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的证券市场,沪深两市再演跳水行情,其中沪指下跌3.09%。下跌也许正常,然而市场的极度恐慌却是非常需要警惕并认真对待的。因为,上半年上证指数和深成指已经分别累计下跌近48%和47%,A股总市值蒸发近18.18万亿元。
无论中国证券市场正经历怎样的内忧外患,如同惊弓之鸟般的“交易”当然不是我们所要发展的那个资本市场,它既不健康同样也难以成熟。
当股市开始大幅度向下调整之后,投资者就期待管理层方向性的指引,其中包括推出实质性的利好,以阻止市场自由落体式的调整。不过,市场就是市场,政府的干预永远是有限的,投资者并不希望政策过度调控所产生的效应。不过,“态度决定一切”,监管者的态度依然可以支撑投资者的信心。
正是顺应了市场的期待,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最新言论出现在今天媒体的版面上。他强调:要增强推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自觉性;继续深化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积极研究和解决资本市场新情况、新问题。
虽然没有透漏实质性的救市措施,然而尚福林两周内四次的公开“喊话”相当罕见。第一次,尚福林表示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次则是“严惩恶意造谣行为,全力维护市场稳定”的表态……
这一次,尚福林称要“积极研究和解决资本市场新情况、新问题”。市场仍以大跌回应,恐慌气息依然弥漫,证券市场居然不相信监管者!
是市场本身没有完成调整,还是投资者无视监管者的声音?或者是监管者没有释放出积极做多的强烈信号?
在不去考虑宏观经济、市场自身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要回答上述问题还得回到监管者身上。
首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到今天,“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终结,但是市场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并没有完善,亡羊补牢式的应急举措常常突袭;其次,管理层以“超常规发展”思路,所发展起来的“机构投资者”,力推“超级航母”上市稳定市场的意愿,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市场的选择权。事实表明,面对市场巨幅波动,这些所谓的中流砥柱远未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第三,监管者一味迎合“创新”,推出认沽权证创设、规划创业版,但对于涉及“B股”走向等遗留事项,至今没有清晰的规划。另外,通过修改规则,以”加星戴帽“的方式,监管者容许了上市公司”能上不能下“现象的长期存在。
现在投资者信心亟待鼓舞,而证券市场的种种问题并非下跌才显现,监管者此时既需要发出正确的声音,更需要拾遗补漏,使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尽快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