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从40公里到4公里


      10月22日是亨达集团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亨达总部从青岛市福州南路的龙头地段搬迁到青岛新东部的麦岛金街。这次搬迁不仅仅是公司地理位置的一次迁移,更是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传统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创意产业转型的里程碑事件,亨达的这次搬迁和转型引起了许多媒介的关注和报道,在此选取部分报道,与大家共同分享——

         搬迁:从40公里到4公里

         嬗变:从“桥头堡”到“大本营”

      10年前,一批率先发展起来的青岛民营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赖以起家的县域,而是把目光盯准了日益繁盛的青岛市内,这里,是他们公认的走向全国,窥视世界的“桥头堡”。红领的张代理、好事中的毛延伟、巴龙的姜俊平、亨达的王吉万,甚至是一诺的孙公俨就是其中的代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0年时间,它们有的活着走下来了,而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不断进取,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有的则没有进一步抓住机遇,丧失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而更有的则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中……它们的发展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青岛民营企业这十年的发展轨迹。

  老王(亨达集团董事长王吉万)又要搬家了,这一次,他搬到了东海东路一号,一个高端商业项目聚集的地方。曾经有风水大师在看过这个地方之后,给下了一个结论:这里是一个典型的“聚宝盆”,能够聚敛人气和财气。

  话听过一笑了之,但却颇合亨达总部此次搬迁的意义,即通过此次搬迁,可以让企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让企业走得更远。

  进不进“城”,这是个问题。不进城,也能活得好好地,也能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城市的生活却像一枚诱人的果子,老是在吊着大家的胃口。最后决定,还是进城去摸摸情况。

  2003年,这一年王吉万43岁,一个用国外年岁衡量还是青年的年龄。

  和最早一批企业家一样,老王也在青岛买了自己的房子,而且是最好的滨海地段。没事的时候,他会在海边跑跑步,甚至还会买点刚刚从海里钓上来的海鲜尝尝。

  这个时候的老王心情还是不错的,公司的效益年年增长,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真皮鞋王”的称号归其所属,其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在提高着,聘用名人在央视的广告让他出尽了风头。伴随着王刚、孙悦足底鞋的宣传,亨达的名字在业内人士和消费者心里都挂了号。

  这几年,家虽然搬到了青岛,但在即墨的工厂和运营总部却成了横亘在王吉万心里的一桩心事:公司如果能搬到青岛,肯定会有一个新的变化。

  不过,家好搬,可是公司的搬迁就不那么简单了,公司的每一次变动,都是关系到公司未来发展以及4000多名员工工作生存的大事。

  要不要搬?老王很矛盾。

  这个问题,他问了自己无数遍,也问了公司高层们无数遍。

  而这个时候,同城的红领、好事中、一诺、即发都在一年前甚至两年前把触角伸到了青岛。甚至平度的巴龙也吹响了号角,走入了那后来被媒体称之为“民企一条街“的福州路。

  当时,它们都选择把总部或销售中心搬入市内,而把工厂放在县市。市内的总部不断冲击一线前沿,后面的工厂则加大投资规模。当时,红领投资1亿元,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达250万套件服装的红领工业园,其中包括50万套西装、100万件衬衫和100万件外贸服装加工能力。而一诺集团也在即墨开发区建设占地180亩的一诺工业园。工业园投资将达6000万元,新增生产能力30万套。另外,好事中、巴龙等服装企业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生产能力。

  面对这样的局面,老王列了列搬与不搬的理由:如果不搬,凭借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脉,熟悉的一草一木,在未来的日子里,无非是扩大场子规模,多招一点工人,多造几双皮鞋。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日子现在就可以看透。这种日子枯燥,没有挑战性,甚至还会因为温水煮青蛙而丧失进取精神。这种行为,老王忍受不了。

  而如果总部搬迁,则会受到未知风险的考验。不过,换来的则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会给企业带来活力,使企业迈上一个大的台阶。

  搬!

  终于没有抵挡住“诱惑”,在2003年春节钟声敲响前的一个月,亨达进城了!

  有的企业进来了,它却死了;有的企业则在斩断自己的手臂后,选择了回缩,回去舔舐自己的伤口,好长时间还沉浸在悲伤当中;而有的企业进来了,它很好地活着,并不断激发青春,快乐生活。

  从即墨到青岛,距离不到四十公里,时间不过四十分钟。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却不是用时间和空间来衡量的。这些企业将总部迁入青岛市区,不仅是看好了信息、文化、商业等资源丰富、交流畅通、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青岛“桥头堡”的优势,做大企业做强国际市场,进一步做大品牌。

  毫不夸张地讲,这短短的四十公里的延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让很多企业受益无穷。

  老王的办公室设在了青岛福州路的南头,从楼上往南看能看到佳世客,这个当时青岛市重点引入的商业项目现在已经成了高端购物的标志。向北看,已经上来的兄弟们——红领、好事中在那里矗立,而对面大楼上住着的则是同是民企的佼佼者,后来从平度赶来的巴龙。

  此时的老王,雄心勃勃。

  一场由他导演并发动的战役开始打响。

  老王在一年的时间内,连续拿到了企业视为最高奖项——“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使得亨达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一下子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他又在激烈的鞋业行业竞争中,一下子拿下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出口商品免验企业”、“抑菌防臭净化鞋生产线国家技改项目”三件国字号大事的申报、审核。至此,亨达集团的技术创新将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皮革行业,充分发挥行业领头军的作用,彻底改观中国鞋业研发技术薄弱的现状。

  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企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时尚产业新模式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结合正在规划实施的亨达慧谷战略,引领中国鞋业行业率先实现行业转型。

  很有意思的是,在亨达集团新搬迁的总部,坐落着一所“个性化订制中心”。这是亨达集团根据消费者需求推出的一项新的订制业务,个性化订制主要面向有特殊脚型的、追求个性时尚的消费者。而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首吃螃蟹者,竟然是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经报道,“个性化订制”一时风光无限。

  2009年,又将走入年末,老王坐在自己喜爱的茶室中,环望四周曾经的相邻相伴的伙伴们,沉浮各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老王感慨颇多!

  从2000年到2009年,整个青岛的民营经济正以飞跑的速度在前进着,从政府的GDP数字中可以找到他们的努力,在各种经济事件中,频频闪现他们身影。从2006年开始,青岛的民营经济实力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在这种大环境下,早先搬迁而来的企业们又开始了新的变动。它们纷纷搬出福州路或在香港中路安营扎寨,或在东海路建屋造巢,虽然距离现有地方不足4公里,但其隐含意义大不一样。如果说初进青岛是它们进军市场“桥头堡”,那么再次变迁则已经意味着经过几年发展,这个创业的地方已然变成事业的大本营。在岛城站稳脚跟之后,向着更高的目标跨进。

  此时,老王也想搬家了,这次,他心里很坦然,6年的桥头堡生活让他整天处在阵地前沿,时刻了解这个城市,这个行业所发生的变化,也时刻影响着他和他的团队对整个经济脉搏的把握和了解,从而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应对的措施。

  老王看好了东海东路一号,他要把总部搬迁到那里去。他说,他在那里一眼就可以看到海,前面只隔着一条马路。但他不是在看海,他是在透过大海,看到大洋彼岸那些陌生的国度,看那些忙碌的人,正在搬着一个又一个的箱子,箱子上面有个熟悉的商标:亨达。

                    王吉万的“麦岛金街”情结

  “从风水上说,前靠大海,背依浮山,这是一个很好的地块,最重要的是,随着高端人群和商铺的入驻,这里的商业发展潜力无限,麦岛街,会变成名副其实的‘金街’,寸土寸金啊!”谈起自己即将乔迁的新址,王吉万显得颇为自得。

  随着青岛发展重心移至东部,香港中路成为山东半岛的CBD,海尔路商务区随后迅速发展,将青岛东移进一步推进;奥帆基地、东海路沿线高档场所、滨海高端住宅,共同构筑了青岛城市商业聚焦点。而在沿海一线上,麦岛区域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景资源与便利的交通辐射优势,集结了大量高端楼盘的兴建,一度成为岛城楼市销售的热点区域。

  据了解,在这个区域内,不需要大量消费群,它所承载的是贵族化的凝练式消费群体;在这里,每栋商铺都将力争担纲起该行业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在这里,建筑所搭建的是集旅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商业复合体。

  “麦岛区域是青岛山海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地方,也是价格最高的住宅板块,城市精英的高度聚合将为极地金岸等商业项目营造一个优良的消费环境。而极地金岸凭借着独特的定位,依托周边社区贵族人群的消费能力,不仅填补该区域主题商业市场空白,也为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随着该区域的持续放量及配套设施的不断升级,新麦岛区域将聚集更多的精英人群,成为岛城最大的高端社区。”谈到该项目的发展,岛城楼市观察人士张百忍如是说。

  “而随着像亨达这样有实力的企业不断加盟,麦岛街的‘金街’含金量会越来越高。”王吉万兴奋地说。

  实际上,麦岛路一条街已经成为麦岛区域重要的商业承载者。记者发现,目前已有6家银行和1家典当行密集地排列在这条短短的街道上,作为未来迪拜小鲍岛开发的咽喉要道,麦岛街的位置更是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不远的将来,它会成为真正的“金街”。

                                 解析“转型”之变

  30年前,中国企业跨入世界,企业变大,世界变小;30年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企业变大,世界更大。

  由于转型速度在加快,中国过去30年工业化进程还在进行的同时,资本化的浪潮已经来到,而且越来越轰轰烈烈。进入2000年之后,一些垄断性行业次第开放,银行、电信服务、保险、能源、传媒等领域的开放过程中,中国企业也开始从“体制改革”向“专业能力提升”转变,这最终将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秩序进步的一个由外而内的国际力量。同样中国企业也在经历着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最深刻的变革。

  企业经营思路的深刻变化。以“个性化、时尚化”为品牌内涵的变革,带来了“后中国制造时代”的产品创新的重大转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屡遭排挤后,对行业的发展未来开始了反思,许多鞋企开始重视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建设等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关键环节,藉此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后中国制造时代”的产品创新。在全球鞋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亨达集团在产品个性化、时尚化方面的创新举措,强化了品牌内涵,并由此带来了“后中国制造时代”产品创新的重大转折。亨达一改传统相对静止式产品创意为“三位一体”的动态式信息整合,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强化创意、创新,开发出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

  带来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流程的变化。以“个性化、时尚化”为品牌内涵的变革,带来的则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流程的变化。及时变传统的“大批量、单一化”为“敏捷式、多样化”生产,通过快速更新的产品款式,使亨达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日趋明显。近年来,为了打造高效的产业链,以信息化平台为核心,整合产业链内从供应商到客户在内的每一群体,使整个产业链维持一体化协调运作,不仅打造了高效的产业链,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缩短了产品研发到上市的时间。

  快尚营销模式。品牌化、个性化、快捷化和人性化服务的终端连锁店的崛起已不容忽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鞋产品的地位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品质、品位、个性等精神层面的内涵,亨达率先将快尚模式应用到鞋类产品运作中来。在多年的发展中,亨达构建了强大的技术创新、时尚创意能力和先进的信息化平台、高效的供应链,实现了创意、研发、打样、成品、投产的敏捷式运营,改变了传统的提前3到6个月季度订货为每半个月的即时订货,实现了产品的即时更新,打造了具有亨达特色的典型的快尚新模式。

                                                                         《青岛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