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校园纠风不可取


    南京林业大学为了“净化校园环境,帮助贫困学生”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理由,堂而皇之的成立了所谓的“校园纠风队”,队员们由贫困学生自愿申报组成,上岗时臂带红袖章,发现校园内情侣有“不文明”的过分亲昵动作,便会上前劝阻,以达到“净化校园”的目的。

 

    表象上看,貌似学校意图达到的目的都能实现。校园的氛围的确有问题,光天化日情侣们搂搂抱抱亲吻抚摸也的确不那么雅观,同时学校里也确实有不少贫困的学生,他们衣食无着,不得不想尽办法来勤工俭学,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学校的想法很简单,但是毋庸置疑这顶多又是通过领导拍脑袋冒出的点子。设置制度的标准,一则需要考虑制度实施范围内被规制者的接受和顺应程度,二则还需要制度本身合理。在校园里组建校园纠风队这样一个愚蠢的制度,当然不会有好结果。

 

    先说纠风。毕竟为贫困学生解决生计,只是校园纠风队的手段。因为解决贫困生的困难,还可以有很多方法,譬如去校办企业做兼职,或者去行政部门当小时工。所以,纠风应当是最终的目的。校园的风气的确是因为情侣们过于亲昵的举止而受到了破坏,但仅仅如此么?大规模逃课去网吧上网玩游戏,成天在寝室无所事事蒙头大睡,抽烟酗酒打架斗殴,这些哪一种不是需要纠正的“风”。为什么偏偏纠到谈情说爱的身上?照理说,大学生都是成年人,谈恋爱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而热恋中的男女对于爱情的表达有所外露和展示,即使有些过头,也恐怕不需要当场指责和纠正。即使在学校里保持一个所有人扭扭捏捏的氛围,也是虚伪的纯净,殊不知那些鸳鸯们在学校外公然同居,在歌厅彻夜疯狂,这些风气又怎么能凭区区纠风队就能净化。

 

    次说“扶贫”。让人费解的是,学校可以扶助贫困学生的办法很多,为什么要通过如此幼稚的手段来解决。扶助困难大学生,一直是大学所需要直面的问题,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平等和尊重都应当是放在首位来考量的。记得有报道说某大学帮助贫困生,是将100块钱每月悄然打入那些每天消费不足2元的学生卡上,这种显得平和自然的方法,既帮助了贫困生,也照顾了他们的自尊。南京林业大学倒好,用一个“红袖章”就给贫困生贴了大大的标签,这样公然践踏别人尊严的办法,实在让人汗颜。一面是只能通过揭短坏人好事才能得到“帮助”的贫困生,一面是养尊处优在校园里谈情说爱不愁生活的同学,让他们如何能顾及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如何能平和的面对臂膀上的红袖章和自己的职责呢?

 

    最后说效果。不管行事方式多么有瑕疵,至少在很多人看来,管理校园不正之风的意义要大于对贫困生的关怀。切不说这种观念的自私和狭隘,即使谈到管理和纠正的效果,同样值得我们怀疑。学生之间总是有交情的,况且这个世界本身就很小,执勤时遇到老乡、同学甚至同寝室室友也如胶似漆怎么处理?也气势汹汹冲到面前,拉开架势劝阻一番收场,然后从此以后从容的忍受大家背后的指指点点,或者回到寝室里恶言相向?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说勤工俭学得来的收益还不足以弥补同学关系的裂隙,即使得到的收益再多,也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做“伤感情”的事。再说了,亲昵过分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恐怕都有不同的认识,是坐在腿上算亲昵,还是坐在旁边但是抱成一团算亲昵?那同样的行为得不到同样的处理,大家就不可能对纠风队的执法存有敬畏。

 

    所以说,学校想法不错,为了帮扶贫困生是个好名头。但是为了这个好名头,把同学们从同志加兄弟的关系推向紧张甚至敌意,同时还给贫困生们贴上一个“贫困”的标签,最后也收不到所意图的效果,那还要这个劳什子“校园纠风队”干嘛呢?!

 

================================================================

 

近期博文推荐:

中西最牛乞丐标语大比拼

废除计划生育不能改变“老无所养”

教育部禁止有偿家教是件好事

海归博士自杀的现实困境

李开复做的不是VC,是教育

老外的雷人装备都是中国货

为什么公务员考试这么火

中国教育为什么总拔苗助长

取消毕业论文势在必行

“偷菜游戏”背后的价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