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视角新颖 让思想放飞


 

  前些日子,有博友布公出题,问我当年苏轼曾在岭南说了什么。我想,那首脍炙人口的《惠州一绝》已流传千年,““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可谓家喻户晓,传统的评论多是天天在岭南这个四季如春的地方吃荔枝,永做岭南人。我能说什么呢?然,博友既然出题,便想有点新意,便想有个不一样的说法,哪怕强词夺理。

  于是,我终于想到了,当年苏轼是被贬岭南的,在那里曾与农人一起弄药避瘴,应该深知日啖荔枝三百颗之后果:口腔溃疡、内火增生,鼻血腹泻,危及性命!因此,有可能是苏老先生在那里解烦发恨,一吐心中怨愤,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暴饮暴毙埋在岭南以求永远解脱。明知此解有违传统,也有违苏老先生并非发牢骚的本意,但还是回复了,且告诉博友,如若不信,请“日啖荔枝三百颗”试试。结果,博友认同,心中甚慰。

  前天,又有飞天的博客谈《从艳照门中看人性》,举孔子“食色性也”为例,说性爱是人的本性。这种说法也较为普遍成为传统了,但我还是想换个视角,于是冥思苦想,便回复了这样的话:食色性也,是食、色,性也。一个吃(得好),一个穿(得艳),人之本性也,也是有道理的,不一定特指性爱。飞天回话他没想到,也认可了。

  更有博友湖中月,《带有各时期特征的春联》,从春联内容的变迁,展现了时代的特点和进步,历史春联展现历史,历历在目如在昨天!还有博友刘柴烧,在写明信片遇到的尴尬中,衬托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些,都是看问题要有新视角,不拘泥于常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要让思想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