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疫情与非典型的心态


    

典型的疫情与非典型的心态
廖德凯
    在刚闭幕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作出最新判断:“目前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加快,疫情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发病数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可以说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他同时强调,近来一天发生的病例数相当于一月前的10天,9月以来,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同期出现暴发流行。(《深圳晚报》10月19日)
    显然,H1N1疫情已经更深、更广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不过,虽然疫情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问题,但观察周围,想干嘛干嘛,想去哪去哪,想玩啥玩啥,并未体验到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这氛围似乎与疫情形势格格不入,特别是在这一疫情已经夺去了全球近五千鲜活生命的背景下,显得有些另类,非典型。
    这与六年前的那场疫情造成的社会心理大相径庭。六年前春夏之交暴发的非典型肺炎,以一种超越民众心理承受力的方式震撼登场,900余人死于该病毒。一时间人人自危,迅速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心理恐慌,大体是“四项基本原则”:大街上的人基本口罩上脸,传说中能防治肺炎的中草药基本断货(我们单位便一人发了一大撂口罩和一大袋板蓝根冲剂,虽然直到现在都没用过),娱乐场所基本关门,群体性活动基本取消……
    六年时间不算太短,但也并不长,面对一场更严重的、席卷全球的重大疫情,人们的心态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确实有点蹊跷。仔细想想,也许是这三方面的原因让人们放松了心态:其一,此次疫情从一开始便进入人们视线,且为“隔岸观火”,不似六年前发生在本土的疫情,先是信息封锁,后在释放过程中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爆炸性冲击力;其二,政府部门在此次疫情中的处置让人感到放心;其三,在这几年中,民众的心理已经经受了多重冲击,洪水、雪灾、以及夺去八万多生命的大地震,在一定程度上麻木了大家的神经。一个朋友曾如此描述H1N1:切!不就是一感冒嘛,有啥子好怕的!
    面对疫情,心态平和些是好事,这不会过多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不能充分而准确地认识到H1N1流感的严重性,低估了它的破坏力,则将更大地影响到我们的生命健康。要知道,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到目前已经造成近五千人死亡,与深圳一路之隔的香港,也已有31人死于H1N1之手。它不是普通的感冒,它的致命武器,也许只是一粒小小的飞沫!而“心态上藐视它,心理上重视它”,想来还是对付这一病毒的不二法宝。预防为主,健康至上,“小心驶得万年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