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成都7月13日电(记者徐寿松、吴锦瑜)由国内外10家规划单位、机构设计的四川省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13日集中研讨、评审完毕,这是“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地震灾区首个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亮相。据成都市规划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其具体实施方案可望于8月底以前出台。
记者从“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研讨会上获悉,来自日本、法国、美国、瑞士以及中国台湾、上海等地的10个设计规划单位、机构参与竞标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安全、生态、环保、宜居、休闲诸理念闪现其间,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则成为各家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防灾公园、河渠避难通道、深度体验型养生产业、“心灵小镇”、不需要红绿灯的无障碍道路系统之类的“大胆假设”,令人耳目一新。
“向全球征集规划方案的目的在于检讨、完善政府部门的做法,毕竟我们从来没有过如此大的地震灾害经历,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广泛吸纳专业人士的经验、概念、视角,来拓宽思路,避免当局者迷。”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张樵说。
绵阳市制定出地震灾毁耕地复垦三年规划
据新华社绵阳7月13日电(记者江毅、沈汝发)记者从绵阳市相关部门了解到,绵阳已经初步制定出灾毁耕地复垦规划,初步规划分三年实施,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年复垦灾毁耕地41万多亩。
据介绍,“5·12”大地震造成绵阳市9个县(市、区)耕地不同程度毁损,全市耕地损毁面积达59万亩以上,占灾前耕地总面积的10%。
记者了解到,绵阳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积极通过土地复垦整理项目、结合农村宅基地复垦整理、大力开展灾毁农村住房建设等措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复垦灾毁耕地,尽力把灾毁耕地恢复到灾前利用状态。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概念规划初步完成
据新华社四川绵阳7月13日电(记者沈汝发、江毅)记者从四川绵阳市规划局获悉,备受社会关注的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概念规划已初步完成。
绵阳市规划局表示,对于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规划,规划部门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按有关专家的建议,由建设部规划工作组会同规划业务组及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共同努力,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北川地质博物馆的概念规划。
据悉,地震遗址博物馆将体现见证与展示、纪念与凭吊、科普与教育、科研与发展等功能,根据实际情况展示汶川大地震的历史面貌。
1000名大学生志愿者抵四川参与灾区重建
据新华社成都7月13日电(记者吴锦瑜、徐寿松)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招募的1000名“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大学生志愿者13日到达四川,经过14日一天的集中培训后,15日将分头奔赴各受灾县区参与灾区重建,服务时间一年。
据志愿者赴川报到现场的共青团四川省委工作人员统计,这1000人中,以会计学、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土木工程、医学、心理学等灾区需要的专业毕业生为主。其中有博士2人、已毕业及在读的硕士研究生91人,其他的全部具有本科学历。
共青团四川省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江海介绍,到达四川的这1000名抗震救灾志愿者是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基础上增加招募的。原计划招募1090人,全国共有19000多人踊跃报名,争着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最终录取1150人。另有150人被分配到甘肃、陕西、重庆等灾区。
成都军区某通信总站全力帮助驻地灾区重建
本报成都7月13日电李佳忆、杨滔报道:成都军区某通信总站把帮助驻地灾区重建作为共建工作重点来抓,多次组织官兵前往都江堰、绵阳、什邡、绵竹等重灾区帮助重建。
截至目前,他们已为灾区群众和援建部队放映电影50余场次,赠送农业科技光盘200余张、书籍2000余册、化肥5.5吨等,为都江堰、绵阳、什邡等受灾区群众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干预和疏导,为重灾区都江堰市虹口乡搭建泡沫活动板房46间,共计998平方米,帮助近50户受灾群众搬离帐篷入住新居。
压题照片:7月13日,第二炮兵某工程团的技术人员正在指导一台机械设备对四川安县某企业的受损厂房进行精确拆危,目前,已安全拆除厂房的受损部位超过1000平方米。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