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看来真有些“危机”了,每日奇案怪事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这不?近日又接连曝出三件要案大事,使我这个关注“人本发展与管理”的呆子,不说点什么都不行。为了“节约成本”,我把它们扯在一起来说。于是想出了这个题目统领中心,请大家不要错怪我生拉硬扯哦!
我们先捡“好事”来说,这就是北大提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公布39所重点高中资质名单。这件新闻一出,立马引起各界广泛瞩目,自然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个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应试弊端的微观改革举措也会招致那么多非议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不是在核心理念缺了什么东西,有没有在宏观视野上“只看树木不见林”的局限?试想:连北大自己都不知道它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优生”,或者关于“优生”的标准大家(包括官员、北大、中学、校长、老师和学生等)都还心照不宣地在“应试教育”定势框架中默契地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在从大学到中学整个官本位、大一统的传统应试教育体制模式依然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你在微观操作层面出台这样一个单打独斗的激进改革举措,其结局能有什么好果呢!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小动作将被强大应试教育潮流带进一种更“险恶”的漩涡,不仅加剧了本来就严重失衡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将应试教育带进更加可怕的马太效应竞争陷阱中,还会有什么?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换汤不换药”,以新的名堂瞎折腾一遭:在应试教育体制“虎视眈眈”的监督和压力之下,有资质的中学校长都怕担责任,结果重新回归依学业分数排名推荐优秀生的老路。可见,如果“失魂”的怪圈不除,无论怎么样的“好事”,都会“落魄”为事与愿违的“非好事”甚至成为“坏事”。
再说让人感到有些“寒冷”的事:武大合同聘用兼职院长张在元教授,日前在其病危不能履职的状态下,派员到医院病榻前宣读合同到期解聘通知,结果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在人情、法理和利害各个层面舆论大哗。毫无疑问,如果从“人本”视点来看,或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常识来说,武大组织人事部门确实干了一件突破基本职业底线、缺乏基本职业道德的“蠢事”!别的是是非非细节暂且不说,就说这样一个“教书育人”的所在,要法学专家有法学专家、要管理专家有管理专家,而且是直接“管理”这些高级专家的著名高等学府人事部门,怎么会做出这么一个与专业主义精神毫不沾边、违反基本职业精神的事情来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办大学者失却了大学应有的精神之“魂”!近年来,中国大学在行政化评估体制下争先恐后地搞上专业、上层次的“大跃进”,很多名牌大学急功近利地用各种“优惠政策”,从外面(国外校外)拉那些掌控资源、有话语权的名牌大腕“挂职”,名曰“招聘”实际上主要是为了“装点门面”,根本不考虑真正的大学究竟是怎么办的,实实在在的大学精神是怎么塑造出来的,这样一些“灵魂”工作方面的事情。聘来的人在“沽名钓誉”方面要实实在在“好用”,一旦其这样的功利性职能发挥完毕,或像张教授这样刚聘进来就生大病,要死不活地挺在那儿,耗费资源不说,还占着位置影响学校再招揽“新旗帜”,于是在人之将死还没死的情形下,就急不可耐地宣布解聘,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儿!因此,要我说,张教授“老泪纵横”的落魄感,武大遭遇舆论非议的大不幸,从根子上看,可以说都是“失魂”惹的祸!
如果说前两件事情与“落魄”有些牵强附会的话,那么,第三件则真正是一件有关“落魄”的事情:留美博士后孙爱武,回国后工作没着落,带着同样是研究生的妻子与四个孩子,在北京街头摆地摊。据说,该博士是一位心理有偏执倾向的“怪才”,其同学呼吁相关机构对其宽容对待。日前到北师大找李小文院士谈工作,李教授表示可以聘他为“专家”,帮助其租房安家,并开出每月4800元的薪水;而这位洋孙大博士后表示难以接受,要求直接入校后“破格”成为博导,最后双方就待遇问题未能达成合约。据说孙大博士声言,如果再求职未果,可能要回美国去。我看,这位洋博士回国后之所以“落魄”到如此地步,其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我们中国的社会人文环境确实太“恶劣”了,或真的不想人家美国社会那么“宽松、宽容”,不适宜如此高级的“人才”生存和发展;再一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种种内外在的原因,我们这位孙大洋博士自己确实“失魂”了。如果是后一种情况,我们的本土教育和社会环境自然也拖不了干系,要对这样高级的人才的“失魂落魄”以及有可能再次“出走流失”负一定责任。
这三件“蹊跷”之事都与中国大学有关,更与中国中学和小学有关,与中国应试教育理念、体制和环境有关。某个大学、某个人的“失魂落魄”,难道不是我们整个教育、整个社会“失魂落魄”的真实折射或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