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复习要领(四)
实践能力是新课程高考考查的重点
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包括两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能力;二是创新精神。新课程的课程理念不同学科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共同点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在表述上有许多提法,比如最早的表述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后来又出现了诸如“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能力”等等。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中的提法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在提法上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不同,“学以致用”既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在“考试范围与要求”中,把对知识点的等级要求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了解与认识”;二是“理解与应用”。当然“应用”是最高等级,这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知识点考生不但要了解、认识,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应用。
高考命题专家在分学科命题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学科的自身价值,在高考命题过程中,只有不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只有不断强化学以致用,学科的自身价值才能不断得以实现,得以提升。
新课程在学科内容安排上也进一步强化了知识、能力与生活的联系,比如政治学科,过去的思想政治课程包括四个方面: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时事;新课程的思想政治课程则包括了五个方面内容,在表述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时事。显然,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就是强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不只是思想政治学科,化学、物理、生物在教学价值取向上,特别是实验内容设计上也在强化“化学与生活”、“物理与生活”、“生物与生活”的教学目标和考查目标。历史学科比较特殊,学习、研究的内容都是“过去了的事情”,我称这个学科为“回头”学科,但是“回头”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方法与能力,要为现实服务,从历史到现实,这就是历史学科的自身价值,也是学以致用的一种价值诉求。
高考试题在价值取向上一定要支持课程改革,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因此在试题设计上,在命题思路上,一定要、必须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体现学以致用的方向,只有这样学科本身才会有价值,掌握学科知识的人才会有所作为。
比如政治学科就有类似的试题:如果你的父母有10万人民币的富余钱,请你帮助父母选择投资方式:股票、储蓄、国债、基金、购房……,并从理论上叙述投资理由。还有一道更难一点的题:你父母用富余的钱买了五万元国债、五万元股票、五万元保险,另外五万元为定期存款,你如何评价父母的投资方向与投资方式?这样的问题和学生十分贴近,股票、基金、存款、国债、购房这些概念、这些信息媒体天天见面,投资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不但要了解和认识,还要理解并学会应用。当然,回答类似这样一些问题时要注意避免用生活语言干扰学科语言,注意要用学科知识,从学科理论上去阐述,否则阅卷老师不会给你分。
再比如将简单的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解释生活当中的生物学现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科学,这样一些内容也需要考生学会联系,学会应用。
试题一:许多老人习惯晨练,天刚刚亮就起床去小树林跑步、散步或打拳、练操,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为老人的晨练提出合理建议。
试题二:有的人在卧室里放置了许多绿色植物,理由是可以调节卧室空气,谈一谈你的想法。
这两道题都牵扯到植物呼吸问题,光合作用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属于初中阶段的,但是因为试题联系了生活实际,情景新,新=难,因此许多考生不会做。还可举出一些试题为例,因篇幅有限不一一列举。
如何提高考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课题。
一、要有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这根弦要始终拉紧,教师应当把这种意识上升为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活学活用这一目标,将“应用意识”也转变成学习行为,这是第一位的,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筛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综合题,讨论、研究、拓展、漫延,增强学以致用意识,上升理念,转变教学、学习行为。
三、要认真看书,必修要认真看,选修也要认真看,选修中要考查的当然要认真看,其他部分也应走马观花。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理、化、生三科要认真上好实验课,上好实验复习课,理科实验中既有探究能力的培养与考查,也有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查。
五、史地政是人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构成的三要素:
在哪儿——空间——地理
怎么了——时间——历史
怎么办——意识——政治
人类生活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这三要素,因此在学习史地政三科中加强应用意识不但对考试十分重要,对于考生将来走入社会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