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曲線該有敬畏
2009-11-15 中國時報 【王文進】
中共戰略與管理研究會會長鄭必堅先生在「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的演講中,試圖提出三大保證來消解世人對中共崛起疑慮:不走近代西方殖民「掠奪主義」、不走當年德、日「軍國主義」、不走前蘇聯「霸權主義」。表面上看來,中國對世界史的災難癥結似乎有較寬闊的史觀與警惕,但唯獨對台灣與大陸近六十年的曲折起伏,仍然只站在大陸一邊的詮釋觀點。
中共的史觀當然對公元一九五○年未能一舉解決台灣問題而感到挫折。但若能從中華民族大歷史的發展來看,台灣在國際潮流中所打開的格局,反而成為保護中華文化的最後堡壘,未嘗不是一件歷史的機遇。試想一九五○年若讓中共的勢力順利席捲台灣,爾後三十年台灣必然同時捲入中共大躍進、人民公社、與十年文革的腥風血雨。當中共在一九七九年覺醒,決定邁向為人民追求福利的經濟發展時,若無台灣與香港國際經驗,與各項資源挹注,如何得以催化改革的火種與奧援?
此次會議雖然藉「一甲子」為題來拉開時間的長度,但六十年在這一代的人看起來似乎很長,若一旦置於歷史長河之中,其實還是容易見樹不見林,所以提出議題的語氣難免窘迫與侷促。凡研究中國三千年歷史的學者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分裂與統一的年代幾乎各居其半(分裂時期約一三○○年,統一時期約一七○○年),整部中國歷史本來就是統一與分裂的循環更迭,而每次分裂若能歷經時間的醞釀與沉澱才能促進另一次統一的大局面。反之若各項條件尚未成熟,而倉卒統一,則必然帶來更大的災難與動亂。以兩岸近來最熱衷的「三國歷史」為例:當公元一八四年黃巾之亂,導致漢代帝國崩毀而揭起三國百年爭霸之史,當時司馬氏雖然乘機入蜀平吳,但歷史證明西晉本身並未真正消融當時北方留下的歷史難題,就在公元二八○年倉卒統一,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西晉統一不到十年隨即爆發「八王之亂」,旋又導致五胡亂華,使統一的王朝不到四十年,於公元三一七年再度分裂三百年。可見如沒有通過真正經濟、文化、社會的融合,即使號稱「天下一統」也只是「假象的統一」。當著名文學家左思,一方面在顧盼自雄地寫下洛陽紙貴的《三都賦》,誇示北方如何如何時,西晉帝國卻已再度危機四伏,崩解在即。
所以從諸多歷史教訓中,我們必須對歷史曲折的發展,具有史家的審慎與敬畏。今天若用宏觀視野來看待海峽六十年的分裂,必須正視台灣在中共和平崛起中所注入的正面基因。換句話說,六十年的分裂,對兩岸政黨的「政權」而言,或許有些難堪與挫折,但對兩岸人民的福祉與能量的激盪蓄積,其實是正面的。正因兩岸的人民各自以其滄桑命運去探觸摸索中華民族的未來。職是之故,雙方的經驗都是極其珍貴的,只有勇敢地面對歷史曲折處所提供的玄機與不可抗拒的進程,兩岸一甲子的論述才有可以開展出積極方向。
當今我們對大陸最感憂慮者:是在經濟改革過程中,一邊享受西方資本主義的果實,一邊又無法擺脫百年前中國由屈辱所帶來以民粹主義為底色對西方的激烈反應,而將台灣衝擊歷史困境的生命力,解釋成與西方假想敵糾結在一起的歷史包袱,若不能放棄百年前的陰影與心理障礙,中國將無法心平氣和地成為一個氣度恢弘、重新崛起的大國,也無法公平對待兩岸一甲子的苦難迸濺出來的資產。(作者為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大陸學者論文 首見中華民國
2009-11-15 中國時報 【王銘義/台北報導】
兩岸政治學者昨天在台北研討增進政治互信議題時,因台大教授張亞中提出「一中三憲.兩岸統合」主張,與廈大台研院長劉國深自創提出的「國家球體」論述,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兩個競爭中的政權所構成,引發熱烈議論;文大教授邵宗海認為,大陸學者論文已能公開講述中華民國,這是一項進步!
言論具有政策指標的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對背景大都是藍營的學者,對一中原則發表異議,當場提出關切,並表示吃驚。余克禮說,兩岸如何處理中華民國問題,態度是一貫的,就是什麼都可以談,包括中華民國的地位問題都可談,但目前兩岸決定「擱置爭議」;解決敏感問題,最好辦法就是坐下來談。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討論政治互信議題。張亞中說,北京獨佔一中論述權,使得台北逐漸偏離一中。他建議,應以「一中三憲」明確界定兩岸的政治定位關係,也清楚指出兩岸應將「第三憲」做為兩岸政治合作的目標。
劉國深則自創「國家球體」論述,以「國家球體」涵蓋兩岸現有兩個政權,做為處理兩岸政治關係依據。
他認為,無論大陸如何定位台灣,台灣所堅持的「中華民國政府」在特定場合,事實上依然行使著代表中國的政治功能。
中研院政研所籌備處研究員吳玉山隨即回應說,大陸學者過去在談統一問題時,都會繞過中華民國,他認為,如果把中華民國這套法統繞過去,兩岸談統一問題是沒有根的。
吳玉山指出,台灣內有獨派,外有中國的內外夾殺,都希望中華民國消失。中國與其要求台灣承認一中,不如鼓勵台灣人民認同中華民國,畢竟這是第一代共產黨人都曾效忠過的;愈打壓中華民國,只會有更多的台獨聲浪。
文化教授楊泰順說,大陸處理一中內外有別,如果一中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說法無法克服,不論「一中三憲」,或先經後政,都很難突破;亞太和平基金會副執行長陳一新說,一中原則如擺在前面,兩岸什麼都談不下去了。
台大教授兼副校長包宗和也說,兩岸談判和平協議,一中問題恐怕仍需面對,這是無可奈何的事,然而,對於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大陸不能像「國王新衣」的故事一樣,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視而不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則說,「到別人家裡作客,還要討論人家的姓氏,這是不禮貌的。」至於內外夾殺中華民國的說法,他則說,大陸也有保護中華民國的作法,如陳水扁上台時,大陸也曾逼著扁宣布「四不一沒有」。
黃嘉樹並說:「法理上,不能相互承認,否則變成兩國論;現實上,兩岸互不否認。」不過,他補充說:「這完全是個人看法。」
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則反對把「中華民國定位」問題都列為兩岸談判議題。他強調,中華民國不應成為兩岸談判的標的,但雙方可以談判「兩岸定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