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的思考


论(53

2009-10-20

关于“理想”的思考

 

       什么是理想?这是一个大问题,是人生的第一重要的问题。不追求理想,人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没有理想的人,会被说成“行尸走肉”。因此究竟什么是理想?如何科学地说明理想,是一个科学的大问题。也是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

       我曾经在讲“人的本质”的文章中指出,“理想”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之一,排在第一本质表现。与“理论、实践、激情、意识、组织”等共同为人的本质表现。

       《辞海》中对于“理想”的注解是1)同奋斗目标相联系有实现可能的想象。2)符合希望的;是人满意的。《辞海》的解释指明了理想要同奋斗目标相联系,或以奋斗目标为前提。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奋斗目标有两种:一是外在的事业、功绩、成就等。一是自我心理的,杰出人士、受尊敬的、体面的、人才等等。这两种理想都有道理。但是没有从现实讲清楚理想的核心是什么。

       人的理想的核心是“追求成为完人”。首先是成为“人”,其次是成为“始终如一的人”,三是成为“不断完善和完美的人”。

       人追求外在的奋斗目标,仅仅是一种“抱负”。在一定条件下“抱负”也可以被解释为理想。但是抱负和理想本质不同。“抱负”仅仅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才可以存在和实现的。但是人的理想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追求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追求的。不可以讲犯了错误的人,甚至经过强制改造的人,就没有追求“成为完人”的理想或不能够重新建立“成为完人”的理想。也不可以讲有了功劳和成就的人就一定理想,就一定有“追求成为完人”理想,就不会失去理想(俗话讲的“无毒不丈夫”就是不讲理想、只有抱负去做事的意思)。如果将抱负作为理想,那么是否可以讲圣战主义者和极端主义者也是有理想的。

人的理想就是“追求成为始终如一的不断完善的人”。不管一个人处于何种地位和条件,他都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是一个人不去追求完美和完善,不想成为“完人”,他实际上就没有理想。不管这个人曾经作出了多么大的贡献,成就了多么伟大的事业。若没有理想方面,在人的本质方面,他不如普通的老百姓。绝不等于曾经的历史伟人就有理想,或者他的理想就比普通老百姓的理想更伟大。

我最佩服刘少奇和周恩来。不在于他们的历史功绩,而在于他们始终不忘记做“完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始终如一的“追求完美”。就如毛主席曾经讲得那样。(可惜,毛泽东自己没有做到,没有成为完人的理想)在任何条件下,在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中,刘少奇都不失去自己的尊严和勇于负起自己的责任。在文化革命中,他愿意将一切责任承担,只要免却运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困难和痛苦。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历史是人民写的。不是某个伟人写的。周恩来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自己的信仰和尊严。在同外国交往或与敌人斗争中如此,在应对各种非常挑战的时候,即使躺在病床上,仍然如此。可以说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自己的信念意识。(大多数人在病床上,都会失去追求完美的意识。追求完美所达到的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是追求完美就一定是完美的。)

雷锋是追求完美的。托尔斯泰是追求完美的。焦裕禄是追求完美的。因为他们始终如一,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都一样,追求内心和外表的一样,不自己骗自己。

伟人将自己的错误和责任说成是“违心的”或推托客观原因时,这时都失去了曾经的理想,,把自己非人化,把自己变成为外在的物化的对象。说假话、贪功求名、诿过于人等等,都是没有人格和理想的,也都是不要尊严,不把自己当作人。可是社会上的人们崇拜的就是这种物化了的伟人。当万科集团的老总王石询问在座的光芒四射的嘉宾们谁没有行过贿时,看到的是一群人低下了没有理想的头。

当今社会上,有多少人崇拜追求完善和追求完美的人,有多少人追求理想?这恐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有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求成王败寇,讲衣锦还乡,讲鸡头凤尾,讲人上人等等。很少有讲求人自身的修养。常常是将修养与治国平天下联系,不是单独讲修养。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意识的基础上,金钱万能的市场经济导向下,和缺少科技研究的爱好传统下,现在的人不会有或者很难有“追求成为完人”的理想。

       人的理想是有时代性的。不同的时代社会的理想会有不同。但是在任何社会人的理想都要以成为“完人”为核心。只是“追求完人”内容会有差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供应较为充足时候,人的理想问题就会突出来。中国的传统思想意识中有关理想的概念,明显的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以人为本”的时代,“追求完人”的理想,必将成为全社会的意志的理念,并将充分的昭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