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废都》感悟


世纪末的华丽

---读《废都》感悟

《废都》贾平凹的长篇巨著,因为作品中大量描写性行为细节的缘故,导致《废都》开售后即刻被有关部门以涉嫌“色情”的名义禁售。从而导致了中国当代出版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盗版闹剧的上演。16年之后,《废都》重新解禁,经过贾平凹修改之后即将再度现身图书市场,这是一件让人期待的事。

贾平凹曾说《废都》"是生命之轮运转时出现的破缺和破缺在运转中生命得以修复的过程","过去的我似乎已经死亡了,或者说,生命之链在四十岁时的那一节是断脱了"。"危机感愈强,创作欲愈旺;幻灭感愈深,所创出来的艺术也会更华丽。

《废都》读完了,感觉庄之蝶是一个内心很空虚的,精神很颓废的作家。他性压抑,性饥渴,与自己的老婆无法发泄,与唐宛儿爱的死去活来的。那写有名大家,最后都是悲剧收场,死的死,瞎的瞎了,其实,他们和庄之蝶一样,内心也是极度空虚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名人也开始下海,为自己赚点钱。比如,庄之蝶他除了写作还会什么呢?于是,开书店,给人家写文章。他一直要写一部作品,但是,他说没有安静的环境,他没发法写作,最后那部作品还是没写下来,最后,他离开了西京城,带着凄凉,带着无奈,带着...离开了那个让他彻底失望的城市。读了,还是同情庄之蝶的,同情书中的一个个人物。西京城不废,而是人废。

如果说《废都》写的是一个中年人的“颓废”经验和心境,其实是中肯的。贾平凹写庄之蝶这么一个名作家的日常生活,笔触很少伸到这个人的心灵深处,偶有指涉也赶快移开,似乎有意避免碰触;但越是躲避着,就越显出问题在那儿。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小说的处理是非常成功的,它不写这个人精神上的问题,写的都是庸常的琐事,有心的读者却应该能够不时地感受到这个人物精神上的茫然与危机。小说写性,这是最引人争议的了,如果和这个人物的精神状态结合起来看,其实就没有多么难理解。十年之后,贾平凹和人聊天时说,《废都》写性,“只是写了一种两性相悦的状态,旨在说庄之蝶一心要适应社会到底未能适应,一心要有作为到底不能作为,最后归宿于女人,希望他成就女人或女人成就他,却谁也成就不了谁,他同女人一块毁掉了。” 这种“两性相悦”,就是精神上的茫然和危机的一个出口吧,后来证明这个出口并不就连着一条出路。

庄之蝶是“一心要适应社会到底未能适应”的,他虽然有精神上的苦恼,但他没有想过要站到这个社会和现实的对立面上,说到底,他就是这个社会和世俗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普通的部分,他是这个社会和世俗中家喻户晓的名人。他其实特别重视这个社会和世俗,特别在意他在其中的位置。他精神上的茫然和危机,也许沾到“虚无”的边了,他有时会有“虚无”的情绪,但他其实是说不大上多么“虚无”的,因而他的“颓废”也就不是彻底的、义无返顾的。没有彻底的“虚无”,没有彻底的“颓废”,面对精神的困境和现实中的困境,有的就多是伤感和自怜了。再加上他又是文人,又是名人,身份意识又重,自己就觉得自己不是一般人。确实,对于伤感和自怜,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有点不够节制。

这个人物精神上的不彻底,却可能使得从他身上反映出来的现实更真实。这个现实,指的就是束缚包围着他的现实,在很大意义上,是一个经历诸多世事磨难之后的中年人的现实。生命的河流流到中年这个阶段,怕是已经有些污浊了,因为有了那么多现实的因素加入进来;但也浑厚了,同样是因为有那么多的现实因素加入进来。贾平凹在后记里说,他是经历了接踵而来的灾难之后开始写这本书的,他把这本书成为“苦难之作”。那时候书稿还在他手里,他还不知道这部书会有怎样的命运。他为这本书写后记,“目的是让我记住这本书带给我的无法向人说清的苦难,记住在生命的苦难中又唯一能安妥我破碎了的灵魂的这本书。”

世纪末的90年代,贾平凹创作出了他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用意味深长的"世纪末的华丽"这句话来概括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也许能有助于我们对其作品的"颓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