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边 缘 (昨天网站的服务器超慢,耽误了一章,回头补上!)
中国温泉旅游第一人朱跃东先生给温泉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者以体验温泉、感悟温泉文化为主题,达到温泉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所以,温泉旅游首先是一个复合型的旅游产品,这一定义也就决定了温泉旅游边缘学科的属性,因为在温泉旅游产品中不仅仅包含了旅游和温泉的元素,在实际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还介入了营养、养生、神经、心理、景观、建筑、酒店、餐饮、商务、会议接待等多种元素。
从酒店看温泉
酒店是温泉旅游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绝不是唯一。随着温泉旅游的快速发展,各地在积极模仿广东温泉泉旅游的成功模式的同时,往往将酒店和温泉旅游混为一谈。事实上,作为温泉旅游的表现形式之一,酒店承载了温泉旅游功能集中的发展诉求,对于温泉旅游内容的充实和统一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以温泉文化为主题的酒店,既有着传统意义上度假型酒店的内容,同时也更多了融入了休闲和健康的温泉旅游理念。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温泉酒店的服务要求越来越趋向于一种个性化体验。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田玉堂先生在《温泉文化主题酒店操作实务》一书中已有过详细论述,简列如下。
温泉文化主题酒店定义
凡是以温泉为载体,以追求人类健康、养生作为主要服务项目和主题文化的酒店(度假村),即可成为温泉文化主题酒店(简称温泉酒店)。
温泉文化主题酒店管理模式
酒店的个性化是建立在人性化、理性化的基础上的。酒店要在规范化的轨道上,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占领独具优势的市场差异空间。21世纪是个推崇个性的时代,主体产品应运而生。主题酒店是酒店产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市场日益细分化的必然趋势。因为,主题是一种很实用、效果卓著的营销手段,对于温泉文化主题酒店更是如此。
第一,它要以温泉文化之核心——保健养生和温泉文化主题酒店内涵之核心——21世纪创建新型的健康生活方式(使人活得更加健康,使人活得更加美丽,使人活得更加愉快,使人活得更加智慧)以及21世纪温泉精神——四个关爱(关爱健康、关爱自己、关爱别人、关爱未来)为主题文化。
第二,既要吸纳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科学的管理标准、规范、程序(信息管理、成本管理)和西方现代销售学的理论,又要吸纳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吸纳欧洲和中国浓郁的历史文化;既要吸纳东方热情、周到、细腻的个性化服务(以泰国东方文化酒店为代表),又要吸纳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及黑格尔的辩证法),还要吸纳东西方美学的概念:
概念——要策划美
图纸——要设计美
产品——要制造美
消费——要感受美
身体——要体验美
精神——要享受美
第三,温泉文化主题酒店的世界观:
1、就是要让客人亲自体验温泉独有的风情,尽情享受温泉的人间天堂。
2、一份预防,胜过十分治疗。
3、享受健康,创造美丽。
4、人来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更应该改造自己,更应该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创造生活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最高的享受恰恰就是创造。
第四,温泉文化主题酒店实行“坐标定位责任管理法”。
“坐标定位责任管理法”——温泉文化主题酒店适应组织大型活动需要的一种管理办法。
它是一种利用现代化资讯手段,以实现活动宗旨、追求高效为目标,以立体几何三维十字坐标为虚拟模型,将参与大型活动的决策者(总经理、总监)、组织者(部门经理)、和操作者(主管、领班和员工)分配在此虚拟模型中的各个位置,按照岗位、时间和任务(含质量、安全、标准和规范)三个防卫系统工程的要求,明确其责任和权利,并要对其结果赋以奖惩性评估的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办法。
第五,温泉酒店音乐主题是
天籁,即春夏秋冬(四季)自然和谐之韵律(庄子语)。
第六,温泉酒店口号:
●信仰温泉——热爱生命
崇尚温泉——珍惜人生
热爱温泉——与众不同
感恩温泉——种德得福
●美丽源于健康
关爱源自温泉
●创新、开拓、实效(对员工)
第七,温泉酒店管理之精髓:
融会中西,博通古今;内圣外王,解读经典;鼎盛金律,为我所用;知行合一,万年似锦。
从休闲看温泉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我国,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于光远先生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开发闲暇时间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休闲时代即将到来
世界休闲组织秘书长杰拉德?凯尼恩表示,休闲是一种渗入城市骨子里头的生活状态,社区的一个小型健身场所,广场的一场小型露天电影,池塘边的一次垂钓,都是休闲。“休闲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良好状态,是21世纪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特征。优质的休闲对个人生活甚至社会发展都十分重要,休闲可以促使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平相处。”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的《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作者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进入休闲时代。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当今的美国人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有1/3的收入用于休闲。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旅游业年接待国际旅游者达1.37亿人次,创汇1000亿美元,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强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将率先进入休闲时代。
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一方面消除体力的疲劳,一方面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休闲不仅可以促进人自身素质的提升,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劳动、创造结合起来的休闲还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休闲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劳动的时间会逐步缩短,休闲时间会相应增加,随之而来的休闲消费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主旨演讲。吴仪指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0美元。我们制定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可以预见,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整体提高,休闲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这为中国与休闲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有专家指出,以旅游、娱乐、体育健身、文化传播和社区服务等为主的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休闲产业是未来最具发展力和生命力的产业,休闲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将来休闲产业会创造出50%的就业机会。
中国人的休闲方式
经济和时间的充裕支配是休闲的基础。物质财富和自由时间的增多,人们需要弥补精神生活方面的不足,享受发展成果。
专家认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需求。2003年中国已步入这个阶段,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与此同时,从实行‘5天工作制’,到推出‘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现在中国人每年的法定休息日达到了114天,这意味着城市居民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假,因此可以说我国已跨入休闲经济时代的门槛。
休闲不仅是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人文要求,进一步讲是中国人开始享受的一种社会权利。高雅的休闲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养的提高。中国人旅游休闲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表明了中国的进步,而进步的核心是中国人素质的提高。休闲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积极休闲和消极休闲
积极休闲包括旅游、度假、文化、体育活动,活动有看电影、聚会,甚至逛街。这些都是休闲方式。消极休闲,即睡懒觉、喝酒、打麻将等。
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休假的中国人已形成了六大主要休闲方式:观光类、城郊类、度假类、商务类、运动类以及文化类休闲。休闲活动的排名主要集中在去公园、看休闲/消遣类书籍、打羽毛球、登山、打麻将、种花盆栽、打游戏机这7项活动,说明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还是主要集中在一些简便易行、花费低廉的活动上。
如果没有休闲,人民无法共享发展成果,发展将毫无意义。中国已经有了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它的出现昭示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休闲开始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休闲小康指数”是由《小康》杂志社组织、发布的,他们根据民意调查、加权统计、专家分析,并参照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得出中国目前的“休闲小康指数”为63.5。
当前我国积极休闲的三大项目有旅游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私家车旅行、野外生存、潜水、街舞、瑜珈……一系列新颖的休闲产业应运而生,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人的休闲生活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休闲观念落后,表现为“主动工作、被动休闲”;二是休闲时间增多,但休闲质量较差;三是休闲支出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四是休闲方式单调,许多人选择睡觉、打麻将、无事发呆的消极休闲方式…..。必须对全体国民进行休闲教育,提倡积极的、健康的休闲方式。
2006年4月22日至10月22日在举行的杭州2006博览会以“休闲--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为主题;杭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显示,休闲是整个杭州市“十一五”旅游规划的主题。它将通过把传统的游山玩水式的休闲,同文化、知识传播以及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等结合起来,并演变成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以休闲业为代表的休闲经济将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杭州打造“休闲之都”,关键是应加快城市国际化功能建设。要在国际上打响品牌,必须紧紧围绕“休闲”二字做大文章,强化这方面的功能,尽可能多地吸引和承办相关的国际和地区性会议、展览、文化体育交流、艺术访问、美食节庆、休闲旅游活动等,以提高城市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
传统的旅游研究表明:闲暇时间是旅游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就没有旅游活动。旅游是休闲的形式和手段之一,而且是综合性的高层次的休闲活动。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它们的关联性表现在相互交叉,因此,旅游与休闲的关系是密切的。
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简单地说,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建立在旅游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或者是欣赏大自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现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以满足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情、促进沟通、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人们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更注重自身的精神状态,更强调在这一短过程中对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享受。因此,休闲旅游可以通过人们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同时,休闲旅游还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观光旅游,是对传统的观光旅游感念从内涵到外延都作了新的延伸。
休闲旅游大众化
国家在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休闲娱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休闲旅游在我国也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和政策。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对旅游业发展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加快了我国步入休闲时代的步伐。本世纪前5年,中国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在当今的中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正是一个国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的时期,主要是观光性旅游;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需求急剧增长,形成休闲的多样性需求和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度假需求才会普遍产生。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已经超过5000美元,一些大中型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已超过30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越过休闲的临界点,其中有些地方,比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超越了度假门槛。20年前,中国人所理解的小康生活是‘穿的有绸,吃的有肉,住的有楼,串门不愁’;而今,‘有钱出国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的新追求。
休闲旅游项目需要具有特色、个性和创新。要符合国情、民族习惯和体现科学性,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相结合。我国的休闲方式可以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其他形式,从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的休闲方式上发展。要开展休闲教育。减少看电视等被动形式的大众娱乐,增加自发的学习、志愿服务、参观聚会、户外游戏等主动的大众娱乐,扩大人们的休闲活动。
传统的旅游定义认为,旅游是除为了经行有偿工作以外的任何原因而离开常住地作短期外出访问(或离开家短期逗留别处)的现象;而现在我们讨论的休闲旅游则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赋予旅游以“精神体验”、“文化感悟”以及“与自然的和谐”三个特征。
1. 精神体验。不仅能满足人的感官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精神需求。
2. 文化感悟。更多地是强调一种个体与群体检的文化氛围、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
3. 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主张善待自然,对自然资源经行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比较普遍的行为方式;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的休闲方式,将休闲旅游变成社会经济的一种动力已成为时代的需求。
休闲经济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休闲产业”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经济研究中,“产业”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在英语中,“产业”、“工业”、“行业”等都可以称为“Industry”,比汉语中的概念更模糊。产业经济学对“产业”边界界定的立足点,与其说是理论上的严密性,不如说是现实的实用性。因为产业经济学对“产业”划分的基准—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是有选择的。
传统上,这种选择一般服从于以下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为了分析企业市场关系,即处于同一产业市场上企业间的垄断与竞争态势,从而以“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作为产业的定义;是为了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部门之间、制造业各工业行业之间、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从而根据“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工艺或相同产品用途”的特性作为界定产业的基准。
休闲,从某种程度上说,使按照人们的消费动机,即为了开心享有(enjoyment)、神清气爽(refreshment)、消遣放松(relaxation)或娱乐(diversion)而对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满足所进行的分类。
休闲经济中的现代温泉旅游
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休闲经济的休闲理论,休闲理论告诉我们: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离“休闲时代”尚有一段遥远的路程;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假日”措施:1995年宣布实行每周“双休日”;1999年10月起开始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大假制度。目前我国已有法定假日114天,即一年有1/3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这一国家行为表明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背景中。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花了近一百年的时间才达到的假日程度。
休闲经济带动了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而现代温泉因为自身的诸多优势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健文化”和“休闲文化”是现代社会温泉旅游的核心主题。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和精神享受。
现代温泉旅游正是强调通过空间移动到日常生活圈子以外的温泉旅游目的的进行“体验”的行为,也可以说温泉旅游强调在异地通过温泉水实现心理愉悦;因此,温泉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养生、解压和治疗身心疲惫的方式,是一种高级的享受,符合人们的休闲、养生和度假需求,很自然地它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士的青睐。
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与人类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和精神密切相关的休闲产业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温泉旅游产业作为休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从酒店看温泉
酒店是温泉旅游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绝不是唯一。随着温泉旅游的快速发展,各地在积极模仿广东温泉泉旅游的成功模式的同时,往往将酒店和温泉旅游混为一谈。事实上,作为温泉旅游的表现形式之一,酒店承载了温泉旅游功能集中的发展诉求,对于温泉旅游内容的充实和统一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以温泉文化为主题的酒店,既有着传统意义上度假型酒店的内容,同时也更多了融入了休闲和健康的温泉旅游理念。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温泉酒店的服务要求越来越趋向于一种个性化体验。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田玉堂先生在《温泉文化主题酒店操作实务》一书中已有过详细论述,简列如下。
温泉文化主题酒店定义
凡是以温泉为载体,以追求人类健康、养生作为主要服务项目和主题文化的酒店(度假村),即可成为温泉文化主题酒店(简称温泉酒店)。
温泉文化主题酒店管理模式
酒店的个性化是建立在人性化、理性化的基础上的。酒店要在规范化的轨道上,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占领独具优势的市场差异空间。21世纪是个推崇个性的时代,主体产品应运而生。主题酒店是酒店产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市场日益细分化的必然趋势。因为,主题是一种很实用、效果卓著的营销手段,对于温泉文化主题酒店更是如此。
第一,它要以温泉文化之核心——保健养生和温泉文化主题酒店内涵之核心——21世纪创建新型的健康生活方式(使人活得更加健康,使人活得更加美丽,使人活得更加愉快,使人活得更加智慧)以及21世纪温泉精神——四个关爱(关爱健康、关爱自己、关爱别人、关爱未来)为主题文化。
第二,既要吸纳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科学的管理标准、规范、程序(信息管理、成本管理)和西方现代销售学的理论,又要吸纳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吸纳欧洲和中国浓郁的历史文化;既要吸纳东方热情、周到、细腻的个性化服务(以泰国东方文化酒店为代表),又要吸纳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及黑格尔的辩证法),还要吸纳东西方美学的概念:
概念——要策划美
图纸——要设计美
产品——要制造美
消费——要感受美
身体——要体验美
精神——要享受美
1、就是要让客人亲自体验温泉独有的风情,尽情享受温泉的人间天堂。
2、一份预防,胜过十分治疗。
3、享受健康,创造美丽。
4、人来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更应该改造自己,更应该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创造生活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最高的享受恰恰就是创造。
第四,温泉文化主题酒店实行“坐标定位责任管理法”。
“坐标定位责任管理法”——温泉文化主题酒店适应组织大型活动需要的一种管理办法。
它是一种利用现代化资讯手段,以实现活动宗旨、追求高效为目标,以立体几何三维十字坐标为虚拟模型,将参与大型活动的决策者(总经理、总监)、组织者(部门经理)、和操作者(主管、领班和员工)分配在此虚拟模型中的各个位置,按照岗位、时间和任务(含质量、安全、标准和规范)三个防卫系统工程的要求,明确其责任和权利,并要对其结果赋以奖惩性评估的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办法。
第五,温泉酒店音乐主题是
天籁,即春夏秋冬(四季)自然和谐之韵律(庄子语)。
第六,温泉酒店口号:
●信仰温泉——热爱生命
崇尚温泉——珍惜人生
热爱温泉——与众不同
感恩温泉——种德得福
●美丽源于健康
关爱源自温泉
●创新、开拓、实效(对员工)
第七,温泉酒店管理之精髓:
融会中西,博通古今;内圣外王,解读经典;鼎盛金律,为我所用;知行合一,万年似锦。
从休闲看温泉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我国,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于光远先生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开发闲暇时间是发达国家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休闲时代即将到来
世界休闲组织秘书长杰拉德?凯尼恩表示,休闲是一种渗入城市骨子里头的生活状态,社区的一个小型健身场所,广场的一场小型露天电影,池塘边的一次垂钓,都是休闲。“休闲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良好状态,是21世纪人们生活的一种重要特征。优质的休闲对个人生活甚至社会发展都十分重要,休闲可以促使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平相处。”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的《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作者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进入休闲时代。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当今的美国人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有1/3的收入用于休闲。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旅游业年接待国际旅游者达1.37亿人次,创汇1000亿美元,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强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将率先进入休闲时代。
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一方面消除体力的疲劳,一方面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休闲不仅可以促进人自身素质的提升,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劳动、创造结合起来的休闲还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休闲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劳动的时间会逐步缩短,休闲时间会相应增加,随之而来的休闲消费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主旨演讲。吴仪指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0美元。我们制定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可以预见,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整体提高,休闲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这为中国与休闲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有专家指出,以旅游、娱乐、体育健身、文化传播和社区服务等为主的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休闲产业是未来最具发展力和生命力的产业,休闲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将来休闲产业会创造出50%的就业机会。
中国人的休闲方式
经济和时间的充裕支配是休闲的基础。物质财富和自由时间的增多,人们需要弥补精神生活方面的不足,享受发展成果。
专家认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需求。2003年中国已步入这个阶段,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与此同时,从实行‘5天工作制’,到推出‘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现在中国人每年的法定休息日达到了114天,这意味着城市居民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假,因此可以说我国已跨入休闲经济时代的门槛。
休闲不仅是经济现象,更重要的是人文要求,进一步讲是中国人开始享受的一种社会权利。高雅的休闲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养的提高。中国人旅游休闲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表明了中国的进步,而进步的核心是中国人素质的提高。休闲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积极休闲和消极休闲
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休假的中国人已形成了六大主要休闲方式:观光类、城郊类、度假类、商务类、运动类以及文化类休闲。休闲活动的排名主要集中在去公园、看休闲/消遣类书籍、打羽毛球、登山、打麻将、种花盆栽、打游戏机这7项活动,说明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还是主要集中在一些简便易行、花费低廉的活动上。
如果没有休闲,人民无法共享发展成果,发展将毫无意义。中国已经有了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它的出现昭示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休闲开始成为大众的普遍需求,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休闲小康指数”是由《小康》杂志社组织、发布的,他们根据民意调查、加权统计、专家分析,并参照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得出中国目前的“休闲小康指数”为63.5。
当前我国积极休闲的三大项目有旅游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私家车旅行、野外生存、潜水、街舞、瑜珈……一系列新颖的休闲产业应运而生,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人的休闲生活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休闲观念落后,表现为“主动工作、被动休闲”;二是休闲时间增多,但休闲质量较差;三是休闲支出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四是休闲方式单调,许多人选择睡觉、打麻将、无事发呆的消极休闲方式…..。必须对全体国民进行休闲教育,提倡积极的、健康的休闲方式。
2006年4月22日至10月22日在举行的杭州2006博览会以“休闲--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为主题;杭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显示,休闲是整个杭州市“十一五”旅游规划的主题。它将通过把传统的游山玩水式的休闲,同文化、知识传播以及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等结合起来,并演变成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以休闲业为代表的休闲经济将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杭州打造“休闲之都”,关键是应加快城市国际化功能建设。要在国际上打响品牌,必须紧紧围绕“休闲”二字做大文章,强化这方面的功能,尽可能多地吸引和承办相关的国际和地区性会议、展览、文化体育交流、艺术访问、美食节庆、休闲旅游活动等,以提高城市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
传统的旅游研究表明:闲暇时间是旅游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就没有旅游活动。旅游是休闲的形式和手段之一,而且是综合性的高层次的休闲活动。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它们的关联性表现在相互交叉,因此,旅游与休闲的关系是密切的。
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简单地说,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建立在旅游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或者是欣赏大自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现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以满足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情、促进沟通、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人们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更注重自身的精神状态,更强调在这一短过程中对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享受。因此,休闲旅游可以通过人们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同时,休闲旅游还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观光旅游,是对传统的观光旅游感念从内涵到外延都作了新的延伸。
休闲旅游大众化
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加快了我国步入休闲时代的步伐。本世纪前5年,中国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在当今的中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正是一个国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的时期,主要是观光性旅游;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休闲需求急剧增长,形成休闲的多样性需求和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度假需求才会普遍产生。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已经超过5000美元,一些大中型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已超过30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越过休闲的临界点,其中有些地方,比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超越了度假门槛。20年前,中国人所理解的小康生活是‘穿的有绸,吃的有肉,住的有楼,串门不愁’;而今,‘有钱出国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的新追求。
休闲旅游项目需要具有特色、个性和创新。要符合国情、民族习惯和体现科学性,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相结合。我国的休闲方式可以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其他形式,从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的休闲方式上发展。要开展休闲教育。减少看电视等被动形式的大众娱乐,增加自发的学习、志愿服务、参观聚会、户外游戏等主动的大众娱乐,扩大人们的休闲活动。
传统的旅游定义认为,旅游是除为了经行有偿工作以外的任何原因而离开常住地作短期外出访问(或离开家短期逗留别处)的现象;而现在我们讨论的休闲旅游则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赋予旅游以“精神体验”、“文化感悟”以及“与自然的和谐”三个特征。
1. 精神体验。不仅能满足人的感官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精神需求。
2. 文化感悟。更多地是强调一种个体与群体检的文化氛围、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
3. 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主张善待自然,对自然资源经行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比较普遍的行为方式;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的休闲方式,将休闲旅游变成社会经济的一种动力已成为时代的需求。
休闲经济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休闲产业”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经济研究中,“产业”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在英语中,“产业”、“工业”、“行业”等都可以称为“Industry”,比汉语中的概念更模糊。产业经济学对“产业”边界界定的立足点,与其说是理论上的严密性,不如说是现实的实用性。因为产业经济学对“产业”划分的基准—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是有选择的。
传统上,这种选择一般服从于以下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为了分析企业市场关系,即处于同一产业市场上企业间的垄断与竞争态势,从而以“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作为产业的定义;是为了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部门之间、制造业各工业行业之间、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从而根据“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工艺或相同产品用途”的特性作为界定产业的基准。
休闲,从某种程度上说,使按照人们的消费动机,即为了开心享有(enjoyment)、神清气爽(refreshment)、消遣放松(relaxation)或娱乐(diversion)而对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满足所进行的分类。
休闲经济中的现代温泉旅游
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休闲经济的休闲理论,休闲理论告诉我们: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离“休闲时代”尚有一段遥远的路程;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假日”措施:1995年宣布实行每周“双休日”;1999年10月起开始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大假制度。目前我国已有法定假日114天,即一年有1/3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这一国家行为表明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背景中。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花了近一百年的时间才达到的假日程度。
休闲经济带动了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而现代温泉因为自身的诸多优势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健文化”和“休闲文化”是现代社会温泉旅游的核心主题。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和精神享受。
现代温泉旅游正是强调通过空间移动到日常生活圈子以外的温泉旅游目的的进行“体验”的行为,也可以说温泉旅游强调在异地通过温泉水实现心理愉悦;因此,温泉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养生、解压和治疗身心疲惫的方式,是一种高级的享受,符合人们的休闲、养生和度假需求,很自然地它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士的青睐。
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与人类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和精神密切相关的休闲产业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温泉旅游产业作为休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