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简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简介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政府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政府政策研究部门、企事业单位劳资、社会保险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社区、金融性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公共经济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以及在有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余知识面宽,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能从事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与商业性保险运作与管理,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业务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现代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了解中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学科:管理学

门类:公共管理类

主干学科:

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社会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险概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保险学、劳动经济学、发展与就业、人力资源管理、投资与风险管理、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学、行政法、经济法、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社会保障管理软件、电子政务、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社区管理、公共政策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综合社会实践、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实践、社会工作实践、社会调查、专业教学实习、计算机应用实践、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十周。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形势: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后,从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在全国城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到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政府工作报告每次都提出新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这一工作呈现出新局面,取得了新成就。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后顾无忧,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因此,该专业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

社会保障专业就业的几个方向:

尽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前景看好,但是受目前中国就业状况局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诸多限制。

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对此进行简单归类,她认为大致觉得该专业毕业生如果要找和自己所对口的工作,大致有这3个方向。

1.人力资源方向:本科出来的话比较适合女生,很多人去了外企的hr部门;

2.社会保险方向:可以去市、区(县)的社保中心,即基层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

3.劳动法方向:劳动法,主要偏向律师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