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朵金花与中国故事


六朵金花与中国故事

 

    六位姑娘个个穿着红色的奥运服,笑盈盈地坐在饭桌上,看着她们一个个稚嫩而略嫌疲惫的面容,我还不知道她们是谁。后来才知道,她们分别是贾静、李红艳、胡琼、袁渊、刘雅嘉、高玲娜,也是奥运期间最受观众注目的“中国故事”的筹办人,著名的“六朵金花”。

    我是刚刚从武汉录制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单位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中秋”,匆匆忙忙从武汉飞回北京。下午到达,住下来,一直等着和奥组委的人见面;但是,直到八点过了,还不见她们的踪迹,说真的,那天晚上我还真饿了。中午在飞机上仅仅吃了一点航空餐,那点东西早消化完了;但是,奥组委的人员一直未露面。直到八点过了,贾静和胡琼才来接我吃晚饭。这才有了开篇的情景。这顿晚饭真是“晚饭”,吃到十点多才结束。

    第二天,贾静开着一辆红色的小车来接我去“祥云小屋”,我还真不知道我今天要坐客“中国故事”是怎么回事。一路安检,来到一片帐篷前,走进四川的小屋,看了“永不消失的羌族文化”,我才知道“中国故事”是一个省市一个小屋,以展示本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

    接下来是重庆、湖南的小屋,再接下来是媒体活动:与大师对话。

    我开始就郑重声明:我不是大师,我是老师。

    活动到近十二点结束,照例,我和六朵金花第二次吃饭。“百家讲坛”这次郑重选择了十位主讲人参加“中国故事”的活动,但是,十位主讲人中七位是北京的,只有易中天、钱文忠和我是外省的;而且,易中天和钱文忠是来京录制“百家讲坛”时顺便来作活动的。我因为有中宣部的中秋晚会,录制完节目又赶到武汉,再从武汉飞过来专程做“中国故事”活动的,所以,我在北京奥运村住了两个晚上,而且和六朵金花吃了三顿饭。

    这样,在所有来“中国故事”做活动的主讲人中,我和六朵金花的接触时间最长。

    我知道她们中有些人已经在奥组委工作了三年多,整个“中国故事”就是由六朵金花筹办起来的。其中的甘苦只有她们自己才说得清楚,从开始筹办到轰动奥运,到为媒体关注,被社会各界认可,她们付出了青春、汗水、时间、泪水,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贾静告诉我,当奥运圣火缓缓息灭的时候,六朵金花坐在奥运展馆旁,远远注视着渐渐熄灭的圣火盆,个个都流出了泪水。我明白贾静的话包含了六朵金花,不,是所有为北京奥运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对北京奥运的那份情,那份浓浓的深深的情与无可名状的爱。

    我还知道,残奥会结束后,“中国故事”的祥云小屋还会保留到国庆节。她们太累了,三年、四年,一直在为奥运加班,天天开会,没有一天她们按时吃过饭。我走的前一天,她们下班“很早”:晚八点。和我一块儿吃了晚饭,我这才明白第一天为什么她们到八点多才来接我吃饭!她们常常顾不上午饭,只有晚上,她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住处时才突然感到饿了。

    我还知道,国庆节之后,祥云小屋不知道是不是还能像广大观众要求的那样长期保存下去。六朵金花中有好几位将在奥运活动结束之后,失去工作,开始北漂。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总有点酸酸的,这些可爱的姑娘将会怎样安排她们今后的生活。

    但是,我更相信,奥运让她们承受了很多很多,承受了不是她们这个年龄应该承受的重担,惟其如此,她们学会了更多,学会了承受,学会了工作,学会了愿做事、能做事、做好事、不出事。我曾当面建议她们,不要分开,奥运结束了也不要分开。如果六朵金花开一个咖啡屋,我每次来京一定要光顾。甚至于我建议她们联系所有来“中国故事”的做过活动的人每周来一位,光顾她们的咖啡屋。至少,她们还将继续是一个整体。

    北京奥运光照世界。奥运中像六朵金花这样的群体和个人非常之多,我接触得不多,但我深受感动。祝福你们——六朵金花和“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