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品牌带来新发展——探析南康服装发展之路
□刘家喜 廖海龙
南康,没有布匹资源,却形成了全省最大的成衣市场。20多年来,南康服装从起初的小作坊发展到拥有几百家企业的优势产业群。然而,这20多年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小作坊成就大产业
1980年,高考落榜青年钟芳友在朱坊乡圩上开了间不到20平方米的制衣小作坊,开始接农民的“来料”加工;同年,蓉江街道的王氏三兄弟,用扁担挑着自产的服装到集市上摆摊叫卖,年销量不到1万件,营业额不及10万元。
2005年,已成为“外单加工龙头”的钟芳友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年产值300多万元;王氏三兄弟在南康成衣市场、国际服装城拥有9间店铺,还在广州、南海、顺德等地购得数间档口,年销服装达100万件,营业额6000多万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南康现有纺织服装企业400多家,服装年生产能力约3亿件,已形成以西服西裤为主、休闲针织为辅的产业格局,目前有10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形成了南康成衣市场、路福国际服装城两大服装专业市场。
这,无疑与南康市委、市政府的审时度势密切相关。
近年来,南康市不断加快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提高南康服装的档次和竞争力,制定了《服装产业十一五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成立了服装行业协会,充分借助现代资讯平台,加大南康服装推介力度。该市的“南康服装信息网页”链接了商务网站,通过网站向国内外整体推介南康服装产业、服装企业和服装市场。
小插曲引发深思考
然而,南康服装产业,曾经有过“成衣风波”,遭遇过一场事关“生死”的蜕变。
提起“大路货”,美佳丽制衣厂老板廖晓平深有感触。1999年的秋天,他的一批成衣发往广东顺德,由于款式、面料、质量不符合要求,一车货全退了回来,亏了20多万元。“那时,我开服装厂没几年,投资也就30万元,一车货就亏了20万元,当时几乎处于崩溃状态。”廖晓平说。
不只是廖晓平的烦恼,南康很多业主由于服装质量和款式等“大路货”问题,陷入了低谷。那时,南康成衣市场停歇业店面占了四分之一,生意陷入空前的清淡,有的商家还转向其他产业。该市商业局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成衣市场营业额最高峰达3.28亿元,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区,而1999年的营业额只有1.9亿元。
尤其是1997年,南康成衣市场生意火爆的场面已不多见。面对广州、虎门、石狮、郴州、宁化等地服装产业大规模、品牌化飞速发展的冲击,南康服装在如林强手中劣势渐显,一度陷入困境。
“由于受资金周转限制,我们承接不了大批量服装加工业务,只好看着可以到手的‘银子’哗哗往外流呀!” “为了扩大再生产规模,我们不得不搬迁厂房,延误了招工的最佳时机,由于劳动力严重不足,难以组织起新品牌系列的生产。”这些都是来自南康服装企业主的声音。
南康成衣能否再现辉煌?这给南康“服装人”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树品牌带来新发展
“品牌是一个巨大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把品牌打造好,才有美好的未来。”大地制衣厂老板沈兆鹏如是说。事实上,这正是南康服装产业“重生”的必由之路。
“我们经常到外面去参观,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我们生产的西装远销石狮、广州、深圳、汕头等地,也有专门的经销商。”廖晓平说。南康的服装产品走出去后,设计理念和经营理念也跟沿海城市接轨。“10年以前,我们都生产低档的衬衣,产品单一,现在,我们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款式上,产品质量上都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特别是我们现在都意识到品牌效益。”廖晓平告诉笔者。
谈起品牌效益,康意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赖忠玉深有感受。2006年,她公司的“康意”牌服装荣获江西省十大原创品牌称号后,公司的年产值超过了2000万元。“我们意识到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打造自己的品牌。”赖忠玉的一番话也许代表了不少“服装人”的心声。
为唱响“南康服装”品牌,南康市采取多项措施。如财政一次性分别给予获著名和知名商标的企业5万元和1万元奖励,用于企业宣传品牌;每年下拨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组织企业老板外出考察学习;多方面拓宽企业创品牌渠道,降低企业创新创品牌“门槛”,放宽企业融资政策。该市还采取“产品品牌”与“区域品牌”并举的方式,让更多的企业享有品牌效应带来的利益。目前,南康市打造了卓莉娅、美佳丽、郎祺、吉舟等有影响的服装品牌,其中,“卓莉娅”和“康意”获江西省十大原创服装品牌荣誉称号。
经历了一场“阵痛”后,南康服装产业又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