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眼“中华第一龙”,留下了两丝不快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2007年5月16日,本人为国电集团濮阳热电公司讲授《精细管理工程》,受到好评,国电集团网站发表了“濮阳公司开展精细化管理培训提高管理水平”的报道。当时,曾听说濮阳出土了一个“中华第一龙”,但是,因为后续咨询、培训的行程安排紧,所以当时没法抽出时间去参观“中华第一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标志物,源远流长的中华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所以,2007年5月中旬,本人虽然到了濮阳,但是没能去参观“中华第一龙”,就在心里留下了下次来濮阳时再去参观“中华第一龙”的愿望。
2008年7月19日,本人应邀为中原油田近400名处级干部讲授《精细管理工程》课,为本人去参观“中华第一龙”又带来了机会。7月19日的课讲完并受到高度好评后,本人便在中原油田有关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戚城公园,参观“中华第一龙”。
1987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三组蚌壳摆砌而成的龙虎图案。第一组为一墓葬,墓主人居中,在其左右两侧分别摆一龙一虎图案;墓主人脚边还有一用两根人胫骨和蚌壳组成的勺形图案;第二组为龙虎图案鹿和石斧;第三组为人骑龙、奔虎。第一组中的龙图案,形象逼真,其艺术结构图和文化内涵已经具备了发展到后来中国传统龙的大部分要素和创意,而且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西水坡出土蚌壳进行的C14测定,其绝对年代距今6400±135年;因此,被专家们称之为“中华第一龙”。
没来看戚城公园里的“中华第一龙”时,不知道“中华第一龙”是紧挨着一具尸骨,当看到“中华第一龙”紧靠着一具尸骨时,给本人带来一丝不快、恐怖的感觉。
对于历史文物性的东西,是需要逼真地展现的;但是,作为一个要面向大众展出的“中华第一龙”(复制品),还是应该考虑到很多游客面对恐怖的尸骨时会产生的不快的感觉的。
作为游客来讲,本来是奔着“中华第一龙”来的,应该是把“中华第一龙”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的,但是,肯定有很多游客和我一样,看了戚城公园里的“中华第一龙”后,“中华第一龙”旁的尸骨比“中华第一龙”的印象还深刻,或者是将“中华第一龙”与尸骨一起铭刻在脑海里,这是值得有关部门要考虑的问题。
因为戚城公园里的“中华第一龙”展厅已经不是历史的真实再现了,我们完全有办法,既复制性地展现历史文物,又区别性地展出“中华第一龙”,要想办法不让恐怖的尸骨与“中华第一龙”首先、同时进入游客的眼里和心里,避免给游客留下一丝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