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与迪信通总裁金鑫聊天,谈到三大运营商财报中,新增手机用户总和已近每月一千万,金鑫问:这些用户来自哪里?
这是个好问题。
站在外围,我们不可能洞悉运营商核心机密,但大抵来看,9月移动用户的增长应主要来自三处:农村,与固定、宽带业务捆绑营销的集团客户,以及入学新生市场。其中,校园一直是运营商竞争最激烈的战场。每到开学时,各所高校内都满地是运营商的摊点,一位运营商朋友说,甚至在一些高校,新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里,就已经同时夹上了一张已经开通甚至预存了少量话费的SIM卡。
让人想起夹在报纸里的小广告,无处不在。
确实,我们身边的手机信号早已无处不在。
1997年,凤凰卫视拍了一部记录片《寻找他乡的故事》。片中,一位在冲突频发国家做生意的华人说,出门时,什么都可以不带,但一定要带手机,它可以救命。当时,国内能用手机者还非富即贵,没有人能预想到,短短12年之后,中国已有超过半数人口使用手机,每个月还有近千万的新用户加入,而在公司、农村、校园,运营商甚至想着法把号卡送给你使用。
上个月某一天,出门后总觉得心中惶惶然,焦躁不安,后来想起是未带手机,才发现生活已被手机彻底改变和渗透。用金鑫的话来说,手机正成为每个人的又一张身份证。
这也能让我们理解今年以来,三大运营商的变化:从中移动的“移动改变生活”和物联网,中国电信的“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联通的“沃·生活”,手机都不再是一个通话工具,而已是一个生活必需品。
现在,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移动将如何继续改变生活?
在这之前,很多人都寄希望于3G,认为3G到来,所有人的手机就会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看电视、上网,乃至夫妻查岗无所不能的法宝。
这并不现实,至少现在不现实。
从技术上来看,3G只是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如果互联网从拨号到ADSL,这对市场有刺激,但本身并不会创造市场。诸多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只有需求和供给,才是拉动市场的上帝之手。在此之前,最经典的先例莫过于英特尔与微软的梦幻组合,每一代的CPU都与Windows同步,软件升级迫使用户更新电脑配置,更高的速度又推动用户使用更新的操作系统。
此前,手机能迅速在中国普及,除了通信技术的大潮更迭,也是有赖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不断增长的人际沟通需求。
而现在,手机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已经从最基础的打电话,向更深远的数据业务转变,不仅包括面向个人的移动互联网,更包括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等技术共同推动的传统行业信息化。
这会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北邮经管学院吕廷杰院长就认为,这个转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用户的通信消费习惯,并需要运营商和更多产业链的协同配合,发现甚至创造用户需求,并为其提供足够丰富的应用和服务,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至少需要3-5年,甚至更久。
3G打开了速度瓶颈,改变还要留待内容。
当然,改变早已开始,运营商的推动力更在不断加大。就在上周,中移动、沃达丰、软银和Verizon共同创立的“联合创新实验室”(Joint Innovation Lab)才进行了新一轮的CEO会晤,中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并对外透露,中移动的软件应用商店(Mobile Market)两个月来已吸引约2万名开发者,应用程序下载已达20万,近期还将以总金额达百万的现金奖励优秀应用开发者。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手机应用将不只是人所共知的手机游戏、流媒体、手机上网和搜索等等。
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会更具价值。
比如手机钱包,超市地铁公交都可支付;比如用手机对接企业的ERP进销存,企业流程时间大大缩短;甚至如思科在推动智能城市,行人走过街道时,传感器感应到用户手机中的芯片,就会转为红灯,如果没有或少有行人,路口就长亮绿灯方便行车。
甚至手机的设计也在更加人性化。多普达CEO陈敬宏说,在新发布的手机中,通话记录、短信、照片都不再是简单的列表,而是在查找每一个联系人时,自动列出所有的历史记录,甚至可以查看对方的最新博客和照片。
“现在,除了打电话,每个人都会用手机看时间,这正是手机对生活方式的改变。”陈敬宏说,这样的改变会越来越多。
如同诺基亚以前的口号“科技以人为本”,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创新应用,正是手机的未来方向。
手机,第二身份证?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