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有人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本文应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研究IT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本文从IT企业的特性分析入手,剖析其核心竞争力来源及企业文化特征,说明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IT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要维系IT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营造持续创新的IT企业文化。因此创新型IT企业文化对于IT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IT企业 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信息技术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核心。信息科学和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先导,是人类进行高效率、高效益、高速度社会活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是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技术的直接产业化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信息产业,或者叫IT产业。IT产业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持续创新,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是IT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创新靠什么?关键是人,靠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培育起来的自觉主动的人。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主体,而文化制度环境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的先决条件。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是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IT企业更要强调创新的持续性,建设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IT企业尤为重要。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引发了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热潮,有些专家认为企业的某些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盖伦、斯蒂曼和库特斯(Gallon, Stillman and Coates)(1995)认为从实务观点看,核心能力可以分为两大类: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行销能力([2])。还有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还有学者注意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企业的价值观是最核心的内容,企业文化以其强大的辐射力使企业形成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创新优势,并且这些优势由于企业文化的支撑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可以增强企业市场能力、持续不断地为企业带来利润。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包括企业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等有形资源在内的系统体系。下文中的企业文化均指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即企业的价值观。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从上述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得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关键特性:
一是价值性。这里所说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中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应为企业带来价值。
二是独特性。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这种战略资源具有严格的企业独占性特征([3])。
三是延展性。延展性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基本能力。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内部的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具备了公共物品的特征要求。
四是动态调整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适应内、外部环境因素而逐步形成的结果,也应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目前,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很多说法。简单地可归结为:两类竞争力构成论(王秉安,2000)、两维系统构成论(王毅,2000)、三要素构成论(周卉萍,2000)、五要素构成论(邹海林,1999)、全要素构成论(管益忻,2000)、制度基础要素构成论(左建军,2000)([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员工的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为企业成员普遍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也就是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文化包括四个层次:表层、浅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深层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核心部分,表层文化和浅层文化、制度文化受深层文化决定。([5])。
从企业文化的层次上看,企业文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所有的关键特征:
一、企业文化具有价值性
企业文化的价值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企业的价值性、对消费者的价值性和对社会的价值性。
首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了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员工的观念、行为与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一致,使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营业绩,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竞争实力。
其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把人文精神引入企业决策中,企业决策会以消费者为本。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产品已经相差无几,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企业的服务水平。
最后在与竞争对手竞争时是以公平为主,并且在竞争过程中以社会利益为重,不图一时之利而有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实现消费者所看重的价值和企业的社会价值。
二、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
我们知道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换句话说也就是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如果说先进的企业制度、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可以学习与模仿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则是不可被模仿与复制的。企业文化各具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化和稀缺性。
三、企业文化具有延展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产,它为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提供支持,通过其发散作用,将企业文化的力量不断扩展到企业各个环节,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或者开拓新市场或者在进行兼并重组时,都可以借助文化的力量,这都充分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延展性。
四、企业文化具有动态性
企业文化在短期内具有稳定性。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永远是不变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公司内部战略的转变,企业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来支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从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具有动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无处不在的软因素,它贯穿于企业行为的始终与企业技术、创新等其他核心竞争力要素一起造就一个企业强大的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持,只是凭借企业技术、人力资源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企业可能获得一时的成长,但绝不可能取得长久的繁荣。从实质上来讲,相对于资源等这些有形的东西,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更为重要。
一、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企业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能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率,企业是否具有发挥人才最大能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必须对人力资源加以管理([6])。
随着企业管理由科学管理转向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素,而企业文化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只有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才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巩固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与持久的竞争优势,关键取决于它是否建立了优秀企业文化——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国内从事文化战略研究的权威学者曹世潮说:“国家、地区、公司的文化必须成为涡轮增压发动机,使创新运行提速,成为一流和第一才有可能。”
第三章 IT企业文化特征分析
一、I T企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普遍特征
1、高投入。知识资本的发展需要高精密仪器和大量前沿的资料和信息,需要强大的初始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因而需要大量货币资金投入。
2、高智力。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其产品价值主要取决于知识资本价值的转移量。
3、高风险。高额研发投入不一定能成功地开发出产品,即使开发出产品也还要受到市场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另外还有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风险等。
4、高收益。一旦具有市场规模,企业就能在短期内迅速获取巨大的回报。
二、 IT企业也具有不同于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1、追求全面性和整合性。IT企业产品的核心要素是信息内容,而信息内容具有很好的分合性和共享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很高的知识复杂性。因此,在企业内部,容易实行灵活的模块化分工,结成高效率的临时任务小组,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充分调配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便于为消费者提供不同信息内容需要的产品;同时由于信息内容的复杂性,往往一个企业很难完成所有的程序,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本身主要集中于核心业务;此外,由于IT产品相对其他高新技术产品时效性更强,在兼容性作用下的旧技术产品贬值非常快,因此,需要和对手企业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产生的知识溢出能减少因产品的时效性带给企业的成本(有时是巨大的成本),即使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竞争企业的员工之间进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是最好的知识溢出的形式之一,而企业集群提供了便利。
2、重视用户安装基础。用户的转移成本很大,在标准化和兼容性作用下,容易对用户进行锁定,强大的用户基础将形成企业强大的网络外部性。一旦建立起强大的用户,不但其他企业很难侵入,自身还能掠夺用户基础弱的其他企业的用户,并保持对用户长时期的锁定,使自身成长得越来越强大,而将用户基础弱的企业击出市场。因此,IT企业有时重视用户基础的建立甚至还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信息产品相对其他高新技术产品对传统产业更具有市场融合性,所以市场范围广阔,潜在的用户基础很大,不但带来规模经济,更重要催生成长经济的产生。
3、具有独特的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一方面,由信息产品的强时效性和高收益性,产品更新快、进入企业多,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由信息产品的用户安装基础的规模性和成长性,导致强者越强,直至垄断市场。但须注意的是,具有强大用户安装基础的IT企业的产品生产是建立在竞争性异常强大的分工基础上的,建立的市场垄断不是损害消费者利益,而是增强消费者效用,因为企业不是停留在技术上的不进步,而是进行技术上的不断出新,企业不是通过限产提价来攫取垄断利润,而是通过创新以减少成本和降低价格来获取规模效应,所以既增大了企业利润,也扩大了消费者剩余。
IT行业有其本身的特征,表现在企业文化上,除了要体现坚强、乐观、进取心强等特征外,IT企业还需要更加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通过公司治理实现对知识劳动的强激励和多形式激励是IT企业成长的制度特征,这是强调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员工的管理所要创造的文化要求。创新的主体是高素质的人。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就表现出更加多变的形式创新。
二、更加重视建立鼓励学习的文化氛围
技术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快是IT企业成长的生产特征。所以许多知名的IT企业鼓励建立一种不断学习的文化,”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实质是一种创新能力,作为管理者就要为员工营造创新的氛围,这也是许多企业致力于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原因。作为个人与组织的未来资源,优秀的信息产业中的组织和企业都应该认识到学习对于组织的重要性,系统地从过去和当前的研究项目和产品开发中学习。
三、注重知识管理
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包含一套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中包含三个层面的知识环境,由于知识环境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学习和工作建立起来的,故而知识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又制约了企业的文化氛围。假设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做好知识环境,建立知识体系,让企业成员按照企业需要的思维进行工作,这就是知识管理。
四、更加强调以客户为核心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利用IT技术的使用者的客户,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会说: “我的企业现在也存在问题,我需要一个企业解决方案”,而这个解决方案就是不再分开购买软件和硬件,不想自己解决将新材料与当前系统联结的问题。他们想把企业存在的问题与IT企业商议,并同他们共同在市场运作,从而找出解决总体问题的新方案。而这个来自客户端的变化要求IT企业必须提供针对特定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加之IT行业重视用户安装基础的特点使之完全建立起以“客户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海尔的“真诚服务到永远”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
一、IT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要素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或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上就能说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包括两方面:技术和技能。
具体到IT企业而言,IT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没有IT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根本不可能有IT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技术自然就成为IT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首要基础。这里所指的技术是纯粹的技术和技术创新,即硬技术,它是指生产、供应、基础应用研究的技术和技术创新。让我们再来看看核心竞争力概念中提到的技能。这种技能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是技术方面的也可以是管理方面的。在此,我们将这些除了纯粹技术以外的技能统称为管理,它包括了技术管理、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以及这些方面的管理创新,我们把它叫作软技术。
借用计算机中的术语,如果把IT企业看作一个系统,那么技术就是硬件,管理就是软件。IT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从系统创新的层面依靠硬件创新并在软件创新的作用下得以实现。
二、技术创新作为IT企业核心竞争力硬件的分析
1、IT企业的发展与IT技术创新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按照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有一个创新、发展、成熟、规模生产,最后到衰退的过程。这种生命周期理论适合于解释传统的、技术更新速度比较缓慢、通过大规模生产以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的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发展轨迹,但对于建立在技术和市场变化迅速的竞争环境下的IT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日益显出其局限性。
IT产业发展的规律是技术推动产品、产品推动应用、应用推动产业。IT产业的发展与IT技术的相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2 、I T企业不仅要有核心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
对处于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和经营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要想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高成长性,技术的持续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跟踪与发现新知识,包括信息和技术,应用新知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就像对待技术成果那样对待知识,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方便企业的后续者轻松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企业的技术水平优势和强大核心竞争力。
三、管理创新作为IT企业核心竞争力软件的分析
随着IT技术的发展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管理创新在IT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将越来越重要,以下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将管理创新作为IT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管理本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管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与保证,核心能力的积累与培育本身也要管理。管理作为企业营运的重要要素,是企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核心资源培育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管理。
要想在充满风险因素的多变环境中生存,企业必须要随着情况的改变而发展新策略并能进行快速调适。怎样才能发展新策略并进行调适呢?只能靠管理创新。
2、管理创新是提高IT企业市场反应速度的唯一保证。
IT企业的成功关键并不仅仅在于它掌握了或者垄断了什么技术,还在于它如何非常快地使用了该技术,利用这种技术来创造价值,创造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对IT企业来说,如何创新地利用他人拥有的技术是极为重要的。这个过程涉及到,如何将他人的技术和自身的技术尽快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变成满足客户需求的创新性产品。在更高的层次上,IT企业可以将这种技术策略和更广泛的企业战略联系在一起,建立自己的品牌,改变企业竞争的方式,在以速度取胜的IT市场竞争中,管理创新是提高IT企业市场反应速度的唯保证。
第五章 IT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一、 IT企业要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树立自主创新的经营理念
IT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要提升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把企业的价值观念定位于树立自主创新的经营理念,让每个员工都有创新理念,保持创新动力,建立创新思维。整个企业营造一种创新氛围,鼓励创新,实践创新,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图5.1:IT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自主创新是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的复杂过程。
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企业既要以员工为本,又要以用户为服务目标。根据客户的要求,市场需求的变化来构思自主创新的活动。创新构思需要具有冒险性、挑战性的思维方式,需要克服因循守旧。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将尊重自然、尊重人和对社会承担责任引进了对企业自主创新评估与选择的准则之内,这样就能够使企业自主创新尽可能服从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构思形成后,自主创新进入到关键性的环节,即技术开发阶段。技术开发阶段,是指将选定的科技新构想进行技术难点攻关和中间试验,使其技术物化、完善化、体系化的过程。在技术开发过程中企业内外始终构建良好的信息资源获取和传递机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企业和其它单位之间保持相互信任和真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人力、物力资源,就成为了自主创新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就不会有高效率、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自主创新的扩散过程开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之时,与该技术随后的整个商业化应用过程自始至终相互联系。创新扩散的类型一般包含三个:企业内部的扩散、企业之间的扩散和纵横向即全社会的扩散。在这里,我们只讨论企业之间的扩散。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它通过培养员工的学习精神,使员工能彼此相互学习,又能向外部学习给本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将企业塑造成学习型组织,它能使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成果的扩散能力,使企业中的个人逐渐超越自我,从而使人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本文通过理论论述,得出如下结论:
IT企业的特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IT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维系企业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需要营造创新型企业文化,这就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切入,建立起创新型IT企业文化。因此IT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增强IT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转变人才观念,善于吸收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好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工作。
(一)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IT企业的人事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才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发现人才、培训人才、开发人才。创新人才的选拔必须以知识为标准,其评价必须以能力为标准。
创新型人才的界定,不仅仅是学历、职称,更重要的是人才内在素质的要求。IT企业在招聘时可以选择雇佣那些想法比较多的人。IT企业想要革新,就得让那些有想法的人放开手脚去做。在创意计划刚开始执行的时候,不要过多干预或破坏。IT企业可以雇佣对公司环境熟悉起来比较慢的新手。因为他们熟悉环境的速度慢,所以他的思想会很难被企业原有的员工同化。IT企业可以选择雇佣那些让人觉得不太舒服的人,也许是由于他们太活跃,或是他们总是直言不讳导致自己不受欢迎,但这样的人却是企业所需要的。
(二)创新人才的激励必须具体化,激励手段必须多样化。
IT企业对创新人才要兼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加大对创新的奖励力度;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还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
人才的相互流动不是流失,而是增值。生物学有一个杂交生物原理:远缘杂交能够使后代继承和发展亲代的优势,近亲繁殖会使生物继承亲代的“病态基因”、保留亲代的劣势。这个原理在民族、在国家和企业都有使用价值。所以有远见的企业家都要想方设法使人才流动起来,既善于引进来,又不怕流出去,利用杂交优势推动IT企业的创新。
二、营造IT企业创新文化
IT企业创新文化的模式应是建立在我国优秀文化基础之上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群体创新文化模式,这样才能有助于员工创新机制的建立。
(一)创新价值观的培育和提炼。IT企业应十分注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重视集体的思想,在IT企业文化建设中倡导团队和合作精神,营造群体创新文化,使企业员工以企业利益和发展为己任,团结协作,努力创新。
(二)IT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IT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包含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现代化的工具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为创新插上了金翅膀。企业的创新越来越依赖这些现代化工具,比如计算机、因特网等,IT企业应注意这些现代化工具的引进,善于利用这些现代化工具,加快创新的进度,增加创新的数量,提高创新的质量。软环境即IT企业内的创新气氛,主要指一种对创新的无形推动与激发力量,创新文化本身就是营造这种气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三)创新模范的塑造。在企业中应大力提倡创新模范(即名牌员工)的塑造,这不仅因为创新模范对群体创新文化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因为创新模范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本身就是创新文化的最好展示。
(四)IT企业创新制度的设置与完善。包括:创新组织体系设置、创新的行为规范、创新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激励制度、创新的考评制度、创新的约束制度等等。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可靠保证。学习型组织是由五大要素,中译本译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自我超越要求每一成员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自我。自我超越是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过程,也是个人终身学习的过程。员工只有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才能实现一个个创新。可见,自我超越是实现创新的基础。
建立共同愿景要求组织成员建立共同理想和愿景目标。这一过程不仅能表述组织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且可以把全体成员团结在一起,鼓励每个成员为实现愿景目标而奋斗。共同愿景必然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行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活动,所以愿景的建立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力。
团队学习建立在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是发展组织成员互相配合、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通过团队学习,能够产生高于个人智慧的集体智慧,组织内个别成员的创新思想迅速感染影响到整体,使得创新思想能够共享。
改进心智模式,就是组织和组织成员打破既成思维定势,解放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改进心智模式首先要让旧的心智模式浮出水面,使人们能在不自我的情况下,客观正确地分析这一心智模式,认清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以便能对症下药,有效地改造并创造出新的心智模式。新的心智模式对于企业创新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型组织通过组织学习,最容易发挥先进分子的带动作用和激发每个成员的积极主动精神,这对企业创新活动获得成功十分重要。建立学习型组织也能增强企业的忧患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1]〕Prahalad, He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May-Jun 1990,P56-60;
〔[2]〕Gallon,Mark R.,Stillman,Harold M and Coates,David:“Putting Core Competency Thinking into Practice,”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pp. 20-28(1995)
〔[6]〕中国证券报,
参考文献
1.张云初 王清 陈静编著,《让企业文化起来:企业文化塑造实务》,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01月
2.魏杰著,《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0月
3.姜岩 林泽炎 陈红编著《企业文化建设与高效管理》,广东出版社,2002年10月
4.李桂荣著,《创新型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09月
5.陈军编著,《现代企业文化:21世纪中国企业家的思考》,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04月
6.贾强编著,《文化制胜:如何建设企业文化》,沈阳出版社,2002年04月
7.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4
8.张德,《企业文化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9.刘光明,《中外企业文化案例》,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6月
10.鲁石《关于进一步构建企业文化的几个问题》 贵州社会科学 2002年 第4期,112-114
11.吴晓燕《试论21世纪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6-48
12.刘光明《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经济管理 2002年,第17期,96-99
13.张敏翠 《企业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经济师,2000年,第9期,216-218
14.陈庆修《以全球化为背景重塑企业文化》 国防科技工业,2002年,第6期,64-68
15.池江海 《关于当代企业文化的缘起及其实质的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20-123
16.刘宏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印刷物资商情 2002年,第10期,96-98
17.宋伟 潘力《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新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23卷,第1期,252-256
18. 罗忠,杜学孔,《论如何管理中国企业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5月
19. 李辉,张继升,季广茂,《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创新文化》,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4月
20. 王武伟,刘志迎,《企业文化的发生机制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5月
21. 王莉,曾菊新,《企业文化构建与企业形象塑造的初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22. 王玥,曾长秋,《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2月
23.谢梅,陈志,《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再造》,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3月
24. 刘君涵,祁晓玲《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战略实施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6月
25. 李晶蕾,张铁男,《战略视角下的企业文化与核心能力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2月
26. 周丽, 孟凡生,《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4月
27. 许耀,刘远传,《关于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12月
28. 孟婷,张文煜,《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10月
29. 刘翌,徐金发,《我国公司治理文化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12月
30. 胡春艳,朱天锐,《跨文化企业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10月
31. 王安逸,陈维政,《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实证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4月
32. 朱良保,袁勇志,《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10月
33. 何峰,张永岳,《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作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34. 张丽华,杨德礼,余凯成,《改造型领导与组织变革过程互动模型的实证与案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10月
35. 王震,李弘,《企业文化变革——战略变革的风暴》,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1月
36. 吴狄亚,林志扬,《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5月
37. 苗众,胡则成,《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38. 刘婧怡,宋德昌,《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39. 陈爱生,刁永祚,《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3月
40. 颜冰,林国建,《新世纪我国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方略》,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1月