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省委书记,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三次在公开场合向百姓道歉,这在全国还是罕见的,因而特别吸引眼球,让人有感而发。
瓮安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6·28”事件暴露出当地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复杂矛盾。虽然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起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对此,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然而,作为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当然清楚自己的责任有多重,更明白自己的压力有多大。所以,石宗源书记三次主动向百姓道歉,道出了一个领导干部的良知,道出了一个当代官员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更道出了一个的共产党人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敬畏,体现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深刻理解和良好实践。
没有群众就没有领导干部。当领导干部为什么?当领导干部该干什么?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回答的问题,但并非所有领导干部都能够答好的问题。当领导干部既不是为了发财,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意味着一份责任,一份奉献和付出。显然,能否向百姓道歉,折射的就是这种观念、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明哲保身不肯担责任的领导干部,虚假浮夸、好大喜功的领导干部,缺乏主见、固步自封的领导干部,是不愿也不屑向群众道歉的。在他们看来,向群众道歉,等于将问题、失误公开化,无异于自贬形象,自我降低威信。然而事实上,石宗源书记出自内心的道歉,不仅丝毫不折损其自我形象,而且还让群众产生了感情共鸣,产生了互动效应;不仅没有产生离心力,而且增强了凝聚力、吸引力。
可见,矛盾和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违背人民群众的意愿,回避矛盾,不正视危机。回避矛盾只会积压矛盾,不正视危机只会使危机潜伏,一旦矛盾激化、危机爆发,受损害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
所以,对石宗源书记这样的道歉,我们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向公众“解释个明白”,或者暗地里认为是不得已、消怨气的“灭火”工作。我们更应从事件发展的积极作用去看,从怎样更好地发挥党委、政府工作的能动性去看。石宗源书记的道歉,昭示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当代官员越来越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过失,同时还表明了党委、政府正在把公开道歉演绎成一项制度常态,这是一种执政理念的更新,是对党的优良作风的传承,让人感受着共产党人“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的崇高境界,感受着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和风采,自然也就得到了百姓的好评。
新闻链接:石宗源三次向百姓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