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似乎又重新成为了机构们的宠儿。
10月26日,银行类指数又回到了5647点,涨幅已经超过了20%。两个月之前的8月3日,银行类指数从6286的高点一路跌到8月31日的4573点,跌幅超过25%。
也就是在这几个月里,商业银行的经营也出现了变化。根据中金公司最新的报告,上市银行前3季度同比增速由-3%转变为2%。
上市银行似乎是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但是,另一个局面却是银行家和他们的监管者似乎没有这么乐观。
信贷狂潮之下,资本补充压力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吃存贷差的盈利模式提出了挑战。
最危险的时刻过了?
2009年中报,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减少3.08%。很多此前看起来业绩优秀的银行,例如招行、兴业或者宁波银行业绩都不算理想。
像招商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2.62亿元,同比下降37.6%,每股收益0.56元,低于投资者预期。
联合证券的分析师吴松凯则点明,2009年银行中报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息差大幅收窄、费用增长和拨备增加。
“息差贡献了-50%的业绩增长。这说明息差的压力远超想象,并非规模提速可以弥补。受到影响较大的是股份制银行,对业绩的负面影响甚至高达66%。”太平洋证券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开始出现。
标准普尔发表报告称,中国信贷规模2009年上半年的快速增长可能增加银行系统承受的压力;并预计今年中国的资产质量可能恶化,同时信贷风险将增加。
银行股也在一个月内应声下跌25%以上。然而,进入9月份以后,银行股却开始了反转,另一种声音出现。
对于此前的大跌,基金们解释,市场过分担心了贷款质量。一旦预期扭转,息差底部带来利润增长加上估值底部就带来了投资机会。
9月初,机构开始预测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退出,银行的息差收入也将会随之扩大。
息差回升的消息,很快在银行三季报中得到了体现。根据中金报告,与中报相比,受益于规模增长、净息差见底反弹、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等因素,上市银行同比增速由下降3%转变为正增长2%。
2009年10月29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统计数据指出,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45.1亿元,比年初减少558.0亿元;不良贷款率1.66%,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
利差增加、银行业绩回升的确让人松了口气,但在银行家看来,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并不因此而减少。
“资本充足、信贷风险和利率市场化的威胁依然存在,金融危机只是提前将问题摆到桌面上,所以不能掉以轻心。”北京银行副行长赵瑞安表示。
转型
根据统计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包括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在内的非金融企业债已经发行了7518.3亿元,大大超过了此前的预期。7月份,非金融企业债新增规模更是快速飙升到1万亿。
债市的快速扩容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以短期融资券而言,一个2A级别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一年期利率也就3%上下浮动100个基点左右。而这个公司如果通过银行贷款,不仅要通过复杂的审贷程序,而且贷款利率也要高出很多。银行靠吃利差过日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难以为继。
这种转型实际上已经悄然开始了。
三大行中最先公布季报的建行,2009年第三季度净息差为2.32%,较二季度下降3个基点。前三季度中行净息差为2.03%,比今年上半年微降1个基点。
工行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虽实现净利息收入622.11亿元,但与去年第三季度相比,仍下降了22.79亿元。
几大行的利差并没有明显回升的情况下,西南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付立春表示,净手续费、佣金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迅猛增长已经成为大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中小银行或许转型的动作更加明显。
记者了解到,招商银行正以发展零售业务、批发业务中的中小企业业务以及非利差收入业务等三大重点来完成该行经营战略转型。
马蔚华表示,像招行这样的股份制银行,毕竟在贷款投放方面无法达到和大银行一样的规模,因此,招行要走差异化经营的道路,在批发业务上,不仅要跟同行竞争贷款,更重要的是给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金融危机之后,监管当局对银行资本约束越来越强,而且股东也不希望银行不停地融资,此外,银行的竞争也越来越要求银行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靠大幅消耗资本去发展业务显然不符合现在市场的特点,因此,招行们的第二次转型势在必行。
吃息差的日子越来越难 银行业自发二次转型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