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检验期待民间力量兴起


 

产品检验期待民间力量兴起

王志安

三聚氰胺牛奶事件曝光后,整个社会都在反思中国的食品检验制度存在的问题。质检总局也在第一时间里成为公众非议的焦点。在笔者看来,完善政府的法定检测责任和义务,当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要前提,但是,在食品危机广泛爆发的今天,另一个问题同样值得思考:就是在政府失效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为什么没有补救机制和措施?我的观点是,如果真要构建一个安全的食品市场(当然也包括更广泛的产品质量),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必须建立一套以民间为主导市场质量检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政府是失效的时候,仍然有制度确保消费者的安全。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国外的经验,美国的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包括政府和民间两套系统,政府的检测我们多有熟悉,美国和我们比起来,只是检测项目和标准比我们严格。我们来看美国民间的检验体系。美国有一本杂志,这本杂志的背后是一个民间组织,这个民间组织定期自己到市场上随机购买消费品,然后按照严格的检验程序和标准,对这些消费品的质量进行检验。检测报告出来后,他们将检测结果登载在这本杂志上。更关键的是,这个民间组织的检测要比政府的检测更为详细,像食品行业,政府会按照法定项目检测,只要达标即可,而这个检测机构,却把每项检测的精确结果全部标识出来。甚至还会检测许多国家法定检测范围之外的项目。这本每周出版一期的杂志,在消费者中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美国家庭都是根据这本杂志来指导自己得消费。企业也十分在意这家机构给自己的产品的检测结果,一旦出了问题,虽然不会被立即驱离市场,但该产品在消费者那里,却已经名声扫地了。

类似这样的民间机构,并非美国所独有,欧盟,日本等国家都有,这一制度安排的好处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面对政府和民间两套监督系统。一旦一套系统失效,另外一套系统还能继续发挥作用。近些年在美国和欧盟,许多产品的瑕疵,都是首先被民间检测机构率先发现,然后政府部门后续跟进。像前两年我们国家出口欧盟的国产汽车,就是首先被民间检测部门在碰撞试验过程中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的。

话题回到中国,我们国家目前产品检验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有政府一个部门对产品质量负责。且不说目前国家检测频率和产品检验标准和国际上相比过低,单一的检测渠道,一旦不法商家成功收买政府质检部门,或者质检部门稍有疏漏,都会导致问题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因此,面对今天中国严峻的产品质量,尤其是食品安全危机,效仿国外经验建立一套民间检测体系,实在刻不容缓。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曾经频频揭露食品行业的许多坑害消费者的行为,起到某种类似民间质量检测的作用。但是,《每周质量报告》采用的隐秘拍摄手段,在法律上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而其实,只要有精确的检测手段,大多数产品质量问题,是可以通过成品检测现行的。

有人也许会问,真正的民间检测机构,必须自己在消费市场上随机抽样购买产品,在企业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公之于众。这需要要投入相当多的金钱,谁会来出这笔钱?如果企业来出,公正性又无法保证。比如在汽车领域,我们国家清华大学在几年前建立了碰撞实验室,但这家实验室并非独立检测机构,他们只接受汽车企业的委托检测,这样一来,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就非常令人怀疑。我们还是来看美国的经验,美国的这家民间机构所有检测费用全程都是由自己来出,但是他们同时经营的杂志,在公布检测结果的同时,却是一家商业机构,这本商业杂志由于在消费者中影像甚大,它的商业运作非常成功。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民间检测虽然需要投入,但却不一定没有收益。只要政府开放这个市场,一定会有民间组织成长起来,来完成对产品质量的自发监督。并且还能通过监督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而创造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