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四川农村扶贫6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改革开放也走过了30年光辉的历程。在这个时候,回顾四川扶贫,不仅表明60年成就辉煌,更表明我们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的坚强决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全省农村扶贫经历了以下5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制度扶贫(1949—1978年)
旧中国,与全国农村一样,四川农村一穷二白,老凉山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在长期的封建土地制度桎梏下,广大农民陷入极度的贫困之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一次大解放。广大农民有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生产迅速恢复,生活明显改善。到1978年底,全省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由1949年的4389万人减少到2600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由80%下降到39.9%。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这是本阶段扶贫的最大特点。
第二阶段:体制扶贫(1979—1985年)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等地率先推行土地“大包干”的农村改革,冲破了僵化体制的束缚,放开了农民的手脚,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又一次大解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四川农村还率先开展了开发式扶贫。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显著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普贫”现状得以彻底改变。到1985年底,全省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509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8%。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所形成的一整套农村政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这是本阶段扶贫的最大特点。
第三阶段:区域扶贫(1986—1993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盆周山区特别是川东等地,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制约而发展缓慢,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专项扶贫开发,并从1986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为此,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项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到1993年底,全省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877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7%。省委、省政府统一规划部署,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标志着四川农村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区域扶贫的新阶段,这是本阶段扶贫的最大特点。
第四阶段:攻坚扶贫(1994—2000年)
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贫困面逐渐缩小,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那些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扶贫难度更大的地区,这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针对这种情况,为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的步伐,省委、省政府1994年制定并开始实施《四川省七一一八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7年左右时间大打扶贫攻坚战,也就是到2000年末,基本解决1180万(含重庆303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7年间,省委、省政府不仅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开发中的具体问题,而且于1996年作出了《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还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黔江精神、巴中经验、劳务输出等典型经验,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先后在全国推广,引起了强烈反响。到2000年底,全省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308.2万人(含返贫和新增贫困,剔除这一因素为非161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4%。扶贫开发形成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合力攻坚的新局面,这是本阶段扶贫的最大特点。
第五阶段:素质扶贫(2001年至今)
在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扶贫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1年国家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首次提出了“低收入贫困人口”新概念。全省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160个,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6个。除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308.2万人外,据普查全省有低收入贫困人口733.4万人。为了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稳定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水平,省委、省政府2001年制定并开始实施《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8年多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各级财政、各行各业、扶贫社团、社会各界等,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各类扶贫资金达1003亿多元,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性专项扶贫资金达145.4亿多元。开展了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社会扶贫、牧区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村道扶贫、沼气扶贫等扶贫工程。特别是针对特殊类型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了广安水淹区扶贫开发、升钟水库淹没区扶贫开发、通江县和广安区等连片扶贫开发、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等的扶贫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0年“规划”确定的目标有望如期实现。8年多来,一个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惠农政策扶贫和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已经形成,这是本阶段扶贫的最大特点。
一是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到2009年6月底,全省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5.7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1%以下;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到203.9万人。以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安排为标志,千百年来没有解决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举全面解决,农村扶贫进入了一个低保救助和扶贫开发双轨运行的新阶段。2008年与2000年相比,我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62元、增长2.36倍,人均财政预算内收入达到228元、增长1.7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5元、增长1.18倍。
二是生产条件显著改善。8年多来,9020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式的新村扶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民生存条件优化,总体上出现了新设施、新产业、新生活、新环境、新风尚的“五新”格局。全省专项扶贫开发项目累计覆盖贫困户132万户、464万人,新增改田改土95万亩、新增及改扩建公路10万多公里、新增经济林272万多亩、新增及改良人工草场309万多亩、新增蓄水量2984万多立方米、新增灌面227万多亩;扶贫新村建设中,累计建设人工机压井12万多口,蓄水池和山平塘6万多口、引水渠(管)5.4万多公里,输电线路6218公里。这使得贫困群众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畜饮水工程累计解决了贫困地区570万人、505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移民搬迁项目使全省12万户、50多万贫困人口走出了高寒山区、深山区、石山区和水淹区,摆脱了地域致贫的桎梏。在甘孜州、阿坝州牧区实施“人草畜”三配套建设项目,使2.52万户牧民摆脱了贫困。“藏区牧民定居”和“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全省贫困户人均住房达到18平方米。同时,在扶贫新村建设中,广泛开展了改房、改厕、改圈、改厨和建院坝等活动。极大缓解了贫困农民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省实施教育资助行动,2007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做到应免尽免,解决了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难问题;并实施了《民族地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劳务扶贫挂牌基地学校81所、劳务转移培训34万多人、输出贫困户农民工27.5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723万人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中334万贫困人口参合;全省75.8%的贫困村有卫生室。同时,贫困村文化、广播、电视、电话等的普及率也大有提高,贫困群众市场观念增强,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五是特殊类型区扶贫开发成效突出。在特殊类型区的扶贫开发中,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成效特别突出。试点覆盖全州13个县,总投资32.1亿元,试点期限5年。截止目前两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6亿多元,项目建设效果明显。实现了2.6万名病区儿童易地学习生活,完成了25所学校扩建;对11.6万病区群众实施口粮供应达1729万公斤;新建饮水安全工程521处,解决了8.5万人的饮水安全困难;建设20个福利中心及农村敬老院;对3144名Ⅲ度患者实行了五保供养和3.8万名Ⅰ、Ⅱ度患者全部纳入了农村低保,资助3.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55个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2610户散居患病户和特困户建设住房;启动24个村、1915户、9298人整体搬迁安置,13个安置点、22个小区扶贫新村拔地而起,防病治病取得明显效果。
建国60年,全省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建国初期的80%下降到3.1%以下,特别是改革开放短短的30年里,我省农村扶贫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解决了2457.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广大农民圆了千年温饱梦。这在四川历史上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奇迹、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四川农村扶贫开发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展示了党的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新理念,充分展示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发努力。这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