转变。新的能源和产业政策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巨大投资可以为易失业人群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三、环境再生型的就业岗位
行动目标规定,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将增加农民和护林师的就业岗位。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还可以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开发建筑节能工程师、太阳能安装师、农场主、育林人、生态保护工作者、资源回收商等绿色就业的发展。
“绿色经济”被看作全球经济振兴的助搏器,要大力加强“绿色职业”的开发。我国已将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点之一,四万亿元投资计划中约有2100亿元投向这一领域,这将极大地刺激传统就业岗位的转化和绿色就业岗位的培育。
绿色经济在形成绿色产业后,不仅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将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形成绿色就业效应,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这也是国家积极就业政策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