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中心副主任卢中原:中国经济增长应该休整


国研中心副主任卢中原:中国经济增长应该休整

  记者 张玉雷 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快车应该进入休整期,但要防止回调过猛。当前的价格形势是喜忧参半,防通胀仍很艰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在日前举行的“改革开放30周年提案工作与中国经济发展研讨会”上发言时强调,下一步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选择好有助于形成平衡的政策组合。

  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比去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困难要多很多,卢中原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快车应该进入休整期,但要防止回调过猛。

  卢中原说,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去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已经连续四季度开始回落,表明这一轮经济上升期到了顶点,开始进入调整期了。

  卢中原认为调整期本身不是坏事,这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今天面临的情况有点类似1998年,当时中国经济增长处于下滑期,又遇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今年外部有世界经济放缓、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化等不利因素,内部有一二月份的冰雪灾害、五月份的汶川地震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短期内又有投资需求和出口实际增速放缓,有可能使经济增长进一步被叠加上一些短期下滑因素,在两种因素叠加一起的情况下要防范经济增长回落过猛。

  第二,当前的价格形势喜忧参半,防通胀任务仍然艰巨。

  针对“当前经济主要危险不是通胀而是经济下滑过猛,国家宏观调控的基调应该转到促增长上来”的观点,卢中原认为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他说:“8月份消费品价格增幅已经回落到4.9%,月环比回落更明显,在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后,消费品价格还能出现这样的回落态势来之不易。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太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0.1%,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达21.6%。如果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品资料价格都处于逐步回落的态势,这样就比较好,但今年价格形势比较复杂,上游产品涨幅加大要引起高度重视。”

  卢中原认为,价格上涨有国际输入因素,有内部结构变动和体制转轨因素。几种因素叠加,产生成本推高,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对消费品价格产生影响。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容易产生需求拉上型通胀压力。因此,防通胀任务仍然艰巨,不能轻易放弃“一保一防”基本方针。

  第三,努力寻求稳定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的平衡。

  卢中原表示,寻求保增长和抑通胀两者平衡,还是要把潜力调动出来,而不是一味靠政策刺激。通过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内在的活力和竞争力一定会焕发出来,资源配置效率一定会提高,这一点千万不能放弃。

  因此,保增长和防通胀的平衡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把握好我们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我们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有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另一方面有体制转轨带来的动力,发展潜力很大。二是考虑面临的开放环境,控制通胀应该在可控的范围内。三是要考虑与改革方向一致,抑通胀、保增长不能寄希望于行政性管制。以往的低物价是一种被压抑的通货膨胀,事实上掩盖了结构扭曲的矛盾和资源配置效率低的矛盾,还会带来减少供给的恶果。一保一防平衡,不能拘泥于以往价格扭曲下的低增长,改革不合理的价格机制是要付出代价的,必须把被压抑的通胀释放出来。释放途径就是通过改革,找到市场供求的均衡点。

  第四,把握好宏观调控时机、节奏和力度,选择好有助于形成平衡的政策组合。“可以考虑的选择是:保内需,增供给,松财税,紧货币,改价格,稳汇率。”卢中原总结道,在目前形势下,内需要保证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同时要增加供给,如果只靠增加需求而没有供给,那物价是稳不住的。难点就是敢不敢取消一些微观干预,使企业有供给的积极性。松财税、紧货币,就是在连续好几年财税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国家有财力来支持保增长措施,宜优化国家财政支出结构,来支持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支持农业、支持生态建设。如刺激企业增加供给,可以考虑利润再投资时抵扣税,但要控制政府的行政性开支。紧货币的基调不宜改,但具体措施应该加强针对性、灵活性,如支持中小企业,支持出口、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信贷,改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难的局面等等。改价格、稳汇率主要是加快资源价格改革,同时要稳定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以减少热钱的流入流出,从而实现金融稳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