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就业与贫民窟
——三论城市化运动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就业 贫民窟 城市化运动
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就业机会,城市人需要应对来自农村的巨大的人口冲击以及生存压力。就业、食品短缺、生活空间以及交通拥堵,甚至犯罪现象的加重,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城乡之间的冲突,从物质上到心理上的,都是难以忽视的。本文的主题是劳动力、就业与居住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
几十年前的毛泽东时代,为了加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赶英超美”的大跃进到禁锢人思想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上山下乡成为一种潮流,那些支边却没有机会回城的人,内心的不平衡是难以言表的,而且政策的制订者们人为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时候,这个鸿沟已经成了发展中国家在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时候的障碍。成为所有城市人引以为自豪甚至赖以生存的防线,更成为农村人势将打破的天花板。“农转非”成为二十年之间被广泛追捧的现象。成功地“农转非”就相当于有了铁饭碗,不需要再从事艰苦的农耕生活。而城市化的倡导者认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关于这个言论,我们需要认清几个问题:
首先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真的有所宣称的那么严重吗?
假如农村每年都是丰收,大家丰衣足食,不管是在五谷粮食,蔬菜水果等方面均可以充分满足城乡人的需求,在满足城市人的口腹之欲的同时,也满足了纯朴的农民们的钱袋子,国民在粮食与食品、肉蛋禽与食用油等方面的花费所占比重(就是经济学中的“恩格尔系数”)应该是相当低,而不是现在的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失控的局面。
——但现在的事实刚好相反!
在中国的城市化是劳民伤财的重大工程,别的不说,只看每年“春运”的盛况就已经达到令我们触目惊心的程度了。加上从多盖房子、多卖汽车、多卖空调、多卖家电、食品与生活成本都数倍甚至数十倍增长。
农村真的有充足的剩余劳动力吗,仅以中国官方的报道为例,农村撂荒的情况随处可见,在全世界都在闹粮荒的时代,我们再去谈城市化是否会加剧粮食危机呢!
其次是农民真的那么愿意离开农村而置身于人地生疏的都市中吗?
在当前社会,在攀比之风盛行的外部影响,以及人的虚荣心影响下,被城市化了的人一顿饭动辄就是在乡下一个月甚至贫困地区一年的生活费。出门打车甚至开私家车、这不仅仅会起到加大城乡差距、增大贫富差距、提高婚姻与家庭不稳定因素,提高感情的含金指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生活洒脱到一掷千金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曾经生活在乡下的“苦孩子”出身,因而不能不让我们扼腕于城市化对人的精神家园的摧残。
城市生活是物欲横流的世界,一切以金钱和物质财富为衡量标准。这已经直接导致中国这个传统的社会主义、自给自足型的社会转变成为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国家。
心怀传统情结的人会感慨人心不古、道德沦丧,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被城市化了的国家与个人,都不得不踏上“傍大款”的不归路;
一个只知道“傍大款”的国度是不会有什么气节,更不会有什么未来的。
二、贫民窟:
在城市化过程中,最能误导高层决策的可能就是有关贫民窟和大城市病的神话。有人把农民挡在城市之外,就可以避免贫民窟的出现。以为这是掩耳盗铃。我们的贫民窟遍布乡间,没有集中出现在城市周边,不等于贫民窟不存在;官员看不见、学者看不见,不等于贫民窟就消失了。我们怎么会采取这样的鸵鸟政策来自欺欺人呢?他们认为,允许农民进城,让贫民窟出现在大城市的周边,其实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天天在官员们、学者们眼前的贫民窟,就会逼着这些官员和学者去想办法来解决贫民窟问题。
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用贫民窟来解决城市化问题,也是很难想象的。据学者温铁军统计,如果按国际惯例,把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并且从事的是非农职业的人都统计为城市人口的话,则中国已经有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人口。假如按照南亚或拉美的比例,有一半左右的城市人口是住在贫民窟的话,那这个数字将是三亿多人。在如此规模的贫民窟里,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自由和福利,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
——什么叫贫民窟?这个称谓原本就是带有歧视性的,农民进城首先失去的是土地与粮食,同时还要面临更高的消费水准,来自远方的漂泊者要想跟土著取得同样水准的生活,都要付出更多,想一想旅游或者出差的人,在一个地方同样生活几天,会比当地人多花多少钱;而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似乎只能而且肯定会通过更多的消费来实现心理的平衡。同时,是得到“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尊重,还是人在异乡所形成的心理落差。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刚性需求,不管是把全家接到城市团聚生活,还是周期性地回家汇报省亲,都会带来更多的交通与资源浪费。
从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户口的限制就足以把人分成不同等级,即使是最善良的人,都会在心里有清晰的概念。外来者不仅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安全感,更给自己带来了不安全感。试想:当外国人、外乡人与本地人之间,当从大学刚毕业的、下岗再就业的、跳来跳去的“职场袋鼠”们对希望在企业中图的安身立命之地的人群构成威胁的时候,当市场竞争、当时尚与奢华的享受同纯朴的田园生活发生冲突,当跟上时代的脉搏与节奏的需求和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发生矛盾,势必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年轻的时候去闯世界,年老了或者感觉不中用了再退归山林。
那么就会出现问题:是让那些已经退归山林的人再让他们的子女去闯世界吗?假如真的如此,那么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岂不就成为历史的记忆了吗?
不如此也可以,或者是子女回到山林与老人做伴,或者是把老人接进城镇,承受都市生活的喧嚣、污染以及人情之间的冷漠。这对老人而言,注定是对生命的一种摧残。本人接触过的老人,80%以上都更愿意回归田园的生活,即使粗茶淡饭、有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院子,种少得不能再少的蔬菜,都比在城市里强。
虽然城市里的每辆公车都有老人专座,相当比例的年轻人也都习惯于礼貌地给老人让座。但老人所需要的不是这种尊重,是内心的一片恬静而不是喧嚣,是对生活状态的尊重而非虚伪到肤浅的表面上的无奈。
中国已经跑步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年轻一代的照顾,老年公寓的数量远远跟不上老人增长的数量。那么就会有更多的空巢老人,在孤独中打发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所以,不管是从内心不服老,还是为了在子女身边,彼此有个照应,在都市里的老人虽然都向往田园生活,但都是在迫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会打道回府,这不仅跟其内心的真实需求相矛盾,更重要的是数倍地加大都市所承担的压力。在年轻化与老龄化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不和谐不可能带来美感,带来的仅仅是混乱与效率低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父母在,子女不远行”的孝道要求,一味地追求城市化就是一种对天理、人性与传统人伦观念的背叛。这不仅是年轻一代自私而幼稚化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明向西方文明倒戈的体现。
三、就业:
有学者说,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 2003年G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
2004年初开始报道泉州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这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信用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招工春荒”现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04年再次出现。原因何在?泉州市有关官员认为:一是有些小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二是劳动环境差;三是工资待遇低。创造好的“打工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政府责无旁贷。无论是从关怀弱势群体、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还是从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政府都应该拿出切实的行动来。尤其是在当前打工者尚没有完全组织起来与强势力量进行博弈时,政府的作用更显得重要。
我们同样需要看到的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的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
——民工荒的背后是生活成本的提高,在物欲上的贪婪,以及社会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权利维护。
所谓非农就业技能是农民在离开农村之后糊口的工具,在加强这方面的培训的同时,农业就业技能却被荒废了。而这就使得农村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与生产成为更加难以完成的任务,当即使是农民都躲避农村的生活,我们还指望谁会创造性地投入到农村的发展。如果说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关乎根基的产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就是实现质的飞跃的产业,那么这个趋势从根本上讲不是舍本逐末的吗?
外来农民工为城市做出了贡献,但自己的老婆成为留守女人、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老人成为空巢老人,这难道是人性化社会的表现吗?也难怪社会的幸福指数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负相关的趋势。当人不能正常地尽夫道、妻道、父道、母道、享受子女孝道的生活,即使生活在玉盘珍馐、锦衣玉食、生活在宫殿式的奢靡中,也不会有丝毫的幸福感的。那么是否说明城市化的进程从始至终都是在违反天理与人伦的!
凭什么来自农村的姑娘就要给城市里的人家当保姆,为什么来自农村的人就要从做保洁、做保安,为别人洗盘子、擦鞋开始,而城里人就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服侍呢?
这就传承了封建社会的奴婢与丫鬟的制度,如此,每个城里人都梦想着有一天可以有自家的丫头,每个在城里扎根的丫头又都梦想着有一天可以有自己的丫头。虽然丫头是不用发愁找不到工作的,但从根本上是人格的不健康。当你把保姆当丫头使唤的时候,当你不需要事必躬亲于打扫房子、洗衣做饭的时候,你就是老爷太太的心态;当你把保姆当自家闺女看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有恩赐的下意识。即使你感觉不到,那个保姆也是会感觉到的。在你滋生并助长了懒惰行为的同时,也剥夺了人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
一个幸福的社会不是等级森严的社会,不是把人禁锢在有形与无形的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的社会,不是丧失人伦,让家庭分崩离析的社会,不是让人动辄以离婚为要挟、视家庭生活为儿戏,重权利而轻责任的社会。而应该是家庭里父慈子孝、夫妻间举案齐眉的社会。虽然男耕女织,却也享受每天的情趣。
贾春宝
2008年7月8日星期二
• 电话:13269258122
• MSN: [email protected]
• QQ:469063961
• E-mail:[email protected]
•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