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资本力量的团结?


  是什么造就了资本力量的团结?

  本报评论员  刘长杰

  团结就是力量。

  这首歌1943年横空出世。那一年6月,在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村庄里,词作者牧虹创作了同名小型歌剧,用以鼓舞我军反对日军“抢光、杀光、烧光”的疯狂扫荡。

  处在战斗最紧张、最残酷,生活最困难、最艰苦的“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想必牧虹先生本人也未曾想到,半个世纪以后,温州人让这一从歌词到口号的句子,在资本市场上同样大放异彩。

  这些年,温州资金几乎成了民间投资的风向标,它炒到哪里,哪里的市场就能一下子火爆起来。在很多地方,我们都能感受到温州民间资金的巨大身影,从席卷各地楼市的“炒房团”,到征战山西、新疆的“炒煤团”、“炒棉团”,再到出击股市的“炒股团”,直至触及全球油井的“炒油团”,温州游资的动向这些年来始终牵动着大家的视线。

  来自温州商会的数据表明,2001年,超过1000亿的温州资金,在全国房地产行掀起猛烈的“圈楼运动”;2002年,全国能源短缺、煤炭价格飞涨,温州400亿资金投资煤矿,山西省60%的中小煤矿就此落入温州人手中;2005年,股票进入牛市,800到1000亿的温州资金开始介入股市,让温州投资客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抱团打天下”的温州投资客,正在向全世界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为什么是温州人?为什么会出现温州资金?

  是温州人擅长投资?还是温州人异常富有?

  显然都不是。我们认为,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哪里都有擅长投资的人群;而在国内,和温州一样富裕,甚至比温州更富的地方不但有北京和上海,还有广东、江苏、山东的一些县市,那里也有大量闲置的资金,但却从未爆发出如此大的资本能量,也未出现过温州资金现象。

  沈阳有5万温州人,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异乡异客”的温州人也很善于“抱团”。这表明,尽管温州的资本也是分散的,但温州人却可以小资本、大积聚,可以围绕利润,围绕商机,迅速地积聚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商会成了资本积聚的一个核心,一个组织者,哪里有好的项目,商会一发号召,马上资本积聚,共同去投资,共同去创造利润。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温州商人无论到了哪里,都会组建商会的原因之一。

  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称:在温州的老百姓中间,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都敢拿出钱来去投资到一些所谓集股、集资的项目里面去,以期获取固定的、高于银行存款的回报。

  我们的问题是,既然参与投资的人都是一些普通的温州市民或企业主,那么是什么因素,最终将数目如此庞大的散兵和游资团结到了一起?

  “第一个,温州人敢冒风险,只要回报是高的,我愿意冒这个风险;”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周德文会长认为,第二个,温州人,特别是民间的资本流动,凭的是一种诚信。

  我们认为,周会长的第一个因素分析,尚不足以构成释疑的主要矛盾;“如果一个人在温州从银行借钱不还,无非是打官司;如果从民间借钱也不还,你这个人在温州就永远立不住脚了。”——这其中透出来的信用运行体系,才最具比较价值。

  一个完整的信用环境,应该既包括遵守信用带来的奖赏,又包括破坏信用遭受的惩罚。反观我们的商业环境,恰恰是两者都欠缺——遵守者,市场赏之不明;破坏者,同业罚之不力。

  而我们周围的诸多个人和企业,往往把诚信挂在伶牙俐齿之间,视作法律规范之外,置于道德高阁之上。殊不知,在整个社会,诚信恰恰表现为一种铁的法则:你遵守了,社会为你铺就的就是一条高速的铁路;你破坏了,社会为你展开的就是一望无垠的沼泽。

  团结就是力量,而信用才能造就团结。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报才不遗余力地倡导诚信这一基石性的理念,并适时推出“小朱讲信用”系列专栏,冀望在倡导“信用时代做信用人”的行动中,贡献大众传媒的力量。

  那些“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的个人和企业,当“每日三省吾身”。

  ***注:此文为20080714时代商报头版评论,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