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9月28日,就在昨天,是碧水湾温泉度假村的六周岁生日,这一天我收到了好多老领导、老同事的短信,大家相约共祝碧水湾生日快乐!这一刻,让我尤其感动,没有想到的是像我这般流浪在外的孩子,却还依然有人牵挂着,没有了功名利禄的纷扰,有的只是一颗真诚相待的心,一个共同呵护的家。夜色上涌的时候,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悸动,口占一首七律,是为贺:
※
自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不是智者,但我却喜欢水。
喜欢水,是因为水能悦目。都说秋水最美,而在碧水湾畔的流溪河水却一年四季都美。无论在哪一个季节,沿着顺势而下的阶梯缓步踱到河边,在垂柳下坐一坐,不用费力去听取流水的潺潺声,一抹一抹的碧色从眼前如云般掠过,缠缠绵绵、牵牵连连,当真是“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便是平时听惯了的鸟鸣也变得温柔起来。
一阵暖意顺着眼角慢慢涌上来,在流水摇摇的招手中,心也跟着想要随波逐流了。找到撑竹排的艄公,不用多说,眼里柔柔的笑意就是乘船荡波的最好船票,在艄公爽朗的笑声和着竹篙在水中滑动的哗啦声中,脚下的竹排已顺风漾出好远。身在水上,水在眼中,这一刻,不由得把双目紧闭,再也舍不得让这满目皆碧的水色溜走。
温柔的流溪河水给了我太多的遐思,曾经在闲聊时和友人戏作一联:“流溪河水美美水溪河流,碧水湾温泉泉温湾水碧”。其实,在碧水湾,水的存在不仅仅是温柔,还有阳刚的一面同样让我心动。
不需走得太近,随便在哪一个距离,把目光投向人工湖上的喷泉,都会被它喷薄而出的气势所震撼。雪白的水柱从平静的湖面一涌而上,恍若升天的矫龙,凌空的身躯带起串串四溅的水花,在经过了几十米的跳跃之后,条条水柱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紧紧相拥的水花在阳光的映射下格外眩目。看着动感十足的喷泉,不由得攥紧了双拳,一股要跳起来的冲动由足底“腾”地蹿了上来,忍不住要奔上前去和这活力四射的水龙戏耍一番,在这里,生命的活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当然,要论有着龙虎相济、阴阳调和之妙的水,还是碧水湾的温泉水。步入温泉池,还未真正感受到温泉水的神奇,已先被一阵阵随风而至的空灵之声陶醉了,淡淡的水疗音乐伴着声声的蛙鸣蝉叫,让人几疑是在梦中。晶莹的泉水从造型古朴的石兽口中潺潺流出,泉水奔向水面,激起轻烟阵阵,一飘一动,宛若无垠的天空里朵朵青云的影子,不由得想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躺在温泉水中,阵阵暖意袭上身来,平日里绷得紧紧的身躯被温热的泉水一把把按开,只觉得十万八千个毛孔尽皆张开,身体里的血液和泉水融在了一起。温润的感觉把我轻轻托起,烟雾迷离中,已浑然忘了身在何处,又分不清我是水,还是水是我,再或者是已没有我,只有这漾漾而动的温泉水在山色水光树阴石影之中亘古的流淌。
亲近碧水湾的水,其实是在吟一首意象万千的好诗。就如禅宗六祖惠能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不知道究竟是我爱上了温泉水,还是温泉水爱我,也或许就是这“花非花,雾非雾”一样的奇妙享受,才是众生向往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境界,才会让我如此沉醉不已。
碧水湾的水,如诗。
※
行走在外的人,见惯了悲欢离合,听多了红尘逸事,一颗心也就常常被感动着。和碧水湾结缘已经有一年半了,回头望望走过的岁月,不长,但却有味。
我是一个习惯于在深夜爬格子的人,在静静的夜晚,开一盏不算很亮的灯光,听一段轻柔的钢琴,思绪也就随着吐出的烟圈涌了上来。然而,就是这样的工作方式却最怕饥饿,可我却很少有过饥饿的记忆,往往是我夜晚来到办公室的时候,桌上已经放好了饼干和牛奶,日子久了,渐渐习惯了这种方式,也就不再去想是谁给我准备的,只知道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把那些在背后关心我的一举一动都化作笔下的文字,用心记下,等待某一天,能够让我有机会亲口说一声谢谢。
古时候的读书人有一种性格,叫做“士为知己者死”,讲的是滴水之恩、知遇之情。我远不能为“士”,可是随着肚子里积累的文字日渐增多,我却愈加向往“士”的风范。于是,感动的事情也就愈来愈多,哪怕是我病在床上的时候,领导一句轻轻的问候;哪怕是我倦困难当时,让同事为我送上的一杯咖啡;哪怕是远行后为我带回的一把小小折扇,都会让我在深夜难寐的时候咀嚼好久。
最喜欢在晚饭后踏着夕阳的余晖,漫步于心愿桥上,累了,便依在栏杆上静静地一个人发呆,呆久了,便有了一首不甚合律的小诗:
设若我还是一个少年人
我会把激情洒满碧水湾
借微风吹过
我把思念投向这碧水流深的河湾
托付给夕阳下的金波片片
顺流越漾越远
还在沉吟的时候
丝丝缕缕的薄雾
踏着蛙鸣的节奏来到身边
这究竟是山中荡来的氤氲灵气
还是乡间送来的炊烟
这一刻
我只想闭上双眼
任如泉的琴声绕过心田
任我逐渐老去却还青春着的思绪随碧波流转
踏上心愿桥
抱一抱青山叠翠
听一听蝉鸣蛙叫
嗅一嗅松香在鼻尖
再看一看能映出纤毫的碧水清湾
不敢轻语半声
只恐我这一身的俗气惊动这和谐的庄园
任花样年华似水流去
我依然虔心守护着这碧水清湾
因为在碧水湾
人有情
※
如果说碧水湾因湾而名的话,那么这里的湾则是因山而生。和碧水湾隔流溪河相望的飞鹅山,背依五指山脉蜿蜒而至的长岭,与从桂峰山麓一路而下的流溪河一拥一抱,在迎来拒往的拉扯中,将灵气凝聚在了碧水湾这一方半岛。
远望碧水湾,是被拥在飞鹅山的怀抱里的,走近飞鹅山,才发现碧水湾形似元宝,而飞鹅山展翅欲飞的形态则恰似一只刚下完蛋的天鹅,将人们的想象和美丽的祝愿留在了山水之间。故老相传,风水大师赖布衣当年行经此处,曾指山有语:“山似飞鹅福地成,水名流溪财运盛。休问何处起华居,此地已然贵气生”。自此,各地的善男信女每逢重大节日争相来到这里许愿祈祷,香火日盛。
而碧水湾的心愿大桥则独得山水大势,备受喜爱。飞鹅山脉连绵起伏的各种树木与山势相映成辉,隐约间宛若一柄如意顶端的心形云朵,心愿大桥却似如意的手柄一般,将飞鹅山的灵气与碧水湾连接起来。站在心愿大桥上看山,似观一幅绝佳的水墨山水画。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讲究的是墨分五色,在飞鹅山上,则是五色齐备,神韵十足。荔枝树、山竹紧密处是浓墨勾勒出的轮廓;山势平坦处没有了高树灌木,只有青草依依,这是用羊毫蘸上淡墨渲染的山体;山石突起之处,则是用狼毫挥笔掠过的干墨,虽然没有北方山岭之间那种大斧劈的皴法,却是笔墨情趣十足的披麻皴;在水面轻抚清波的各种树木又是另一种情调,湿润的感觉,比真正在水墨画中的湿墨更为灵动;往山脉低洼处走去,山上的秀色都集中在了此处,这是最具灵性的焦墨之笔,每一个笔触都跟随着山上的线条在蓝天白云铺就的宣纸上游动。无论哪一种墨色,哪一种技法都无法将飞鹅山的灵秀之气完美地表现出来。
毕竟,山势天成非人力可描,倒是这如画的美景可以常存心间。
※
著名的小小说作家韩英老先生曾经为碧水湾写过一首诗,称赞碧水湾是心灵的桃花源。在我看来,韩老对于碧水湾的喜爱,不仅仅是喜爱她的山山水水,而是因为在碧水湾,心能静、神能游,那种悠然见南山的隐逸之风,一如古人笔下的桃花源,给人们带来超然世外的洒脱与豁达。
行走在碧水湾,目之所见、手之所指、行之所至、心之所想莫不流动着通达赏心的惬意。在这里,不管是风景也好,人情也好,都在一种淡然相容的感觉里随着自然的气息运行。
古之隐者,当以陶渊明为最,常常在读他的诗作的时候,羡慕他那种悠然物外的心境。在他的诗作中,有诗人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然而,当这一切遇到了山水田园,便蜕化成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山水风光于冶心炼性之功由此可见一斑。
碧水湾之美不在于一处,而在于其整体氛围的营造,在于其对心灵的陶冶。写意画的境界在于心,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酣畅淋漓、讲究意趣;碧水湾的魅力在于心,山水相映、泉温如玉,哪怕是在烦躁的一颗心在这里也会得到解脱,得到休憩,得到抚慰。
然而碧水湾不是诗,不是画,却有着诗情画意的境界。有爱,有碧水湾——爱在诗情画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