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失误多 经济转型成空谈


     面对经济困难,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温家宝说中国国内消费潜力很大,市场广阔,中国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实际上是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后,当局一直强调的论调,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转型,通过刺激国内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

  过去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两个因素支持,国内消费一直不足,处于弱势地位,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但由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未予充分重视。如今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不利,出口受阻,当局才想起自己国内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利用。

  但事情会如当局所希望的那样吗?从实际情况来看,未必如此。由于过去一系列政策失误,当局推动经济转型的想法可能落空。

  要扩大消费,需要百姓手中有钱。但过去三十年,中国的财富不断增加,而分配却严重不均,银行存款总数虽然庞大,绝大部分财富却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中。在中国,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控了百分之八十的财富,绝大部分百姓的收入已多年未见增长,社会低收入阶层不断扩大,城市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增长更是缓慢,大部分百姓手中的钱仅够维持日常生活开支,根本没有多馀的钱用来刺激消费。

  欠缺保障阻碍消费

  要扩大消费,需要百姓对未来毋须担心。这就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使百姓不担心将来的生活,可以放心地消费。但中国在社保上欠帐惊人,不要说九亿农民至今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即使城市中也有上千万居民没有社保。这些没有社会保障的平民百姓,不但收入不高,还要依靠自己拚命存款来保障自己的未来,来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前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谈论刺激国内消费,无异于纸上谈兵。

  要扩大消费,需要百姓对基本的民生问题毋须担心。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基本的民生服务,但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却一直在逃避承担这一责任,不但在育、医疗等方面投入很少,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佔GDP比例之低亦居世界前列,甚至比一些非洲贫困国家还低,而且推行了方向错误的改革政策,直接导致「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三座大山压得百姓透不过气,终生积蓄不够买一套房子,一人生病,全家致贫。如此状况,百姓怎麽敢把钱拿出来消费?

  过去的错误导致了今天的困难。其实,这些错误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政府决策得当,认真负责,是完全有可能避免这种尴尬境地的。比如,社保欠帐问题,以中国过去三十年的财富积累,是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而且政府每年在公款吃喝、公务用车等方面的经费支出惊人,只要稍有节制,用于改善民生,当局也不会面临当下这些困难。如果当局任由这些问题存在,甚至恶化下去,中国的经济转型必定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