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信报》采访重庆风投业


  《时代信报》采访重庆风投业

  外地风投资本为何热捧重庆洗脚业?

  来源:华龙网—时代信报

  2008-07-08

  追求零风险高科技项目难与风险资本攀亲

  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在上市前成了风险投资登陆重庆后的第一选择。这是因为传统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销售渠道和利润来源,因而对风险投资公司来说近乎于零风险。而在市场的另一端,处于资金饥渴状态的高科技项目,却常常与风险投资擦肩而过。数据显示,重庆市现有高科技企业600余家,但真正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只有十几家。

  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为了引导风投的投资方向,重庆市发改委正在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旨在吸引风险投资进入的同时,限制其对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产业两者的投资比例,矫正其一味追求零风险的投资方式。

  记者李建桥/文张秀良/图

  风险投资改变胃口

  风险投资一直都有通过民间人士搜寻投资目标的传统。重庆市科技孵化协会秘书长谭刚强,就经常为风投牵线搭桥。

  谭刚强日前告诉记者,“最近,许多外地风险投资公司频频来渝,考察正在筹备上市的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民生燃气、三峡燃气以及本地的两家旅游公司,希望投资介入。”

  如今,风险投资已不再专属于高科技行业。VC(风险投资)这样的词汇,甚至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厨师和洗脚妹所熟知。那么,一向以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为目的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何突然变了胃口呢?追寻其近年来在重庆的投资足迹,我们可以得到答案。

  去年,红杉资本和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相中了本地一家知名火锅企业———重庆小天鹅饮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天鹅)。这两只风险基金承诺,将在接下来的3年内,陆续对小天鹅注资2000~2500万美元;力争在5年内,将小天鹅推向资本市场。

  紧接着,又有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投入大约3000万元人民币,换取重庆足浴连锁企业“家富富侨”约35%的股份。并表示,力争在2009年之前将其辅导上市。而IDG方面对“家富富侨”的要求是,必须达到30家以上的直营店,会计目标是每年利润3000万元,以此作为公司上市的先决条件。

  据了解,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其此前一向偏爱高科技和IT产业。

  传统行业收益更稳

  奇火锅女掌门人谢莉今年可谓双喜临门:成为央视创业节目《赢在中国》的节目冠军;获得1000万元的风险投资。

  在节目博弈还没有正式结束之前,谢莉的丈夫,奇火锅董事长余勇就胜券在握。在他看来,“风险投资之所以非常看好传统餐饮服务业,是因为其稳定的收益。”余勇告诉记者,一个投资上百万元的火锅直营店,回收周期只要1年。而即使在目前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其资金年收益率仍高达40%。

  在这样的背景下,“风投资金一旦进入,就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重庆市科委条件财务处处长胡自力也表示,由于传统行业前期投资规模大、收益稳定、风险小、回报快,所以日渐成为风险投资进入重庆后的首选项目。“连重庆的房地产行业都有风险投资的身影。”

  风投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并非偶然。2006年后,许多海外风险投资从高科技行业中撤出,在风险投资不密集的传统行业中寻找发展空间。一些中式快餐和茶馆也开始吸引海外风投的目光。《2008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在2007年,传统行业获得风险投资金额43.71亿元,在全年总投资额的占比超过10%。

  高科技项目反受冷落

  与传统行业越来越多地进入风投视线相对应的是,“重庆市的高科技企业有500多家,但有风投进入的却只有十几家。”重庆市科委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处长王东亚认为,这个比例的确太少了。

  王东亚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自有资金太少,另一是风险投资缺乏退出通道。“其实,每当有风险投资进入重庆,市科委都会全力向其推介高科技项目,试图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但其总是擦肩而过。”

  对此,中国西部(香港)投融资服务有限公司董事蔡律的观点是,重庆的高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之间,目前还隔着一堵墙。他告诉记者,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风险投资对项目的审查比银行还要严格,他们追求零风险。

  “这不和担保公司一样吗?既要追求零风险,又要追求高额利润。在这样的条件下,高科技企业要想获得风险投资,不难才怪。”蔡律说,“在风投面前,一些高科技企业就差磕头下跪了。”

  事实上,有很多海外风险投资想进来,但是信息又不对称,“在中国的整个风投坐标系内,重庆显得非常微小。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谭刚强说。

  企业短视吓退风投

  “这跟重庆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氛围有关。”蔡律说,在深圳,四大支柱产业的顺序是高新科技、金融、物流和文化产业,而重庆的支柱产业是汽摩产业和房地产———这些企业90%没有自己的专利。要打破这样的局面,就要靠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而一些高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短视,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

  “有的企业对自己研究了十几年的项目,既害怕其股权被稀释,更不愿意把控制权让给别人。但风险投资不是慈善机构,它们不仅要获得利润,也要控制风险,而这只能通过获得公司的控股权来实现。”

  面对记者,谭刚强毫不掩饰其对一些高科技项目负责人的失望。“某大学研究的胃疫苗,曾是许多风险投资非常看好的项目。但因‘一女多嫁’,致使其在研制过程中,产权关系越来越复杂,到最后真正有机构想投资的时候,已弄不清谁是项目主体了。”还有许多项目由于没有公司实体,风险投资在与之短暂接触之后也只能放弃。

  谭刚强还透露,现在还有企业打着股权融资的幌子圈钱。一些本来市场前景很好的项目,在他们手里成了圈钱的工具。这使得外来的风险投资公司觉得投资目的不明朗,因此敬而远之。

  风投高地的启示效应

  应该说,近几年,重庆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其金融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在银根紧缩之后,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就更加困难了。

  “很多金融资源被用于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市80多家国营企业的融资总量,是所有中小企业的5倍还多。”蔡律认为,跟沿海相比,重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非常差,风险投资是其目前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市目前利用风投的现状可以从一个角度佐证蔡律的说法。按照业内公认的推算: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1∶4。重庆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两家,拥有资本7.6亿元。这相较于深圳的193家创业投资公司和130亿创投资本,重庆风险投资资金规模的偏小、投资手段的单一,也就不言而喻了。

  深圳的创业投资十分活跃,而重庆则需扩大风险投资基金的规模,鼓励国内机构及企业来重庆创办风险投资公司。蔡律为此建议,重庆应该跟深圳、上海合作。

  “两地的民间资金很活跃,风险投资规模也大,但与重庆缺乏沟通渠道。”蔡律表示。

  华龙网—时代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