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几个应关注的问题
——深化风险为本的理念仍然是当务之急。一是部分银行轻制度执行。管理松散,轮岗不严,潜藏操作风险隐患。二是缺乏审慎经营理念。表现在违规操作政府平台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导致部分政府平台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反弹。三是服务不到位。信用卡违规授信发放,违规宣传代理保险和代理基金,导致银行信誉下降。四是管理不到位。重要银行机具、重要业务系统还潜在信息科技风险。
提示:要始终坚持风险为本、审慎经营理念
——亿元以上行业大客户两极分化。按行业统计,亿元以上行业有12个,包含107个大客户,占大客户总数的65.24%,贷款余额63.55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不良率4.64%。其中,无不良贷款的共5个行业41个大客户,不良率在21%以上的共3个行业33个大客户。亿元以上行业的不良客户率达到12.15%。

提示:在国务院近期印发的一份通知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行业被确定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的行业也被点名。
——农信社信贷质量管理亟待加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农信社信贷质量管理亟待加强。一是因为一家独大的历史时期即将结束。随着邮储银行挂牌放贷、农行、农发行和国开行加大“三农”支持力度,过去靠高利率独家经营农村市场的历史将不复存在,利率将会下调,优质客户将会丢失。二是因为“三查”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如: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意识,在家坐等客户上门,没有灵活性;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营销队伍,时有违规甚至违法(索要回扣)现象发生。三是因为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有效性,如:农户联保贷款,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由于对联保小组组成的质量重视不够,工作缺乏连贯性,出现部分联保小组贷款集体超期和联保协议超期现象。
提示:其他银行业机构也要对照检查,引以为戒。
——授信管理中的信息需要共享。一是信用卡授信不够审慎。多数机构都是看行业给予个人授信,而不是看其信用记录,看现实收入给予额度增加,而不是看未来收入。从而导致部分人被动接受信用卡,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违约人(多数是不知道交年费),也给予了那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从而恶意不良透支行为剧增,有些机构的信用卡不良率已经高达7.6%。二是公司或项目授信管理易警惕。一个项目,尤其是好项目,往往是银行争抢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各银行如果不及时信息共享,就会犯错。因为各家银行的授信额度是在假设其他银行不参与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实际能够贷款的额度应该等于本行授信额度减去该项目已经在其他行贷款的额度总和。如等壳电站实际需要贷款5.4亿元,各家银行授信总额已经达到13亿元,如果不进行信息共享,风险可想而知。
提示:实际能够放贷的额度应该等于本行授信额度减去该项目已经在其他行贷款的额度总和。实事求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通货膨胀的到来将会引发货币紧缩。按照经济学理论,通胀始终是货币现象。若反过来理解,则是说防通胀其实只需一招,收紧银根。可难题在于,央行并不知道何时收紧银根才对,而且力度也不好掌握。温总理在2009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9月10日—12日)上,强调宏观政策要保持稳定,但又同时指出要警惕和防范通胀风险,表明决策层已预感到通胀的压力。根据米尔顿·弗里德曼“滞后期[1]”理论,通货膨胀(紧缩)会在货币政策调节后12—18个月产生。4万亿救助计划已经实施10个月,加上巨额信贷投放,也就是在年底到明年7月份之间,会发生通货膨胀,与之对应的政策必将是收紧银根。
提示:确保“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温总理在2009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也不例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一是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二是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更加注重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三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更加注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是要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城镇化作为战略重点,更加注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五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社会事业。
提示:与国家政策合拍是银行家不变的选择。
——低碳经济不可限量。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教授详细分析显示,在美国政府没有承诺参与减排交易的情形下,全球碳交易[2]市场总额在2008年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国际知名的商业调查机构SBI2009年4月出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碳排放交易量将急剧攀升,到2013年将达到6690亿美元,其中,美国的份额将达到1170亿美元。近几年,在云南水电行业碳交易市场已经很活跃,尤其是怒江州成交量最大,保山卡湾电站也是一例,有些地方的银行已经把碳交易收入做为还款来源,作为贷款条件之一。
提示:新市场蕴含新商机。
——热钱再次盯上人民币升值。一是热钱流入中国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最近半个月大宗商品市场持续走强无疑是热钱开始活跃的征兆之一。截至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26%,继续稳居全球之首。据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分析:“第三季度中国的贸易顺差缩小为389亿美元,而第三季度外汇储备增加1410亿美元,表明近期资本流入可能已经再度加剧。”此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报告[3]指出,综合考虑国内流动性状况、资产价格的未来走向、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再度增强,以及美国经济将继续反弹等因素,预计热钱将在2009年下半年甚至2010年上半年继续流入我国。二是热钱将制造阶段性资产泡沫。虽然有新股上市的刺激,但持续不断流入香港的美元暗示,国际资本已经对人民币升值有所预期。热钱流入内地往往是先屯兵于香港,然后通过各种渠道伺机进入内地。热钱的流入将会加剧国内的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到了第四季度某个时刻,一旦美联储重新开始加息,一旦国内外投资者对居高不下的资产价格失去信心,热钱流向可能再度逆转,从而刺破资产价格泡沫,甚至在短期内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
提示:历史上,美元永远是汇率战的赢家。
[2]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中国2010年将启动国内的碳交易市场。
[3] 2009年7、8月份,我国的外汇占款增加额分别为2205亿元与1188亿元人民币。如果用“月度外汇占款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减去FDI(外商直接投资)”的粗略方法计算,则2009年7月热钱流入170亿美元,8月流出58亿美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从8月起,热钱流向再度发生了逆转。更为重要的是,吸引热钱流入中国的基本面因素并未发生改变。例如,尽管8月下旬以来A股市场持续下跌,但A股市场在2009年下半年仍有上升空间。与此同时,尽管部分城市的房价泡沫已经比较严重,但下半年房价依然有上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