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偏爱华岩寺


  蒋介石为何偏爱华岩寺

  编者按:重庆是一个文化深厚的城市,今日和夫人造访黄山抗战博物馆,发现了许多蒋介石在抗战期间的珍贵遗迹,我发现重庆宣传报道力度不够,今日发表李哲良老师一文《蒋介石为何偏爱华岩寺?》供网友参考。

  蒋介石一生不知游历过多少名山古寺,为什么偏对重庆华岩寺情有独钟呢?说起来恐怕与“渝洲潜龙”的风水宝地有关吧。

  中国君王,从三皇五帝到唐宗宋祖,大都与“龙”的神话和“风水”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穿龙袍、坐龙椅、拄龙杖,连走路都学龙摆尾。

  蒋介石虽然做了现代中国的政坛领袖,但骨子里仍充满了“龙”的情节,一直做着“真龙天子”的美梦。

  巧的是,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又是遐迩闻名的一方风水宝地。

  溪口镇位于奉化县西北20公里处的奇峰幽谷之中,头枕四明山,背靠天台峰,脚踏象山港,面对东海。远远望去,宛如蛟龙入海,故向有“腾龙”宝地之称,正如一首古诗说的:

  巍巍百尺峙山丘,

  赢得龙光射斗牛。

  文薮由来锦溪胜,

  争看多士踏鳌头。

  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有天他带着7岁的蒋介石去参拜一个老和尚。刚一见面,老和尚便惊奇地对蒋斯千说:“此子天生龙相,将来必有造化。”又摸着蒋介石的头说:“他日事成之后,别忘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接着喟然长叹,说了一偈(ji,继),曰:

  胜不离川,

  败不离湾。

  尖石路滑(尖石者,介石也),

  龙隐草山(草山,后改为阳明山,老蒋在此出了车祸)。

  年幼的蒋介石听了这种谶言似的偈语,根本不知这是老和尚对他一生命运结局作出的判词。他只牢牢地记住“天生龙相”四个字,而且从此便一心想成为一个独占鳌头的伟岸英雄。事后,果然成为一统中华的一代“雄主”,更深信自己是“真龙天子”。

  日本人似乎很了解蒋介石的这一心思,所以在诱降不成之后,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1939年12月1日,先炸死他的元配夫人毛福梅;后于1941年初,日军占领溪口后,又挖掘了蒋家的祖坟,摧毁了他的龙脉,使他“龙心”永无宁日,彻底颠覆他的抗战精神。如果顽抗到底,那就按早已定好的秘密轰炸计划,将老蒋送上西天。

  蒋介石果然因此而忧心忡忡,更担心他的江山不保,所以便密令他的和尚朋友太虚法师,悄悄地替他寻找“龙脉”。太虚先在南京紫金山寻得一处风水宝地,但鞭长莫及,难以修葺。后来,终于在重庆西郊华岩寺发现了“龙穴”。他对蒋介石说:“这里虽然不如紫金山那么理想,但在此处建一观心亭,也可镇住龙心。纵然不能保蒋家江山永固,但也可使蒋公龙心安稳、祥和。我现在已说破天机,请蒋公早作决断”。

  次日,蒋介石在林森和戴笠的陪同下,悄然来到华岩寺。说是来进香礼佛,其实是来华岩洞观龙。那天,是由当时的方丈宗镜法师接待他的。老蒋故意漫不经心地问他:“听说这里有渝州潜龙的传说,是不是呵?”

  宗镜便将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关于“重庆是条龙,龙穴就在华岩洞”的传说,加油添醋地作了介绍。又说在明万历丁亥年间,泸州有个叫无权的和尚,听此传说后,就巴巴地跑来华岩洞,夜诵“华严”,结洞为庵,取名叫《湫隘寺》。湫,本指低洼狭小之处。但还有另一种含义,湫者,龙潭也。如杜甫诗云:“南有龙兮在山湫”。无权和尚将此庵取名为“湫溢寺”,就是想把自己的修道生涯和龙直接捆绑在一起。后来,有人在华岩洞右侧石壁上干脆刻了四个大字:“有龙则灵”。好像洞中真的有龙一样,看去洞口虽小,但深不可测,内通阴河,直达朝天门两江汇合处。上接“九龙坡”,下连“望龙门”,并与南岸“龙门浩”隔江想望,再与江北“龙头寺”相连。

  作为巴人后裔的重庆人,本来就有浓郁的“龙文化情节”,经此传说后,就更加龙来龙去了,龙上了天。蒋介石又是个风水迷,虽然明知这是传说,认不得真的,但他也来了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当天他看罢华岩洞老庙之后,又回到华岩寺主庙山门口,他站在右侧的一方大石上,时而俯瞰山下对岸的华岩洞,时而又仰望大老山后的莽莽群山。他足足观望沉思了半小时后,才打道回府。不久,就在老蒋驻足观望的大石上,修了一个方亭,名曰《观心亭》(又名《中正亭》)。两旁的抱柱联是:“心宇浑为一,豪光照大千。”亭边有一行小字:“中正登此亭焉。”是国府主席林森写的(豪光者,佛光也。此亭已毁于文化大革命)。

  1942年初,蒋介石举办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和平护国息灾大悲法会”时,他又把华岩寺作为主坛圣地的道场。直接参与筹办的林森、戴季陶、于右任和居正等四大元老,这才弄懂蒋介石之所以偏爱华岩寺,原来是他想借佛增光,画龙点“精”,从而谛造一座不可征服的“精神堡垒”。这样,重庆之龙便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满足了他想成为“真龙天子”的心理和政治需要。

  这正是东方极权政治家们的独特心态!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