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人地矛盾突出
山高坡陡,人多地少,是库区农村的“通病”
失去了,变少了,更显可贵了。三峡库区移民对于土地,爱得深沉,痛得彻心。
谈起当年“一碗土、一碗饭”的菜子坝,奉节县原堰沟村的村民们一个个神采飞扬,那一百多亩良田,是数百人的富足之源。五年前三峡工程135米蓄水时,它们沉到了江下。
而今,原堰沟村五社、现袁梁村十三社150人,总共只有不到5亩地。只能另找出路了,如果找得到的话。“年轻还可以去打工,我们就没办法罗。”56岁的冉启云说。
整个三峡库区的情形并非都如此极端,但人多地少的矛盾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根据三峡工程建设规划,三峡水库175米蓄水以后,最终淹没库区耕园地36万亩,移民安置区内的城集镇、居民点、工矿企业及基础设施复建占用7万亩耕园地,加上近几年库区城镇建设、地灾治理、工业用地,库区丧失的耕园地总数达45万亩以上。
“地无三尺平,房屋挂山腰”是库区的真实写照。库区腹心地带的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等地尤为突出,沿江地带基本找不到可用土地。耕园地严重不足使库区农村移民生计受到很大影响,相当一部分后靠移民难以土地维生。
《瞭望》新闻周刊在库区调研时获得的具体数据和事实是:
据重庆市移民局调查,目前重庆库区近30万后靠安置的农村移民中,人均耕地仅0.6亩左右,而且很大一部分土地因坡度大、地力贫瘠,基本失去利用价值。
库区各区县移民局负责人分别介绍,在万州,搬迁安置后人均耕园仅0.63为,低于人均0.8亩的警戒线。且土地质量不高,后靠安置土地坡度大于25度的占41%。这是农村移民中绝对贫困发生率高达14.4%的两个主要原因。
在奉节,农村原来人均耕地约有1亩,由于淹没耕园地4.2万亩,去年移民人均耕地仅0.42亩,其中有四分之一不足0.3亩。这也是该县移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水平近20%的原因之一。
在巫山,全县人均耕地约1亩,而移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只有0.4亩,是为该县移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据专家介绍,在重庆山区,农民人均一亩地的水平才能维持最低生活需要。从土地质量来看,据有关部门测算,同面积的后靠移民安置耕地每年要减少4到6成的粮食产量。重庆市农调队曾对云阳县、奉节县有关人员进行调查,估计新垦耕地2亩地的耕种收入相当于原有耕地0.4亩的收入。
巫山县培石乡1500名后靠移民原来分到的人均两三分新垦耕园地便是如此,坡度有的达到45度以上,基本无法种植。也有人去尝试,如谭少权,结果下了10斤小麦种子,辛苦半年,收获14斤。
“不能代表库区”的云阳盘龙镇活龙村,平均生活水平比搬迁提高,是因为新县城的到来,以蔬菜代粮食。人均耕园地从以前的八九分下降到四五分,则同样具有代表性。
面对即将到来的175米蓄水,活龙村村民也不无担忧,因为如今村民收入的大半是来自未来消落带上种植的蔬菜,以后允不允许种还是未知数,如果不行,“就得看果树收成如何了。”村支书王槐仲指着尚未挂果的柑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