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的零售指导价格,共涉及296种、2349个具体剂型规格品种,有45%的药品降价,平均降幅12%左右;有49%的药品价格未做调整;有6%的短缺药品价格有所提高。
国家自1998年5月启动第一次药品降价以来,至今已进行了20多次大规模的药品降价,最大的降幅曾经达到76.8%。可实际的药价却随着一次次强力降价而大幅度上升,原因在于每次列入降价的药品,很快就在市场上消失,一个价格更高的所谓新药出现;国家再对这些所谓的新药强行降价,导致这些被降价的药品再次消失;更“新”的药品出现,价格再攀升。老百姓形象地将这一循环戏称为“降价死”。如此循环往复,老百姓不但要承担原先的高药价,还要另外承担新药“研发”、新批号申报的费用,令患者雪上加霜。
这些所谓的新药,大多数只是换个剂量、换个包装、换个药名,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出现目前的尴尬现象,根源在于国家有关部门不负责任地大量批准“新药”上市。前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及其手下干将曹文庄,就是通过大规模批准新药上市而谋取不义之财。有关消息披露,2005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共批准81个新药上市,而同期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达1113个,新药申请更是超过万件,达10386件之多。
郑筱萸被执行了死刑,可中国药品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治。国家不断大规模地对常用药限价,看似是为老百姓做了一件事实,其实是没有抓住要点。
此次被列入降价的药品中,有的指导价竟然比市场零售价还要高。10月4日《齐鲁晚报》的一篇题为《国家基本药物指导价多高于零售价》的文章,就列举了济南一些大型连锁药店销售的常用药,价格比国家新公布的指导价还要低很多,如“复方丹参滴丸”的指导价是25元,而目前零售价是21元;青霉素80万单位的注射剂,目前零售价是0.4元,而指导价却是0.92元,远高于市场零售价。
这样的限价,就有抬价的嫌疑了。
发改委对基本药物限价,和广州的“限价房”有异曲同工之妙。广州市2006年曾对某楼盘规定最高售价不得超过6000元/每平方米,而该楼盘周边住宅市场均价却不过每平方米5000元左右,因此引发大家关于“限价房”究竟是“限价”还是“抬价”的争议。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原本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用药贵”的问题,保证人民群众用到更加可靠的药品。而在“限价”上打圈圈,完全是舍本求末。
国家需要做的是,限制新、特药的审批,让老百姓能熟悉常用药品,更容易体会药价的涨跌;国家应该通过对基本药物实行“集中采购”,减少药品广告费用,让生产企业有合理的利润;通过“统一配送”,挤掉流通环节的费用。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达到真正降低药物成本的目的,使中国的药企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的行政机关过于强势,管了很多不应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如“限价房”、“限价药”这些有可能导致原有价格抬高的怪现象,政府部门是“吃力不讨好”。因此,行政机关应该慎重使用自己的权力,管好审批关以后,其他让市场自己调节为好。
我的重庆打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