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双眼才是干部廉政的最佳试卷


周明华
甘肃白银市不久前举行了首次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知识考试,参加人员是全市的753名拟提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候选人。白银市纪委提供的数字表明,其中117名干部考试未达到60分,意味着这部分干部在今后一年时间内失去了提拔任用的资格。据悉,白银市是甘肃省实行的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知识考试首个试点市。(10月11日《半月谈》)
 

无独有偶,不久前吉林有关部门也举行廉政考试,5100多名县处级干部参加,“廉考”成绩将是选拔干部的必要条件,不合格者将影响其职位晋升。诚然,廉政建设,需要文化元素地长久渗透,但看到这一支支浩浩荡荡的应试廉政的“处座”“局座”队伍时,我仍觉得这种“以考促廉”的办法 “秀”味甚浓,甚至像是开“廉政玩笑”。说不中听点,若廉政可以“考”得出来,那纪检部门啥都不用操心了,天天组织领导干部解答廉政题得了。
 

但这可能吗?显然不行。因为不管廉政题出得多么有水平,也不管监考者如何认真,如此“轰轰烈烈进考场、认认真真答考题”的行为,本质上还是一种流淌于笔尖的文字游戏。因为要使心所想与手所写脱节很容易,即便某干部在平时面对各种诱惑时,常常方寸大乱,而到考场上却可能气定神闲,甚至成为一名 “考神”。不管考题怎么具有启发性,也难保它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拒腐功效。应考水平低,也不代表平时就不廉政;考试能力强,他不一定就两袖清风。或许只能反映出“考神”会上能讲廉政,会下不顾廉耻。
 

事实上,这几乎是当今一些善作“双面人”的通病。特别是那些不常思提高自身为民服务的业务水平,成天并善于琢磨文过饰非之技的官员,他们往往在作表面文章方面能力超强。别说任前一次廉政考试,就是一天炮制出一篇“寓意深远”的廉政演讲稿,也是举手之劳。叫他们去台上宣讲廉政时,往往会激情四射,说到动情处,眼眶还会湿润。但落实到平时的权力监督环节时,往往是程序虚置。不仅不能让廉政文化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心海里生根发芽,反而他们自己都会产生一种廉政幻觉——原来廉政这般容易,靠“考”就能蒙混过关。
 

当前,各种廉政建设与反腐红头文件已堆积如山,各种反腐措施早已汗牛充栋;各级官员的廉政宣言天天喊、日日呼;一些“反腐秀才”一说到廉政,总是妙语连珠、滔滔不绝;一些公共机构,每到过年过节,所群发的廉政短信,其鞭辟入里的内容不可谓不新、不动人,甚至让入笼的贪官现身说法,在“悔过台”上鼻涕横溢地痛悔自己迷失了价值观……这些反腐秀的技术含量都高,但效果堪忧。
 

  “廉政秀”之所以层出不穷,凸显的正是监督机制的缺失和虚设。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嘴上的、脸上、考场上的“廉政风暴”,缺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公众监督体制与独立的反腐体系设置。要使权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受到公众与法制的多重监督,就需要将选拔干部和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交给老百姓的眼睛才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驯服权力的张狂,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关进监督的铁笼里,不能徇私,只能服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