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在每首乐曲前都进行详细的讲解。
三千师生同听“十大金曲”
厦门爱乐乐团走进厦大
厦门晚报
2009-10-22
本报讯(文/图
记者林晓云)建南大礼堂不是音乐厅,却有热情更甚的3000名听众。前晚,“鉴赏的艺术——马爹利携手厦门爱乐·公益音乐之旅”走进厦门大学,一场两小时的音乐会,让以厦大师生为主的听众,在音乐会结束时一次次站起来鼓掌喝彩。
从序曲《红旗颂》开始,厦门爱乐乐团在艺术总监郑小瑛教授的指挥下,奏响《良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卡门》组曲中的选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叽叽喳喳波尔卡》、《鹿港庙会》、《火把节》、《天真汉》序曲、《土楼回响》选章以及《北京喜讯到边寨》等。这些作品大多让人耳熟能详,但学子们平时却少有机会在现场聆听。因此,音乐让现场充满了流动的艺术气息,加上郑小瑛在每首乐曲前详细的讲解,音乐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鉴赏会。
“这可是被我们称作‘十大金曲’的一些经典名曲”,乐团多位演奏员表示,乐团十多年来的公益演出,积累了大量的曲目,前晚演奏的这些,都是大家内心“票选”出来特别动听、也最受大众喜爱的。其中,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刚于10月上旬于加拿大列治文市、美国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演出过,是乐团当之无愧的“形象金曲”。音乐会最后,应学子们的热烈要求,还加演了名曲《茉莉花》。
据了解,“鉴赏的艺术——马爹利携手厦门爱乐·公益音乐之旅”是厦门爱乐乐团第一次与品牌合作,一共包括3场演出,除了厦大专场,25日将在厦门双十中学举办一场,11月初还将走进集美大学。此次音乐会所选择的曲目囊括中外经典名曲,希望拉近大中学生与古典音乐的距离。
郑小瑛教授在音乐会结束后,表示“阳春白雪,合者日众”是乐团的宗旨,此次在马爹利鼎力协助下举办公益音乐演出,很有意义。她与马爹利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希望,将来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扶植高雅艺术的公益事业中。
郑小瑛:交响乐是必备修养课
“到音乐会现场听过我们演出的有多少?请举手。”郑小瑛前晚提出问题,不到一半的听众举起了手。据记者所知,近年来厦大古典音乐协会及爱好古典音乐的同学中不少人成为厦门爱乐的乐迷,常购票进乐团常驻音乐厅欣赏周末音乐会。“不过还是不够多,我有点遗憾”,郑小瑛说,交响乐的普及其实是知识分子的修养课。
“我们这个年轻的乐团正在成长,希望年轻学子的音乐修养和我们一起成长”,郑小瑛表示,如果是普通的爱乐听众,她不必说成长,但是对于学生群体,她希望大家是系统地欣赏音乐,在其中获取知识。“古典音乐的好不是读书就能获得,这需要感受和理解。如果把它变成生活里的需要,哪怕一个月一次两次,也会接触到全面的东西”。
郑小瑛还给大学生听众设计了方案——到音乐厅跟踪式地听音乐。从巴洛克、古典、浪漫、民族、印象派……一系列地听。“跟踪”古典音乐发展脉络作为基础,再挑选自己喜欢的,这样欣赏音乐的质地就比较高。
据悉,厦门爱乐乐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雅音乐的推广,除了每周五晚上举行周末音乐会,为学生群体举行公益演出的比例也很高,达到了音乐会数量的四分之一。“我的目标是希望早一点让孩子们进入音乐厅,高中阶段至少一次”,郑小瑛认为,少年时期有了接触音乐会的习惯,就能体会到音乐对于启迪智慧的作用。
音乐会结束时,厦大师生起立鼓掌。
【相关链接】
马爹利:高雅艺术的一贯支持者
在中国,马爹利已经6次成功举办“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评选,支持了许多来自绘画、摄影、雕塑、装置等不同艺术领域并拥有非凡造诣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其中包括蜚声国际的摄影家保罗·罗维西、装置艺术家夏小万与油画家刘野等等。
2007年,马爹利携手中央美术学院创办了“马爹利艺术基金”,为中国更多年轻的艺术家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交流平台。此外马爹利曾推广“20年代巴黎影像”、“超现实主义”、“欧普艺术之夜”等一系列缤纷多彩的艺术活动,均获得业界极高的褒扬。
作为高雅艺术的一贯支持者,马爹利此次继续以“鉴赏的艺术”为理念,全程赞助厦门爱乐乐团将交响乐普及到年轻群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