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有化、市场化、民主化”和全球化中,无论在实行议会制的发达国家,还是实行议会制等政治体制的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加剧的现象是目不暇接的。美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与中国并驾齐驱。在欧、美、曰和台湾地区已经出现了中产阶级“土崩瓦解”的现象。这一切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理论和政策实践提出了严重的质疑,[1]也向其它非马克思流派的西方经济学、社会学提出了挑战。理论和政策需要创新。
近十年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反映,20世纪70年代后期私有化和全球化以来,亦即“市场机制、私人产权方面做得太多”和美式民主到处推行以来,一方面是总体财富的增加,或者还应该加上在有的落后地区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前资本主义状况下的贫困现象的减少,另外一方面,无论是全球,还是实行议会制和公共治理水平比较高的美、英、日等重要的资本经济体内部,财富的集中度在提高,原有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遭到冲击和削弱,贫富差距都在拉大,社会公平状况都在下行。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都说,全球化中贫富差距拉大了,出现了“全球化所带来的极端不平等”。收入分配问题是旧账未了,又添新账。几组典型数据如下:
经济全球化进程(本质特征就是私人资本扩张、贸易自由化等)中两极分化加剧。经济全球化是“极端不平等”的主要原因。2006年11月,联合国发表的《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贫富差别仍在扩大,无论在国与国之间还是在一个国家内部都是如此。……摆在人类发展面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消除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极端不平等。[2]
稍前一些时候,联合国的另外一份报告指出,
贫富差距扩大……贫穷国家发展迟缓已成为“地区冲突、国内战乱和社会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3]
2006年1 0月,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世界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指出:
在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里,全球青年失业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青年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另外,现在全世界青年中有三分之一 的人不是失业,就是生活贫困。
报告说1995~2005年期间,1 5~24岁的青年失业人数从7400万增加到8500万,该年龄段的失业率增长了14.8%。这样的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此外,有超过三亿的青年虽然有王作,但却生活在日均收入两
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占在职青年总人数的56%。
报告还指出,各国女青年的失业情况更为糟糕。例如,南亚女青年的就业率要比男青年低35个百分点。[4]
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当今的世界上,在王会作用弱化的同时,不仅是就业问题日益尖锐化,而且强势资本已经把一半以上青年雇员的收入水平压到了贫困线以下。放眼全球,“与国际接轨”,国内部分大学生的工资收入预期标准低于农民王,甚至提出“零工资就业”,以及“在职职工成为城市贫困户的主体”,真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另外,还在2006年初,英国新经济基金会发表的一份报告就显示,全球的“经济增长无助于穷人脱贫”。[5]
近几十年来,在实行议会制、公共服务体制和市场体制比较健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尽管进一步推进了私有化和市场化,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还是发生了日显尖锐的新问题。[6]
2003年在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的《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中,英国人约翰·米尔斯利用充分的数据描述了20世纪后期,特别经过私有化高潮洗礼后,实行福利制度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财富和收入分配上的“退步”趋势。这些事实,比较充分地显示了私有化(和私权)能够对于财富和收入分配发生负面影响的问题。
“在刚刚逝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存在一种退步现象,即从收入和财富分配方面较低程度的分化状况退步到较高程度的分化状况。而那种较低程度的分化状况是人们在20世纪经过整整四分之三世纪左右的奋斗才得以实现的。”与此同时,私有化和资本自由化并没有帮助宏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在欧洲),或在提高就业质量上做出贡献(在美国)。[7]
早些时候,加尔布雷斯等人在分析同一时期的情况时,从基尼系数方面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加尔布雷斯等人在2001年发表的文章中,对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1969年到1992年的基尼系数数据进行了筛选,并对数据最完善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基尼系数作了回归分析,得出了这一结论:越是经济增长后期,收入差距越是扩大。最近一位学者(Chulhee Lee)对美国1968~2000年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证实了此时期美国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的事实。之前及随后的诸多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以英国、美国以及其它一些经合组织成员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自197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象。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即收入差距拉大是一个国际性话题和全球性问题,即便是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就着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福利制度,但在当代依然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问题。[8]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英国以及其它一些经合组织成员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消息更是接踵而至,不绝于耳。而这些消息又都与私权扩张,财富集中,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曰渐削弱,雇员相对收入下降、就业状况不佳相关。这种收入分配状况下行的现象,也意味着民主参与制遭到削弱。
美国基尼系数0.469,创40年来最高记录,堪与中国的0.47媲
美。最新的数据和评论来自《国际金融报》)
美国华盛顿消息:当地时间8月29曰,美国人口普查局发表的国内家庭消费支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美国的基尼系数已连续三年上升。此次0.469的数值更是创下了40年来的新高。 报告显示,美国家庭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美国最富有的20%家庭中位收入上涨了2.2%,即3592美元,达到16.6万美元,占全体收入的50.4%。而最贫穷的20%家庭中位收入仅上升了O.2%,即l7美元,达到11288美元,占全体收入的3.4%,创下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比例。
美国全国共有37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6%。
尽管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但许多美国人无法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险服务。根据普查结果,在美国全国,大约有15.7%的人口(即4660万美国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五年来,这个数字一直呈上升趋势。
一位美国学者撰文称,这份报告显示,“政府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毫无作为,相反,布什政府的政策祇会令贫富差距扩大。”而民主党及其支持者一直强烈指出,美国经济的发展并未令全体民众受惠,而是向富裕阶层倾斜,贫困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很可能成为2006年11月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中的焦点问题。[9]
与收入差距扩大相关联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企业利润连升,工人实际工资反降”(其中包含了美国中产阶级收入水平下降的信息):
据《华盛顿邮报》下属的PARADE周刊报道,美国经济自2001年以来一直在增长,但工人的收入不升反降。工人的收入为什么呈下降现象呢?答案是:美国企业的利润挤占了美国工人的收入。穆迪经济网站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指出:“国民经济收入的企业利润部分是60年来最高的,而工人工资则是历史新低。”另外,“根据美国劳工部最新统计数据,美国工人2005年的平均周薪是659美元,其中律师为1609美元,经济学家为1 569美元,脊椎指压治疗者1531美元,航天工程师1362美元,医疗健康服务经理1 089美元,贷款顾问861美元,小学教师826美元,殡葬工768美元,驯兽师482美元,洗碗工296美元等。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平均周薪比2004年减少1.9%。所有生产一线的工人小时平均工资2005年为16.11美元,较前年也略有下降。此外,美国工人的退休金及医疗保健等应享受的待遇也被雇主打了折扣。[10]
工人的待遇下降,与工会力量的弱化有直接关系:
美国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2005年报告显示全国12.5%
的职工,即1570万人,是工会会员(1986年为20.1%),而私营企业中工会成员的比例祇有8%,半个世纪前,美国最大的工会联盟劳联~产联合并的时候有1600万会员(16 millions),其中私营企业工人会员占40%,2005年这个比例降到8%。目前,美国土会无力反抗工时的加长、劳动条件的恶化、工资的低落、资本的海外投机。在某些行业,比如餐馆业、成衣业、杂货店、旅馆业、肉类加工业等,工会工人的工资祇在法定的最低工资上下。克林顿时代的泡沫过后,2003年美国男性工人的实际平均工资不及1973年的水平。[11]
英国富人占据了更多的财富。英国《独立报》报道,2004年夏季英国公共政策研究协会(IPPR)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英国虽然避开极右翼的“哈耶克陷阱”,走上了折衷调和的“第三条道路”,普通雇员的工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相对贫困和贫富两级分化现象继续加深:
布莱尔执政期间,英国富人和超级富有的人占据了更多的财富。从1990年起占英国1 0%的人口掌握了英国47%的财富(这是英国私有化高潮时期的结果一引者注),但是现在他们所掌握的财富已经占到了所有财富的54%。同期,英国人均收入增长祇有45%,但是英国前一百家大公司的老总们的收入增加了六倍。
在英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1981年时所占全部人口收入的比例为6.7%,到1 999年这1%人口的收入占到了全部人口收入的13%。1990年到2000年间,英国最富有的10%人口占有的英国全部财富的比例从47%增加到了54%o从1990年之后,英国普通工资水平增加了45%,但是同期英国最强100家公司的老总的收入增加了288%,是普通工资增长的六倍。在1994年妇女收入是男性收入的79.5%,到2003年妇女收入稍微增长,达到了男性收入的82%。[12]
在这种分化之下,新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推崇的解困济贫的四大药方“机会均等”、“向上流动”、议会制和民主参与制度,仍然是自1 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忽悠多数人、麻痹多数人的“光荣的梦想”,难得发挥实质性的神奇作用:
目前在英国,生于普通人家、属于较低社会阶层或有少数民族背景都可能成为个人发展的障碍,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增加个人谋生的困难。英国民主参与的制度正在削弱,拥有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人获得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报告的结论是,“英国目前远远不是一个公正的社会。贫困儿童人口比例比欧洲其它国家高很多,同时收入、财富占有等方面的
不平等依然十分严重。”
英国公共政策研究协会的社会正义委员会主任尼克。皮尔斯的评论是:“政府没有始终如一地去努力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英国。 ……英国政府目前应当引入政治辩论来讨论如何建设一个公平、平等的国家。”[13]
日本二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长没有惠及“许多日本国民”。 2006年6月外电报道的标题就是《日民众收入两极分化严重,56%国民生活艰难》:
日本厚生劳动省
2006年11月。日本经济财政大臣提供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经济增长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企业的高利润上,许多日本国民对于经济景气大涨并没有切身感受:
日本经济出现战后最长增长期,主因是出口。但是,国内消费疲软。日本企业的高利润并没有给日本的普通工人带来多少实惠,一些企业还在裁员。因此,许多日本国民对于经济景气大涨并没有实际的切身感受。[15]
“私有化”以来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收入差距扩大,其长期依赖的社会稳定器 — 中产阶级惨遭分化瓦解、规模缩小的危机“福利国家制度”也阻挡不住贫富分化加剧。这些现象挑战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和其它相关理论。在这种已经十分明朗的局面下,中国对各种打扮的“洋教条”要有所警惕,不要盲目地“邯郸学步”,自废武功。
在收入差距扩大过程中,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中产阶级收入和工作稳定性下降,阶级的规模缩小,陷入被市场/经济结构变动力量在总体上分化瓦解的危机,并成为“选战”的热门话题。2006年,在一篇主题为〈美英日中产阶级渐渐消失〉的文章中,就全面介绍这种全球化中的新现象。主要内容如下:
在中国,有中产而无“阶级”这一结论还未来得及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中产阶级渐渐消失”的说法却开始在日本、美国和英国流传开来。
日本已经迈入“下流社会”。日本消费社会研究专家三浦展预言当今日本社会已经迈入“下流社会”。他在2005年9月出版的《下流社会:新的阶层集团的出现》成为消费社会学畅销书。日本主流媒体对其高度关注。作者认为,随着社会开始上下分流,财富向上流集中,日本社会阶层贫富两极分化曰益加剧。《下流社会》一书指出,2004年个人年收入低于600万日元的已占日本纳税总人口的78%,更有37.2%的临时雇员月薪不到十万日元。根据日本内阁府调查的数字,在20~34岁的年轻族群中,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居于中间阶层的人,十年来掉了近十个百分点;而认为自己属于“下层”阶级的,却增加了13.3%。 2006年1月底出刊的日本财经杂志《钻石周刊》,以{上流社会VS下流社会)为封面故事,探讨“一个日本,两个世界”。
与此同时,2006年1月底,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中低阶级崛起的冲击》,更以国家财政与经济结构的层次,直指“日本社会正往下流动”,一个中产阶级消失的“M型社会”已在日本渐渐形成。这使得“下流社会”在日本沸沸扬扬。
人们不禁要问:曾经号称“一亿总中流”(即生活中等的国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日本中产阶级难道已经分崩离析?日本真的进入“下流社会”了吗?
日本媒体的评论普遍认为,通过《下流社会》一书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小泉出任首相乏后,为纡解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1000兆日元财政赤字,采用了自由开放的小政府管理模式,令整个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如今的日本社会只容许少数富人或有才华的人成为赢家,像多达500万人的自由职业者和至少60万的“NEET”一族,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保证,也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不易积攒财富,所以才会贫者愈贫,翻身无望。《下流社会》一书揭示的正是所谓中产阶级分崩离析之后,日本社会各阶层之间无法实现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美欧中产阶级也开始消失。据《天下》杂志报道,美国也开始出现“中产阶级消失”的现象,九成美国上班族无法享受到生产力上扬的成果,只有收入最多的那一成人,享受到好处。愈来愈多美国中产阶级感觉自己正沦落到下层阶级。最近调查发现,在美国,年收入2.5~7.5万美元的中等收入人口逐年减少,但2.5万美元以下,和7.5万美元以上的两个族群都在增加。 1989~2003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负债增加了75%,在个人破产案中,中产阶级竟高达92%。
英国则出现“IPOD世代”(ipod generaion),被形容是一群没有安全感(insecure)、压力大(pressured)、税负过重(OVER taxed),债务缠身(debt—ridden)的一代,对人生丧失热情。
伦敦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理查德·塞尼特(Richard Sennett)在其2006年发表的新著《新资本主义文化》一书中也谈到了“窘迫的欧美中产阶级”问题。他认为,由于新经济的影响,在美国,处于五等分中间20%的中层收入比15年前几乎好不了多少。尽管房产升值了,但这笔资产很难作为普通收入进行评估;为了拉动消费,美国和英国中等收入家庭一直在堆积债务,而欧洲的中产阶级也好不到哪里去。
台湾中产阶级蒸发。2006年3月1 5日的台湾《天下》杂志也以(下流社会 — 中产阶级蒸发了)为封面故事,刊登了系列文章,在介绍日本“下流社会”的同时,认为这种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台湾也不例外。
我们大陆呢?“新失业群体浮出水面”的话题尤在耳边回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又摆在了我们的眼前。我们是否也会有这种危机呢?[16]
大面积的中产阶级贫困化已经影响到美国国会的中期“选战”。
才过五天,新报道就出来了:共和党全面失守,“美国参众两院尽落民主党囊中”。[18]道理很简单,“伊战”不利要丢失选票,加剧贫富分化更不得人心。
借用罗马俱乐部最近一份长篇报告的话说,在采用了更多自由主义政策的富国内部,以及在台湾地区两极分化加剧,中产阶级面临蒸发的国际现象反映了“私有化、市场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局限”。[19]这种现象也在事实上提示人们,要正视“私有化、市场化、民主化”和全球化中两极分化加剧的普遍现象。
到目前为止,与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在具有比较完备的公共治理体制、具有更多的“机会平等”和私权更为发达的市场体制下,在公权腐败和经济秩序问题解决相对较好的富裕国家,在存在议会制和相对发达的公民社会制衡机制的体制下,无论是亲近垄断资本集团的布什执政,还是“亲民”的布莱尔执政,两极分化依然我行我素的在“大跃进”,社会矛盾也在起伏波动中发展。
[1] 例如,1979年新自由主义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费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一书中认为,“生活就是不公平的”。在这种宿命论的认识下,他提出的增加社会福利的政策选择方向是,应该取消福利制度(包括逐步取消社会保险)。同时,把“自由”和“机会均等”放在首位,这样才能阻止特权地位制度化,从而使每个人都享有更为圆满和富裕的生活。他反对工会,主张劳动力市场自由化(,转引自朱彤书主编《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456—460页)。但是,近20多年来这种自由放任的选择不仅没有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彻底地实行过,并且因其在少数发达国家的部分实行已经受到来自实践和理论界越来越强烈的批评。深受其影响的撒切尔曲里根等首脑人.物因此而受到的批评并不比他少。
[2] 〈联合国报告:全球20%人口掌握80%财富〉,《新华每日电讯》
[3]
[4] 钱慰曾:〈国际劳工局调查报告显示:全球青年就业形势严峻〉,《工人日报》
[5] 〈经济增长无助于穷人〉,新华社《参考消息》
[6] 但是,在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中,对于发达国家公平状况后退现象的分析是非常淡薄的,并且几乎看不到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7] 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第45—50页、第61-69页。
[8]杨英杰:〈“收入差距拉大”是全球性问题〉,《上海证券报》
[9] 魏红欣:〈美国贫富差距创下40年新高〉,《国际金融报》2006年8月3 1日。
[10] 翁翔:〈美国企业利润连升,工人实际工资反降〉,《中国青年报》
[11] 严海蓉:<利益群体症:剖析美国劳工运动中的美国病>,乌有之乡网站《批判与再造》
[12] 章田、雅龙:〈英报告称布莱尔执政期间英国贫富分化明显山剧〉,中新纲
[13] 章田、雅龙:〈英报告称布莱尔执政期间英国贫富分化明显加剧〉。
[14] 〈外电:日民米收入两极分化严重 56%国民生活艰难〉,中国经济网
[15] 〈日本经济出现战后最长增长期,国内消费不振依然带来隐忧〉,《中华王商时报》
[16] 祝碧衡:〈美英曰中产阶级渐渐消失,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上海情报服务平台www.istis.sh.cn 供稿时间:
[17] 倍可亲网站京港台时间
[18] 《新京报》2006年11月l0日报道。
[19] 魏伯乐、奥兰.扬等:《罗马俱乐部报告:私有化的局限》第五部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