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开篇指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因立场和对世界运行方式的不同理解,对这句话也有多种解读。在《道德经》中,小鲜是指小鱼小虾之类的东西。有过烹调经历的人都知道,做这些小东西应该避免火候过大过急,而且用料不能过猛,否则做不好这类小鲜。治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因此,在我看来,老子实际上是在告诉政策制定者一个朴素的道理:治理一个国家应该小心翼翼,尤其应该避免政策上的大起大落和混乱不一致。经济政策的改变,经过宏观经济系统的传导和放大之后,会导致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严重后果,因此经济政策制定者应该谨慎地遵循某些原则。
什么才是政策制定者最需要遵守的经济政策原则?以下四点可能比较重要:
第一,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最好方法。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生产的最根本精神。自由市场制度是财富生产最有效率的制度形式。因此坚持自由市场制度的理念不应改变。市场背后的含义是自由交易。因此,财富生产的朴素法则是:自由是生产财富的最好方法。任何对经济主体的自由行为方式进行干预的政策和措施都不应该得到鼓励。尊重个体自由并坚持相信个体自由会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成果。这也正是老子所倡导的“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由经济主体分散地进行经济决策是最有效率而且风险最小的方式。
第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可能是解决市场问题的办法,但更可能是市场出现问题的原因。当前肆虐全球的金融海啸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几乎动摇了我们对自由市场的信念,但与其说是市场制度本身出了问题,不如说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导致市场出现了问题。公认为次贷危机的爆发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但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却是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结果。格林斯潘时代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繁荣,但后继者提高利率的政策却引爆了房地产市场的崩塌,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传染并触及实体经济。因此,在经济活动面前,政府经济政策应保持谦虚和谨慎。
第三,实行差别性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微调。把政府从经济活动中排除,完全依靠自由市场制度来组织经济活动在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政府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以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却需要智慧。在我看来,如果存在某种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对经济活动的效率有较少影响的话,那么一定是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来对经济进行微调。“一刀切”的政策将对经济产生恶劣影响,这种人为干预将导致经济活动扭曲,出现“南方有病,北方吃药”的结局,影响经济效率。比如全国一刀切的工业用地价格严重制约了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四,政策应遵循固定规则,并保持一致性。经济政策是按固定规则还是相机抉择来制定一直存在争论,二者各有利弊。但对治理一个大国来说,按照固定规则并保持一致性的经济政策应该得到重视。如果存一种对经济活动扭曲最小的制度,那么这个制度一定是刚性的。最忌讳不一致与摇摆。比如,把刻度尺的最小单位改成厘米而不再是毫米,除了开始时的不方便之外,大家将很快发现,这个制度变化对生活并没有什么实质影响,但是反复调整却会给生活带来巨大成本。在经济生活中,规则可以规范人际交往,通过对破坏规则的行为进行惩罚,规则将塑造一种秩序。通过对秩序的确认,以及对破坏秩序的机会主义者进行惩罚,人们在交往中能够形成信任。这种信任在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当秩序和信任占据主导时,人们就可以明确地预见未来,从而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也能对自己冒险从事创新性试验感到自信。在存在混乱的地方,社会交往必然代价高昂,信任和合作也必然趋于瓦解。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应该崇尚自由市场的基本理念,尽最大辛勤和智慧制定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保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应该着力遵循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